分享

成都专栏 | 张中信 | 出师未捷身先死(3)

 香落尘外 2020-03-14

【成都专栏】

文:张中信

版式设计:湛蓝

图源:堆糖

出师未捷身先死

寻找巴蜀人物之诸葛亮(3)

丞相诸葛亮从成都火速奔赴白帝。像赤壁战前奉命出使东吴那样,他又将在事业的低潮时期,开始不可预测的新的征途。

63岁的蜀国皇帝刘备病得很重,眼看不行了,硬撑着等待丞相的到来。他诚恳地对诸葛亮说: “您的才能,十倍于魏文帝曹丕,一定能够安定国家,最终成就咱们的大事。我死后,如果刘禅可以辅佐,就辅佐他,如果实在没有才能,您可以取代。”这是临终遗嘱,交下两个任务:安定国家,最终完成刘备灭魏的未了心愿。对于继承人,说得极端坦率,或辅,或取,视情而定。精神只有一个:为了灭魏,交付丞相裁定。像听到一声霹雳,诸葛亮十分震惊,他再次感受到三顾茅庐时的激动心情,止不住泪流满面,发出肺腑之言:“臣敢不竭尽作为刘家股肱的全力,献出我的忠贞之节,直到我死!”历史上对刘备的这个遗嘱多有非议,认为刘备实际上是在跟诸葛亮摆迷魂阵。一方面再次考察诸葛亮的忠诚,另一方面也是警告他不要做对不起蜀汉政权的事情。应该说,真正对诸葛亮最了解的还是刘备,他做这样的姿态,其实就是要把诸葛亮死死地拴在蜀国这艘风雨飘摇的船上啊!

此时此刻的蜀汉政权,也只有诸葛亮才是战后人才凋敝的蜀汉政权中声望、功绩最高者。刘备东征前后,庞统、法正、关羽、张飞、黄忠就已经先后亡故。东征失败,张南、冯习战死,马良遇害,黄权被迫投降魏国。战后声望和资历甚高的司徒许靖、尚书令刘巴以及骠骑将军、凉州牧马超和刘备的妻舅、安汉将军糜竺相继去世。蜀国已经没有人能在功劳和名望上与诸葛亮相匹敌了。

所以刘备面临的不是挑选谁为“辅命大臣”的问题,而是如何让这个人尽心血辅助幼儿、延续政权的问题。诸葛亮感激涕零,当场表示要忠心事主。不管刘备是真心还是假意,白帝托孤都是以退为进的成功战略。日后的政治发展都证明刘备对刘禅的判断、对未来的把握是正确的。刘备“诚心诚意,举国相托”;而诸葛亮“忠心为国,鞠躬尽瘁”,在历史上树立了千古明君忠臣的典范。

17岁的刘禅在成都,不能参加权力交接。刘备又制诏给这位未来的后主:你跟丞相一起治国,要像侍奉父亲一样。刘备深知,儿子无能,死后大权必落于诸葛亮手中。硬要儿子独掌大权,难当大任,事业必败。诸葛亮掌握大权,事业或可有成。刘备托孤,流露出内心对诸葛亮的信任,应该是刘备、诸葛亮关系光彩照人的绚烂一页。再一次证明当初投奔刘备是对了,如果是曹操,以权术驭人,能如此委心相信任吗?

自从曹操死后,刘备是三国间最知名人物,他的死震动华夏。人们纷纷发出疑虑:大败后的蜀国能否承受住这一打击,并保存和安定下来?确实,诸葛亮接过的是个烂摊子,不仅统一全国未实现,而且蜀国也正陷入第二次严重的危机。刘备托孤的定调,皇帝是象征,丞相掌大权。因此蜀国中央决策和行政系统不能再循常规,必须进行政治制度改革。过去刘备掌握大权,丞相诸葛亮分掌大权。现在丞相在尊重后主刘禅的同时,接收刘备的权力,并对刘禅的皇权作出限制。

