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天地 | 阿敏 | 文字的感唤

 香落尘外 2020-03-14

赣鄱

文:阿敏

图源:堆糖

散文

文字的感唤

图为王永健先生

-版式设计-

-湛蓝-

孟夏时节,我在微信中读到了《西部作家》电子微刊总第六十期推出的男作家专号。一个熟悉的名字映入眼帘,王永健(网名谷宇),资深副刊编辑,记者,二师作协主席,巴州作协副主席。他长期浸濡于文学,视角宽阔,著作甚丰,是颇受瞩目的作家。

专号中收入的是王永健的评论性文章《诗歌的救赎》,我饶有兴趣地细读。渐渐地与王永健交往的情景在脑海中浮现。

我与王永健的缘分源自他的文字。

2016年初春,我接受了编辑青少年读本《我的家乡库尔勒》第二章节“库尔勒的风景”的任务。要求其中须有二师文化。为收集资料,我面见了中联客运公司的张燕,她热情应允,即刻拨通电话。一位气质儒雅的男子出现在面前,额头宽阔,穿着干净利索。听了我的来意,他委婉地表示:“兵团文化太过狭窄,农垦文化更加广博。”我略感尴尬。他爽快地答应提供有关二师文化的资料。就这样,我与王永健相识。

以后的日子里,在QQ上陆陆续续读到他的长篇小说《红色山崖》(连载)、纪实散文《铿锵三人行》等。王永健的文采以及细腻的情感活跃于字里行间,吸引着我的眼眸,拨动着我的心弦,这应该是一种“润物细无声”吧!

王永健的诗写得深沉蕴藉,且有激情。

《深陷在四月的门槛》:

在这个晴朗的日子

两盏砖茶

两碟萝卜小菜

两个柴火馕

两碗粉汤

两盘抓饭

生活的滋味仿佛一瞬间

被品味这一蔬一饭

藏尽了岁月的安然。

极普通的生活意象,被他巧妙地吟唱,使他的作品浸染人间的烟火味道,带给读者不一样的感动,让平凡的日子顿时变得有滋有味。

《我从窗口看见拾麦穗的母亲》,是对母亲的赞歌:

我看见母亲拾麦穗的骨骼

骨骼中坚韧地悲壮

那弯曲的背

创造不灭的旋律

在这首诗里,王永健把母亲作为一种形象、一种理念、一种符号、一种寄托、一种崇敬......读起来深入肺腑,甚至触动泪腺,我被他的至性至情所打动。

情志深切的诗意境界总是荡漾于他的笔端。在“访惠聚”驻村其间,他一边投身工作,一边尽情抒怀,如他自己所言“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写下多首诗篇,如《傲娇的麻花》《驻村的那些日子》........吟唱着对“访惠聚”的虔诚颂歌:

《没想到,你我在田野同时绽放》(访惠聚感怀之七),诗句开头,气势夺人:

这里有地平线的起伏

有河流和草原

这里不是一个人的村庄

有鸡鸣和狗吠

 在这片原是荒凉的亚细亚的土地上

野草在茫茫中呼啸

这干燥的风

在低压的暗云下有单调的东流的水

这里的土地更是埋藏着无数的年代

以缓慢的口吻,徐徐道出对脚下这片土地、村庄、村民的深沉感情,将读者的思绪引入久远的年代。

再读这几句:

像蜜蜂一样生活着的村民

我深爱着的

我要用爱情的双臂和你们一一拥抱

因为,我贪恋着这片土地

 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用诗性的语言向读者讲述生活的感受。他的诗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就描绘、勾勒出了动人的场景。既有细节捕捉,又有灵魂律动,呈现了他作为一位有思想、有独立风格的作家的才能。

诵读《九个包谷的曲折故事》《一个村庄的另类史诗》《绿风》《勤勉之骨》,这几首具有画面感的诗时,我对王永健善于捕捉景致的笔力倾心钦佩。《胡扬的传说》,句式以散文诗的风格呈现,含蕴深邃,极具概括性、涵盖性,又不乏灵气,体现厚重,是有思想有底蕴的诗。

王永健诸多诗中,我最为喜欢的是《库尔勒,因诗而妩媚》:

远眺,阳光温润

近触,月光尚好

古韵,今声,站在了时光的节点

天鹅复制着结果

每个细胞都在照耀波光潋滟

.........

