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贵州专栏】 李万福 | 让文化为旅游插上翅膀

 香落尘外 2020-03-14

本文已授权本平台发布

原创作者:李万福

版式设计:湛蓝

图源:堆糖

让文化为旅游插上翅膀

——仅以威宁苗族文化与草海旅游资源深度融合初探

或许,你是旅游达人,或许,你是一个文艺青年,一双球鞋,一个背包,一条牛仔裤,怀揣一颗说走就走的勇敢之心,就是旅行的代言人,拥有它们,你就可以抵达心中的三寸天堂。无论你有没有品尝过夜的巴黎,有没有踏过下雨的北京,这些都无关紧要了,既然去不了远方,那我们就去附近的地方吧。比如威宁的草海,那里的薰衣草美得如海,万寿菊开得如火。在那里,你可以看到苗族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悠扬的芦笙舞,盛情的羊角酒,魂牵梦系的石门坎文化,无不焕发出苗族迷人的风采。在那个神奇的威宁,草海春夏秋冬,有云蒸霞蔚的瑰丽,有百鸟争鸣的奇景,有渔舟唱晚的情调,有海纳百川的气魄。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实是旅游度假的好地方。

苗族,一直是一个神奇的民族,他们勤劳善良,能歌善舞,用双手创造了璀璨的苗文化,为中华民族的内涵增添了无穷无尽的魅力。在威宁,你可以看到苗族文化与草海旅游深度融合的独特。在草海,你会感悟到:这个城市很单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穿过漫长的人海和街巷,心情是猜不透的微凉。这个城市很文艺,有火车穿过,载着一首歌和一个人,还有一本书,从南向北开往远方,时间不早不晚,刚好够用来去看这个城市的灯火。在草海,十一月携着两个季节,越过秋意阑珊,等待迎接冬的情怀。因为一个人,爱上一座城。不怕念起,只怕觉迟。

苗族,一个独特的民族,他们拥有世界上稀少的石门坎文化,将西方的基督教文化与苗文化融和,创造出独一无二的威宁苗族特色。经济的突飞猛进,交通的四通八达,使人们有了旅游的愿望,在旅游景点诸多雷同的尴尬情况下,我们便开始追求原生态的旅游景观,从而给自己的心以满足。草海,纯天然的美景,丰富的旅游景观,让我们在享受草海神奇风光带来的视觉冲击时,还能欣赏苗族原生态文化带来的心灵震撼。苗族传统文化凭借草海原生态旅游发扬光大,草海旅游依托苗族文化蓬勃发展,两者息息相关。去草海旅游,不仅有利于苗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有利于拓宽招商引资渠道,有利于丰富草海旅游内涵,还可以促进草海经济的发展。

草海,值得每一个人去一趟,可以带着家人,带着爱人,亦或着带着理想,带着失落,彷徨。夏日,去看看清澈见底的河流,六月份,天气不冷也不热,薰衣草盛开,等待是一生中最初的苍老,一如执着不变的薰衣草。法国普罗旺斯的薰衣草固然美,但那终究是别人家的风景,而草海,只属于每一个执着的人。

一座城市,只有美景远远不够,要想获得更好更大的发展,还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蕴作为支撑。就目前来看,草海在威宁旅游中最具吸引力。自然原生态旅游也恰恰正是当前人们旅游的首选。所以,威宁近年,在威宁旅游大开发大发展的环境下,独具文化特色的“石门坎”苗族文化旅游脱颖而出。追溯历史,在于石门坎苗族在上世纪初,积极主动接受了西方文化,然后威宁基督教文化,西方文化与苗族传统文化得以水乳交融,逐渐形成了与其他地域苗族所不同的文化形态。这些特点,使得石门坎苗族文化具有了独特的社会历史和中西文化交融的研究价值。由此人们便会好奇于在远离文化中心的西南边远山区,为何会有如此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态,无疑对于威宁地区的旅游发展奠定了厚实的文化基础。然而,美中不足的是,苗族文化资源优势对草海旅游的促进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展示,得天独厚的草海自然风光固然是草海旅游发展的依靠,可是如果再把多姿多彩的苗族传统文化融入草海旅游,便可以大大提升威宁旅游的文化品位,并且当前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的整合正是旅游发展的趋势。