蜀后主建兴元年(223),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接着成立丞相府,掌管全国行政大权。建立决策后重大事项向皇帝刘禅报告,丞相对皇帝指导的制度。这样,蜀国最高权力机关在刘禅的宫中和丞相诸葛亮的府中,但是宫中的权力是名义上的,丞相府成为蜀国事实上的决策机关。不久,诸葛亮又兼任益州牧,连地方事务也要直接过问。这样,诸葛亮实际上接过了刘备在世时拥有的最高国家权力。

领导者的权威不仅来自权力,也来自个人魅力。诸葛亮的施政风格同曹操一味用权术不同,他是忠心耿耿、兢兢业业、团结人、尊重人、讲奉献、敢于批评和自我批评,他的施政风格赢得一致好评。

诸葛亮执政后,对益州土著地主更加注意笼络和摆用。如《三国志》卷四二《杜微传》言: 建兴二年(224),丞相亮领益州牧,选迎皆妙简旧德,以秦宓为别驾,五梁为功曹,微为主簿。

这三个人是书生儒士,其中秦宓比较有才学口辩。杜微则是一个老而且聋的人,刘备定蜀以后,他闭门不出。等到诸葛亮执政,则非把他罗致来不可。因他耳聋,两次给他做书面谈话;因他年老多病,不能做官,仍给他加上谏议大夫的名义。这是为什么?无非是以他做一个样子,以表示向益州地主开放政权罢了。

我们如果把《蜀志》各传翻看一下,即可看出益州土著地主如张裔、杨洪、马忠、王平、句扶、张翼、张嶷、李恢等都坐到重要的职位,只是比丞相、大将军低些罢了。蜀汉以益州一隅之地,而能与曹魏相抗衡,其统治集团内部矛盾较少,当为重要原因之一。

诸葛亮的用人,还是以其本人及蜀汉政权为中心,而不容许部下有结党成派之事。土著地主在本地总是容易养成党派势力,因此,诸葛亮对土著地主虽注意擢用,但对他本人的继承者始终只从外来地主中培养。不仅籍隶荆楚的蒋琬、费祎因他的授意而相继辅政,就是降将凉州人姜维,也因为受到他的培植而成为蜀汉政权的最后支撑者。这虽因他们有相当的才干,同时也因他们是外来人,在益州没有什么亲党关系的缘故。不过,诸葛亮对益州土著地主的团结和重用,还是超过了以前的统治者。从两汉以来,在政治上一直受着歧视的益州人,对于诸葛亮向他们开放政权,是乐于拥护的。诸葛亮连年北伐,向益州征兵要粮,未见有土著地主的反对,在军事前线,还得到他们的积极参加,这都与诸葛亮笼络土著地主、缓和客主矛盾政策的成功是分不开的。

蜀汉的政治,在诸葛亮的统治下,不但较刘璋时代大有起色,就是与同时的魏、吴两国相比较,也要好得多。正因为如此,吴臣张温使蜀回去以后,曾赞美蜀政,以致引起了孙权的忌恨。当时魏国有才智的大臣刘晔、贾诩也夸赞诸葛亮善于治国。陈寿在《诸葛亮传》反复称颂诸葛亮治蜀的政绩,说得好是尽善尽妥,而对魏、吴两国的统治者则未有若此称述。诸葛亮死后,蜀汉的人民思念他,几十年不曾稍减,可见诸葛亮受人歌颂,在当时已经达到相当高度,试想,如果不是诸葛亮的政治措施符合人民的愿望和利益,岂能获得如此好评?

诸葛亮的德才兼备,其治蜀政绩是巴蜀历史上罕见的。他的为政行事,固然也是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但对蜀国人民也有一定程度的益处,很多地方值得后世为政者借鉴,称诸葛亮为我国古代卓越的政治家,应是当之无愧的。

