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湛蓝 | 城市的蚁族

 香落尘外 2020-03-14

【成都专栏】

文、版式设计:湛蓝

配乐:风碎倒影

图源:堆糖

城市的蚁族

两年来,过着近乎隐居的生活,虚长两岁之外,其他的事乏善可陈,但终归有趣。

十月末,在办公室分析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公司决定先调派人手援助境外地接社。我就像一个候补队员,只能硬着头皮应承:我暂时顶着,做一个月全职。不成想第二天,恰逢办理月票的停车场整改,于是弃了车,每天坐地铁上下班。

家距离地下铁站大约两公里,步行过去。

几乎每天在桥头都能遇到一个蹬三轮车的中老年男子,戴一顶有点破损的黑色人造革帽子,在晨雾里摁响车铃。这似乎是久违了的声音,好些年前,叮叮当当的自行车铃声响在学生公寓到阶梯教室的路上或者铺着厚厚法桐叶的巷子深处。因了这熟悉,我放慢脚步多看了几眼。车里是不同种类的蔬菜,他驭好车,用一条旧的毛巾塞到背上,一截露在衣领,另一截垂在衣服脚边下。显然距离这里挺远,蹬车费劲,累出汗了。然后,他打开随身携带的收音机,用干谷草将菜捆成一把一把的,赶城管还没出来前那一阵买菜高峰。在他的移动商铺上,一边整理菜,一边听歌,那些歌曲多半是街头巷尾烂熟的口水歌。或许,他压根儿不会思量什么是幸福,有活儿可干,不被城管逮着便有莫大的满足感。这些歌曲我不会下载收藏,也不会播放,但被动听的频率很高,它不能引起深层次的共鸣,甚至不触动心弦,但能让人愉悦,获得简单的快乐。

接着,骑着三轮车载着水果的中年男子来了,满脸沧桑;提着盛有鸡蛋的竹筐的中年女人也来了,不知道是城市的边沿人还是近郊的农民。远处,还有两辆大卡车,车牌号是山西的,载一大车苹果;另一大车是铁棍山药,已经卖得差不多了,车上有简陋的被褥。大概是为了节省酒店的房钱,夜里在车里将就睡的。也许,今天能卖完农副产品,可以回去家里睡热炕头。他们在这个空档营造出一派市井繁华……

每次路过,都放慢脚步,有时候走过了还禁不住回头看看。甚至庆幸有这样的时机,感受到人间鲜活的市井气息。

甚至庆幸有这样的时机,感受到人间鲜活的市井气息。

冬天,八点钟出门觉得天光还未开。早餐档前围了买早点的人,背着包,耳朵里塞着耳塞,围巾或口罩遮住了大半张脸,这就是城市的上班族。天冷了,起床难,很多人为了跟被子多缠绵十来分钟,来不及吃早点。

地下铁站在马路对面,每天要在广场等红绿灯。我是个顶要风度的人,宁可慢三分也不去争一秒,通常会等下一个信号灯交换时才安心过马路。短促的时间,不同年龄、不同性别、表情各异的人在视野里来来往往:驾车的、骑车的、步行的;载着孩童上学的、戴着口罩行色匆忙上班的。

我的视线聚焦在广场边架起的一个简易的炉灶上。一对中年男女在临时炉台边忙碌着,把热气腾腾的粥盛进快餐杯里。三两个姑娘,围着围裙戴着口罩,从中年男女手里接过粥,迅速盖好盖子,装在简易袋子里,招呼路上形色匆忙的人。有需要的路人停下,她们送上粥,道一声“爱心粥,祝您平安愉快”的祝福。

以前驾车路过,远远看着雾气笼罩中来回奔忙的她们,在心里替她们冷,不禁打一个寒战,心里涌起淡淡的怅惘,为城市里蝼蚁一样活着的人们。

现时步行,走走停停,站在路边看着热络的粥一杯一杯送到同样匆匆来往的人手里。这架起的炉灶,是专门暖这一群人的吧,一杯爱心粥,足以慰风尘。

交通信号灯转换,我朝地铁站走去,裹挟着尘埃的冷风吹开脸庞的长发,我迎着风,微笑着。斑马线两边等待通行的车辆,身边陌生的人,组成这座城市的晨曲。因这陌生的温暖,清冷的早晨,心里涌起微热。

成都,这座城市在市政建设上确实花了很大的力气,切实解决了民众实际问题,比如公众服务。从家到公司,有直达的公车从小区门口坐到公司楼下,为了锻炼,放弃公车,走两公里去坐地铁。

熟悉的事物总带着相对的安全感。每天坐七号线换乘二号线。中途换车时,从七号线车厢走出很多人,像许多人同时从不同屋子里涌向街头一样。密集的人群随着二号线的引导标识走,带着耳塞或者拿着手机。楼梯拐角处,一个中年男子拿着话筒,不停提示:不要拥挤,不要看手机,注意安全!我望着这一群熟悉的陌生人,混迹在人潮里,不经意想起梁静茹唱的歌:人潮拥挤,我能感觉你放在我手心里,你的真心。

早上,大概是考勤所限,争分夺秒。常常在车门即将合上的时候,有人心存侥幸,欲闯门。每次都像白骨精闯孙悟空为唐僧师徒画的圈一样,在车门合上的瞬间倏然缩回。下班时段,相对休闲,好几次看到车门合上前,有人快速窜出车门,手里拿着手机,大概是玩手机太投入,忘记下车。这些那些,给人的感觉总是匆忙中夹杂着休闲。想起前些年,乘车的人手里拿着早报、晚报抑或都市报,温吞吞地来往。

几乎每天都面对这样的情形。科技的进步,减少了纸浆的用量,不会过度采伐树木,节省资源。然,另一种无形的污染和安全隐患,还是让我禁不住皱眉。

/闲来,与你一起读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