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祖国在我心中」 成人组003号 | 周振宇 | 祖国在我心中

 香落尘外 2020-03-14

祖国在我心中

文:周振宇 / 版式设计:玉丽 / 图源:网络

整齐划一的六棱块沿灌渠坡面铺就着,连绵数里的浆砌石工程使得锦惠渠的水更加灵动;远处几只灰鸭和几只白鹭不时在渠堤旁的湿地处观望;沃野翠绿色的良田如地毯铺满灵土,面带笑容的老农辛勤地耕作着;扶贫干部不辞辛苦地穿行在村间小道上,用实际行动将祖国刻在心中……这些仿佛就是祖国在我心中最好的样子。

                                                ——题记




小时候有人问我:“祖国在你心中是什么?”我会立马回复:“祖国在我心中是强大的、有力量的。”

现在如果有人还问我:“祖国在你心中是什么?”我害怕说不全,会吞吞吐吐的回复:“祖国在我心中是神圣的、可望而不可即的、会让你感动到落泪的……”

祖国在我心中的样子,仿佛就是自己从小在祖国的“两免一补”教育政策关怀下长大的感悟;祖国在我心中的样子,仿佛就是看到也门撤侨归来的同胞亲吻祖国土地时的那一刻的落泪;祖国在我心中的样子,仿佛就是自己亲身参与扶贫工作时贫困户发自内心的感谢我们这个国家。祖国在我心中,是那样的让人思绪万千。

2016年大学毕业的我,年底通过公开招考进入锦北灌区工作。自此,祖国在我心中的样子越来越清晰。

锦北灌区,原名锦惠渠,为1956年人工开挖的渠道,是江西省第一个五年计划兴建的首座10万亩以上引水灌溉示范工程,拦截锦江水而成,2009年更名为锦北灌区。坝址处于锦江中游上高县锦江镇钟家渡北侧,流域面积3246平方公里,引水渠位于锦江中下游南岸上高、高安两县(市)的平原上。

蓦然回首,追忆往昔,祖国的样子便在心中。翻开2011年由锦惠渠志编纂委员会编写的《锦惠渠志》,历史的气息扑面而来,也让我这个“新锦北人”思绪万千。

自1956年初锦惠渠人工开挖渠道至1957年5月,锦惠渠历时一年多完成建设。1957年5月3日,这是锦北灌区(原名:锦惠渠)值得记住的日子,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任江西省省长邵式平亲临锦惠渠为进水闸剪彩,这宣告着江西省第一个大型灌溉工程锦惠渠提前完工放水,喧闹的爆竹声和欢呼声响彻上高县玛瑙山,一千多名来自各地的群众无不为锦惠渠的竣工而感到高兴,一股清流涌入渠道,也奔向锦河平原。看到这些图片,我想祖国都刻在含我在内的锦北人心中。




祖国在我心中的感悟,远不及单位老同志胡先敏的感触深。拜读原锦惠渠工程处处长胡先敏撰写的《忆拦河坝上“三十个不眠之夜”》一文,我知道了那段锦惠渠建设的光辉事迹,也感受到了祖国的强大。

那是1955年山洪来到之前的日子,锦惠渠建设的职工们进入了斗争据点之一的拦河坝,它是锦惠渠的命脉工程,以达到抬高上游水位、将锦河水引到渠道里来的目的。拦河坝的工作量很大,在当时物资匮乏、技术落后的情况下,主要工程就需要混凝土4200多公方(等同于立方米)、干砌石5000多公方(等同于立方米)、模型板3000余平方米及围堰土和围堰竹龙。面对既要排水又要防止山洪冲击的危险,根据以往的锦河水文资料,决定在1956年9月到1957年1月进行拦河坝工程建设。为此,锦惠渠一线建设者们不辞辛劳,集中了33部抽水机(约四百匹马力)、六部发电机(约57个千瓦)和0.4公方的拌和机六台,这在当时这可谓是举集体力量“大建设”的盛景。当文段中出现“在最紧张的六十多天的斗争中,出现了三十多个不眠之夜,白天的天气不好,便采取‘小雨淋淋、大雨停停’的办法,终于在12月20日完成了,比原计划提前了25天。”我的眼泪开始盈眶了,或许这就是前辈们身上那艰苦创业精神和祖国在他们心中的最好诠释吧!

尼采曾说过:无故乡者,拥有痛苦。还好,我们有我们的祖国,有一个能够撑起我们故乡的强大祖国。

从老旧办公楼到洋房,变的是单位办公及物资存放的条件,不变的是“祖国”在锦北人心中的分量。

我在学校读书期间就知道了单位的卢竹生高级工程师,而这一切缘于江西省水利厅编撰的《江西水利人》一书。

虽是黑发的卢工,但已年近六十,由于长期的工作,饱经风尘,他的脸颊上的皱纹已非常明显,这便是将祖国刻在心中的“水利人”真正模样。

1960年出生的卢工,1981年参加工作,先后在管理单位、设计单位、行政部门工作,同时他还远赴非洲进行水利援助两年。在技术面前,他一丝不苟,先后获得全国一级建造师、水利部注册监理工程师、造价工程师等资质。他拥有四项发明专利,荣誉证书垒起来比他人还高,但他还是如此的谦虚,仍然把自己当做水利的“新人”,怪不得时任江西省水利厅厅长的孙晓山亲切地赞扬他:“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你做事很认真,我很敬佩你。”