实际上,诸葛亮是以人臣而代行君权。当曹操处于大权在握的类似位置时,人们纷纷对他的真实企图抱有怀疑,但是蜀中群臣对诸葛亮只是尊敬,没有人怀疑他有非分企图。

诸葛亮有权调动全国的力量,放开手脚办事。要办的大事,是摆脱目前危机,最终统一全国。蜀国当时的道路是有问题的。当“汉事将成” 之际,蜀国围绕荆州归属,同东吴尖锐对立,而决策却一再失误。一方面荆州是东吴全力来争、刘备只能以一部分力量来守的形势,一方面忽视团结东吴,对东吴争荆州的决心估计不足,丧失警惕,发生了东吴背叛联盟、荆州被偷袭的恶性事件。关羽被杀后刘备又置主要敌人曹魏于不顾,发动东征,遭受挫折。在一连串重大挫折打击后,是应该清醒的时候了。

症结在什么地方呢?在于打击的方向错了。如果蜀、吴继续对抗下去,势将相互削弱,魏国将更加强大,最终不仅不能消灭魏国,反而将被它所灭。反吴已被证明是错误的,刘备对此有所觉悟,夷陵战后派使者联络吴国,临终又说他所惦念的是“最终成就咱们的大事”。这大事便是消灭魏国,兴复汉室。

这时群雄混战和三国形成阶段已经过去,进入三国鼎立阶段。然而,北伐魏国是刘备集团一贯的方针,刘备临终又以此事相托,伐魏仍须进行。而且必须尽快,而及早北伐可发挥自己治国治军优势,才有希望蚕食并最终打败魏国。

但当时的形势仍然是魏强蜀弱。魏国人口约占三国总人口的百分之六十,面积为整个北中国。政权度过草创阶段,经济有了较大的恢复。蜀国在江陵、夷陵之败中损失了荆州军全部、益州军一部,人口约占三国总人口的百分之十二,国土面积只有益州一州。

胜利希望还是有的。魏国存在弱点,当权者的战争指导能力远逊于曹操,经济仍然没有走出阴影。蜀国虽然在军事力量上处于劣势,但有了相当的实力,经济未遭到破坏,政权将获得巩固,刘备集团素有以弱胜强的传统。如果再度实现联吴,魏国不能全力对蜀,蜀国可以全力对魏,有可能在局部地区造成某种优势,积小胜为大胜,最终战胜魏国不是没有可能的。

诸葛亮是始终主张联吴的。他知道以弱小的蜀与强大的魏为敌,非先联吴不可。把吴国联络好以后,它纵然不能协同攻魏,蜀亦可无东顾之忧,而得全力对魏;魏则不能不以相当大的一部分兵力防吴。必须扭转反吴的航向,但是却在蜀人的感情关前陷入了孤立。蜀国两次大败于吴国,丧失荆州,丧失国家栋梁关羽、刘备,这些惨痛、仇恨,人们都挂在吴国的账上,国内反吴情绪高涨。诸葛亮企图联吴,怎奈知音寥寥,而且吴国意图不明。正在忧虑时,尚书邓芝进言:现在主上年轻孤弱,刚刚继位,应该派遣重要使臣前往吴国,重申同他们的友好关系。

诸葛亮下令邓芝出使东吴。孙权这时还没有与魏断绝来往,迟迟不肯接见邓芝。邓芝给孙权上表说:“臣今来,亦欲为吴,非但为蜀也。”孙权才接见了他,邓芝不负使命,他摸清孙权对于联蜀态度不明朗的顾虑。原来孙权担心蜀主幼弱,领导不力,万一联蜀后引起魏国进攻就不好办了。邓芝告诉孙权,真正领导蜀国的是当世豪杰诸葛亮。谈话中仍以蜀弱魏强为虑。邓芝向孙权解释说: 吴蜀二国,四州之地,大王命世之英,诸葛亮亦一时之杰也。蜀有重险之固,吴有三江之阻,合此二长,共为唇齿,进可并兼天下,退可鼎足而立,此理之自然也。大王今若委质于魏,魏必上望大王之入朝,下求太子之内侍。若不从命,则奉辞伐叛,蜀必顺流,见可而进。如此,江南之地,非复大王之有也。

邓芝坦诚直言,毫不回避矛盾。孙权觉得邓芝的话确有道理,于是给诸葛亮修书一封,表达了吴国愿意再次联合的意愿。于是便与魏断绝关系,与蜀联合。从此蜀吴盟好,不但诸葛亮伐魏之师得以大举,就是终蜀之世,两国和好关系亦始终维持,说明诸葛亮的外交政策确实是正确的。蜀国在外交上的被动局面得以缓解。