这是库尔勒的地标,自此绵延

它的静雅之气需要在子夜打开

因为诗

需要把心放在这水里

慢慢浸,浸到有足够的时间

焚一炉香,煮一壶水

横一张榻,竖一张琴

浸到有足够的时间

临河问水,坐阁听涛

我捧在手里,轻声吟诵,仿佛置身于江南水乡,一切处在水的氤氲中,构成一幅绝美的风景画,颇让人眼前一亮,喜不自禁,真是“句句透灵犀”。

曾有朋友对他的《喀什的秋天是那石榴里的籽》产生疑惑:不懂。我浅笑解释:一首好诗有三层意思,一层是表面的意思,初学者都能明白的;第二层是已经营造的那层意思,需要咀嚼几遍才恍然大悟的;第三层那是人生况味,所谓“知音”才能惺惺相惜。的确,王永健的诗已经达到“人生况味”,闪耀着文化精神和历史厚度的光芒。

那一行行流淌着诗情画意的隽秀诗行,带给读者艺术的共鸣;不骄不躁的文符,传递着他的开阔胸怀,饱满沉蕴,风趣幽默。这些文字并不仅仅是简单的汉字,也正是诗人真情的倾诉。

他最关注的是脚下这方土地,聚集那些贫瘠土地上倔强生长的诗性光芒,讴歌生活的这个时代。《兵团的城》用一行行饱含深情的文字,记录兵团屯垦戍边的历史,描绘了兵团战士艰苦奋斗的历程和辉煌业绩,表达了一个兵团人对兵团发展壮大的由衷赞美。只有切身体验和生命情感感悟,才能对生活中的景象描写与情感抒发,产生如此强烈的共振,或欣喜,或悲壮,凸现他对滋长于这片土地上的文学精神的熟稔。

《我的父亲母亲》是一篇有浓重画面感、读着会产生心灵碰撞的散文。作者以白描的手法讲述着那些风物日常,平淡的语言里饱含着思念与情怀。看似零碎、简约,实则深情、迷人,也忧伤。

记述父亲病重的日子里的点点滴滴,记录母亲对父亲的爱:“日夜陪伴在父亲身边,一个70岁的老人,竟能经常地一连三四个晚上不合眼,总是泪眼汪汪地看着父亲!她即使偶尔打个盹,父亲的一个小小翻身,就会令她一下腾身而起....”子女对父亲的爱:“收罗各种偏方为父亲治病,听说炖鸽子能缓解病情,去孔雀市场买鸽子炖......”写母亲时,内敛简洁却饱含真情:“看到母亲,就总是想到她在火炉边纳鞋底,她在缝纫机边做衣服,她站在高高的木梯上摊晾萝卜干,她坐在电视机前边看边静静流着泪.......”

王永健悲切地自责:“我们一群子女,为了各自的事业和生计,又有多少能停下脚来多陪母亲一会儿?”我噙泪细读。“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句诗,很多人会熟记,但真正能做到的有多少呢?我不禁扪心自问。

在他识人论事的文字风景中,我也看到了他自己的内心风景——丰富而又善良,体贴而又关怀,好奇而又多思,尤其难得的是他的笃诚与朴实。他的作品触及和打开的是个人的真实生命和心灵状态,是一种人生瞬间的切实记叙与坦率呈现,是人性体温的佐证。他站在思想的高度去蔽存明,以俯瞰之势,让读者看到恬然澄明的境界,而且善于超越现象,在平凡的生活中处处能发现新鲜的感动和喜悦。

2017年清明节前,由文琼老师为逗花剧社的孩子们策划的清明诗会“诗歌的样子”,在库尔勒市图书馆举行。我与王永健第二次见面,并排而坐,安静地欣赏逗花剧社的孩子们用表演诠释诗歌。如此近距离的接触,才深切感受到他作为“访惠聚”工作队的一员,既要处理好千头万绪的工作,又肯挤出时间,驱车上百公里赶来参加文艺活动,只为支持他热爱的文化事业。来不及深谈交流,活动结束,他急匆匆赶回工作岗位。我伫立路边,目送他驾车疾驰而去,感慨与钦佩再一次升腾.......