在锦北的日子,我收获的是基层水利人对祖国山河敬畏时的感动。

那是2018年6月下旬的汛期,锦北灌区基层站的吴显举站长,在洪水奔流面前,在同事们的帮助下,仅仅利用一根麻绳系在腰上,便下到了几米深的渠道内,利用手中的侧刀清理江渠道内的树干及杂物,我不禁对这身高仅五尺的“硬汉”多了份崇拜。那一刻,我猜祖国在他心中肯定是美好的。

水育田,人养渠,每天发生在锦北灌区的感人故事还有很多很多,但这一切都得益于我们强大的祖国!




“小周,小周来了……”现在脑海里时常还会想起逝去的他在病榻上开心喊我的样子。

他,是我帮扶的贫困户杨景,一个三十多岁的男青年,家住江西省高安市灰埠镇碧山村。他因腿部肌肉萎缩导致瘫痪在床近十年。

如果不是国家近几年的“精准扶贫”工作,我想我这辈子都不会和他有什么联系。忘不了初次到他所住的牛棚瓦屋的情景,“恶臭、简陋、悲凉”,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他年迈的父母无奈地只能通过农田劳作维系着这个家庭,农忙之余照料躺在病榻上的他。好在,祖国没有忘记他。

通过国家的扶贫政策,杨景被评为了“五保户”,当地政府在他住的牛棚改建住所一百米远处新建了砖混一层小屋,让他告别了阴暗、潮湿、恶臭的环境。与此同时,当地爱心企业及政府部门捐献了轮椅、床和被褥,通过产业扶贫和国家“五保金”及残疾救助切实帮助杨景。

孤独的他,除了父母和当地的部分镇政府及村干部,几乎很少有人会去杨景的住所同他说话,我只要一有空去看他,便会同他聊天,让他减少些孤独感。记得有一次,杨景还住在牛棚里,没有床单和枕头,我就在微信朋友圈发起了小范围的“爱心活动”,并从自己的微薄工资中拿出了几百元,汇同朋友发来的近一百元的爱心款,为杨景购买了一些床上用品,目的就是想让他睡得相对舒服些。当得知杨景喜欢看书,我便和单位领导一起为杨景购买了几本图书,并从单位拿了些报刊,让他在孤独的岁月里能够尽可能地了解国家对他的关爱,让他了解扶贫工作的初衷。那一刻,祖国就在我心中。可惜,现在的他只能在天国,愿他安息!

一张照片,定格在2017年9月22日。照片中的我手提一壶食用油和一袋大米,站在另一个因中风致残的贫困户朱祥桃右侧。他右手拄着一个小靠椅,左手中风的手弯曲的靠在肚子上,灰白的长长胡须上的笑容真诚。贫困户朱祥桃早年当过兵,现在七十多岁了,祖国曾经就在他的心中,他选择保家卫国;如今祖国仍然在他心中,政府通过危房补助,让他住上了新房,为他看病进行医疗报销。祖国,就在你我心中。

“在扶贫的路上,我们用汗水浇灌人心,在即将到来的中秋国庆双节,祝愿你们开心快乐,愿国家的富强让你们不再贫穷!”这是2017年9月22日晚上九点四十六分我在微信朋友圈写下的文字。祖国在我心中,就像是无数扶贫干部“舍弃周末忙,肩挑赴寒门”时的坚守。或许那一刻,即便是黄昏无夜明,即便是彻底倒下,也更加懂得国与家。

印染江山,我想未来的日子里,祖国在我心中的样子还会越变越好。

祖国,挟着催人奋进的旋律和走向民族复兴,从过去走向未来。走向那滴着露珠的香樟树、走向那带着历史气息的割草船、走向那走向新时代的站房,也走向每一个扶贫人和贫困户的心间……

作者简介

周振宇,男,1995年出生,江西横峰县人,热衷于散文、诗歌创作,其作品曾获江西省水利厅首届节水征文比赛三等奖、江西省上饶市信州区2016年谷雨诗会优秀奖、云南省普洱市“走进神奇美丽的太阳河全国文学比赛优秀奖”、河南省郏县首届“华联百货杯”全国诗歌散文大赛优秀奖等征文奖项,现供职于江西省宜春市锦北灌区工程管理局。

香落尘外书斋——香落尘外平台团队

总编:湛蓝       

名誉总编:赵丽丽

总编助理:无兮     特邀顾问:乔延凤  桑恒昌

顾问:刘向东\蒋新民\李思德\王智林\张建华\李国仁\杨秀武 

策划部:

总策划:崔加荣      策划:白晓辉

主编:烟花    编辑:莲之爱 朱爱华  

美编:无兮    ETA    玉丽   路人

编辑部:

总监:徐和生         主编:清欢

编辑: 风碎倒影   连云雷  

播音部:

部长:魏小裴 

主播:自在花开   过往云烟   眉如远山   西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