然而,正当诸葛亮全力以赴重新消解吴蜀两国的矛盾时,蜀汉却有人借刘备之死发动叛乱,叛乱发生在南中。蜀汉南部的益州(郡城在今云南晋宁县东)、永昌(郡城在今云南保山市)、牂柯(郡城在今贵州福泉县)、越嶲(郡城在今四川西昌市东南)四郡,自秦代以来,就是少数民族与汉族杂居之地。这里的人民因为不能忍受当地官府的榨取,经常进行反抗。当地的豪强和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则趁机进行叛乱活动。

刘备进入益州后,见南中地方表示归顺,便设官员总摄南中,该都督治所遥远,距蜀两千余里。南中太守朱褒、益州郡汉族大姓雍闿等听说刘备去世,越发骄横狡诈,纷纷起兵叛乱。

平叛战争的时机成熟了。诸葛亮南征不是简单的平叛,而是为北伐作准备。南中是益州的后方,后方不稳定,北伐便有后顾之忧。再者,南中是块宝地,那里的少数民族善战,是重要的兵源,又是通往南亚、中亚的陆上捷径,是外贸要地。如果把南中改造为北伐的物资和兵员供应地,北伐便获得了可靠的资源基地。唯有抑制反蜀倾向,促成双方和睦相处,才能保证南中今后支援北伐,这才是这次战争的真正目的。

后主刘禅建兴三年(225)三月,诸葛亮亲自率兵南征,参军马谡送之数十里,亮对谡曰:“虽共谋之历年,今可更惠良规。”于是马谡提出以下的建议: 南中恃其险远,不服久矣;虽今日破之,明日复反耳。今公方倾国北伐,以事强贼,彼知官势内虚,其叛亦速。若殄尽遗类,以除后患,既非仁者之情,且又不可仓促也。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公服其心而已。

马谡这种“攻心”的策略,正与诸葛亮平素应对少数民族的政策相合。远在隆中对策时,他即主张“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即对少数民族只采用温和的怀柔政策,而不专凭武力的强压。所以诸葛亮采纳了马谡的建议。通过武力使人服从之外,还要通过施德、怀柔远方,争取当地的人心,军事斗争和政治斗争要结合进行,相互为用。这是一场特殊的战争,打好这一仗,必须对战争有高明的指挥。

诸葛亮亲自南征,大军分作三路,丞相亲率主力西路军,从成都出发,沿江下到道,沿马湖江(金沙江)经安上(今四川屏山县)上溯,袭击越嶲;令李恢率师为中路军,自驻地平夷(今贵州毕节市)向雍闿老巢益州郡推进。

诸葛亮把“攻心为上”等几句话制成丞相教令,晓谕全军。这时战争双方的情况是:南征军强大,有统一指挥和丰富作战经验,占据优势;反蜀地域广大、分散,地形、气候复杂,交通闭塞,因此机动困难,联络不便,平叛费时。三郡反蜀分子在当地历代经营,根深蒂固,占有地利,其势力不易轻易根除;但兵力弱小,不相统属,靠欺骗和宗教裹胁众人,有利于南征军各个击破和以攻心进行瓦解。

诸葛亮亲率的西路大军进入南中后,沿江南下,进入越 ,进驻高定“窟穴”邛都以西三百里的卑水(今四川美姑、昭觉县)待机,企图调动进攻永昌郡的高定、雍闿,使他们回援越 ,以支援被围困的永昌郡军民,以聚歼高定部队。诸葛亮招降高定,不料高定纠集两千残部,杀人盟誓,决心死战。诸葛亮惊讶“邈蛮心异”,攻心不成,不得已再战,斩高定,平越 。东路军马忠进入南中后,击破反叛的太守朱褒,朱褒不得已只好率军西逃。中路军李恢以南中长官身份,率部向益州郡巡行,在昆明遭到各县纠合的反蜀势力的围困,同诸葛亮大军失去联系。他使诈降计,对方戒备松弛。李恢麾军出击,大破反蜀军,追奔逐北,南到盘江,联合东路军马忠,追击并歼灭了西逃的朱褒军。