2018年末,我和王永健一起参加了州文联在巴州电视台举办的“双语”展演活动。活动结束后有了一次清清淡淡的小聚。几个文友相见,轻松舒心,话题始终围绕文字、文学。没有意气风发,没有高谈阔论,大家愉悦融洽,就像久未谋面的老朋友。

席间王永健的幽默、风趣、宽怀,让我认识到一个真真实实有血有肉的作家、诗人,也吸引了被我邀来的朋友满红。

人们常说:“文如其人。”正是通过一篇篇的文字,让我,也让梨城的读者了解了王永健充满诗意的内心世界。

王永健,这位实力派作家立于新疆,既有鲜明的地域文化观照,又有开阔的理论视野,形成诗意浓郁极富想象力的写作风格。他的文学创作从新疆启程,在全国文坛引发关注,他的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中国作家》《青年文学》《绿洲》《新疆日报》《兵团日报》。散文《库尔勒的桥》,被自治区教委定为中学语文课外必读篇目。

王永健的散文的确应称为美文,而美文自有大美在。这种大美是“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参差”,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也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更是“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他的散文世界通透明亮,笔下的文字厚重老道,还有他思想情操的高度,选材立意、布局谋篇和遣词造句的技巧,包括他的标题,都摆脱了平庸。感受他的文字之美、造境之美、想象之美,并不是片刻之功,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对于我个人修身之用、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王永健以文学的语言、思想、内心的仁厚记录了时代,记录了人生,记录了外表,记录了内心,记录了极其平常却的鲜为人知的故事。他的观察细致而敏锐,他的笔力游刃而有余,有直抒,有曲折,有简评,有感悟,点到深处,恰在关节,读来不忍放下。他的小说、散文、诗歌、回忆录、评论.....无不散发着真情实意的率性表达。他既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还有一颗充满人文悲悯情怀的心与灵魂。在他的文字中,一片苍凉的戈壁,一片朔风掠过的荒原,一处残垣断壁的古城废墟,一湾鱼翔浅底的清流,一片苍然的胡杨林........都会在他的笔下灵动起来,用温婉的语句营筑起精神世界的城郭与村庄。作品充盈的本土特色与民族特色,同样令人倍感振奋。

身为《铁门关文艺》的主编,他不是独自舞蹈,而是投身于精神共建,在塑造自身的生命气象的同时,以笔为犁开辟出一片文学的土壤,使之日益肥沃、多情、丰沛。他擅长用文字润泽世人,也为文学新人走上文学道路,营造了精神渊薮,给人以方向、动力与信心。

生活中,每个人都愿意和志趣相投的人打交道,尤其是那些学识丰富,充满正能量的人。王永健会无形中让与文字有缘之人领会到许多有用的东西,比如文学素养,思想格局,影响着有缘人走出小的之我,突破自我格局。王永健于我颇多教益,恰似良师益友,可遇而不可求。

光阴无风自动,岁月老在途中。当我写下这些文字时,内心惶然,深知写得有些堆砌,但依然愉悦。“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终于,我真实地记录了心中的感触,由此,我长吁一口气。

2019年6月

作者简介

阿敏,喜欢在文字里寻找快乐、寻找温暖、寻找力量。

香落尘外书斋——香落尘外平台团队

总编:湛蓝       

名誉总编:赵丽丽

总编助理:无兮     特邀顾问:乔延凤  桑恒昌

顾问:刘向东\蒋新民\李思德\王智林\张建华\李国仁\杨秀武 \骥亮

策划部:

总策划:崔加荣      策划:白晓辉

主编:烟花    编辑:莲之爱 朱爱华  

美编:无兮    ETA    玉丽   路人

编辑部:

总监:徐和生         主编:清欢

编辑: 风碎倒影   连云雷  

播音部:

部长:魏小裴 

主播:自在花开   过往云烟   眉如远山   西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