至此,南征军三路大捷,平息了越嶲 、雍闿两郡叛乱,反蜀势力只剩下最后据点益州郡。进军益州郡,必须渡过泸水(今雅砻江与金沙江水段)。反蜀势力现在以孟获为首。孟获是汉族大姓,一向为当地少数民族和汉族人所敬服。诸葛亮决心以乘胜之师,展开攻心战,促使孟获归顺。于是招募勇士,设计生擒于盘中(盘江地带)。孟获被俘,自以为必死,不料诸葛亮赦免不杀,放他回去。回去前,丞相交代,让他观看蜀军营阵。营地井井有条,深得兵法之妙。

“你看了我的军队,有什么感想?”诸葛亮希望他能感服。不料,孟获说:“过去不知虚实,败在你手中。今天承蒙赐观营阵,如果只是这个样子,那我很容易就能打胜的。”

诸葛亮下令释放孟获。孟获不肯降,却蒙释放,部下和孟获本人都很惊讶,世上还有这么打仗的!诸葛亮鼓励孟获回去再交战。蜀军和孟获接连打了几仗,把孟获俘虏了七次,每次又把他放了。最后,孟获丧失再战信心,说什么也不肯回去再战了,他对丞相说:“丞相天威令南人永不反矣。”当年秋天,蜀军三路回师滇池,叛乱全部平息。战后,诸葛亮为了节约人力、物力,在南中基本不留兵、不运粮,并使南中“纲纪粗定,夷汉粗安”,民族基本团结、法纪基本建立。

诸葛亮对孟获之所以这样不惮其烦地屡擒屡纵,并非仅仅为了让孟获一个人心服口服,而是体现了他对待少数民族的政策。我们知道蜀汉的领土比起诸葛亮正要讨伐的曹魏来说,要小得多。而在这块小小的领土中,南中又要占去一半,在这半壁疆土中,有丰富的金、银、丹、漆、耕牛、战马,还有性情质朴而强悍善战的各族人民,都是增加蜀汉人力物力的重要因素。诸葛亮如果不能好好地掌握这些条件,是很难与魏国抗衡的。这就是诸葛亮对孟获所以要七擒七纵的原因,也是诸葛亮对少数民族一向主张“和”、“抚”的真正动机。

南征是诸葛亮准备北伐的一次战前总动员,也是他首次担任全军统帅,进一步积累了带兵作战经验的一次很好演练。他指导战争时,注意上次战争同下次战争的联系,体现了很强的战略意识。他把南征当作军事政治仗来打,不仅能打兵战,也能打心战,心战打得十分漂亮,取得杰出的成就。

 · 待续 · 

图 | 堆糖

文 、版式设计 | 湛蓝

出师未捷身先死系列:

【成都专栏 】 张中信  |  出师未捷身先死 (1)

成都专栏 | 张中信  |  出师未捷身先死(2)

作者简介

张中信,字峰源,四川通江人,经济学研究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成都市微型小说学会会长、成都市青羊区文联副主席、《琴台文艺》执行主编。曾荣获“全国优秀读书家庭”“四川省优秀青年”称号。出版《风流板板桥》《匪妻》《失语的村庄》《哦,野茶灞那些事儿》《成都书》等著作25。作品入选多种选本,荣获四川文学奖和冰心散文奖等多种奖励。

香落尘外书斋——香落尘外平台团队

总编:湛蓝       

名誉总编:赵丽丽

总编助理:无兮     特邀顾问:乔延凤  桑恒昌

顾问:刘向东\蒋新民\李思德\王智林\张建华\李国仁\杨秀武 

策划部:

总策划:崔加荣      策划:白晓辉

主编:烟花    编辑:莲之爱 朱爱华  

美编:无兮    ETA    Effi   路人

编辑部:

总监:徐和生         主编:清欢

编辑: 风碎倒影   连云雷  

播音部:

部长:魏小裴 

主播:自在花开   过往云烟   眉如远山   西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