旅游的实质就是文化旅游,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没有文化底蕴的旅游,是苍白无力不可持续的旅游。所以去草海旅游,你可以得到美的享受。威宁苗族舞蹈、苗族山歌久负盛名。你可以得到热情的招待,苗族同胞们的淳朴好客,弯弯的羊角盛满醇香的烈酒,一口下肚,所有的烦恼和不快都抛到九霄云外,人生的不如意也随之烟消云散。

众所周知,苗族文化丰富而独特,但在草海旅游中的作用却不尽如人意。深入思考,我们可以找出诸多问题:首先,对外苗族文化宣传力度不够。曾经石门坎风靡一时,柏格里更是妇孺皆知。但近些年苗族文化由于对外宣传力度不够,对游客的旅游引导不足,使得石门坎独具特色的文化生态鲜为人知,造成旅游文化资源的极大浪费。第二,树立文化旅游品牌意识不强。虽然苗族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但对苗族文化具体表现形态的传承发扬不够,作为苗族标志和表现要素之一的苗族服饰只是节日里作为道具被使用。而草海周围很少有人在平时穿着原生态服饰,这种少数民族文化氛围的缺失,让游客很难感受到特有的民族风情。可实行的改善措施,比如在旅游旺盛季节,可在西海码头让苗族姑娘穿上魅力四射的服饰载歌载舞,让苗族小伙口衔芦笙翻滚腾跃。营造文化氛围,从深层次吸引游客。第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够充分。尽管政府也大力开发草海,但投入的资金仍是杯水车薪。其开发速度远不能与迅速增长的游客需求相适应。比如西海码头的建筑虽古色古香,但很多门面仍然闲置不用。如果政府出资修善并兴建古建筑,形成一片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古建筑群,使其本身具有旅游观光的价值。然后改进相关配套设施,打造一些民族特色门面,努力改善旅游环境。做到休闲旅游、文化旅游和消费旅游良性互动发展。第四,旅游开发建设相关专业人才缺乏。一是缺乏专业管理人才对已经开发的文化旅游产品进行有效管理;二是缺乏专业导游人员特别是土生土长的、真正了解本土文化的导游人员对苗族文化内涵作深入讲解。许多游客远道而来,看了山水风光后却难以感受到独特的民族风情;三是草海旅游工作人员对苗族民俗文化内涵知之甚少,未能全面、准确地向游客推介、展示本苗族的文化魅力。第五,开发特色旅游产品的力度还不够。威宁文化产品的设计和开发,零敲碎打或东拼西凑、似是而非的现象比较严重,特别是在发掘文化内涵、提高民俗活动的娱乐性和游客的参与性等深层次开发方面还做得不够。最后,特色文化与旅游融合重视度不够。尽管文化与旅游融合是趋势,也是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做大做强的破题之举。核心文化旅游设施匮乏,文化遗产保护负担重,加大了文化和旅游融合的难度。

尽管存在着一些瑕疵,但你若是来到草海,你将会领略到别开生面的文化魅力,经过深入挖掘的苗族传统文化内涵,未经雕刻的苗族特色。试想,在草海,人们致力开发原生态旅游文化,走独特化和特色化发展之路。并组建一支原生态专业苗族歌舞演出队;在草海周边开设苗族特色农家乐,以苗族特色的歌舞和饮食为远道而来的客人们进行服务。创建草海书画走廊,从而成为了草海一特。还愁旅游不旺盛吗?品牌是文化旅游业的名片,全力打造一批具有吸引力、影响力、竞争力的文化旅游品牌,让苗族文化旅游具有了更鲜明的总体品位和整体形象。“草海旅游+苗族传统文化展示”模式是威宁最独特的风格。苗族文化演艺中心,反映苗族文化、民俗风情的原生态山水实景歌舞剧,在西海码头常年演出,保证让到达那里的人们不虚此行,也可以让我们更深层次地了解苗族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给了我们以较高的审美体验。

草海,我到了你所在的城,不是浓烈地投奔,只是轻轻地路过。你知道吗?夜晚的风轻轻吹过,晚风携了桂花的香,流蜜一般淌过我的脸庞。在这将暮未暮的黄昏,所有的追逐与奔波,都是清晨迎着阳光站立时该干的事,而这个时段,就该停下来,静下来,休憩,放空和清洁自己。就着草海的渔舟唱晚,就着薰衣草一生执着不变的等待,就着这醉人似画的风景,就着一杯茉莉花茶,听一首老歌,看窗外的落花氤氲着寸寸斜阳。

苗族风情

作者简介:

李万福,男,苗族,大学本科,1982年9月出生,系贵州思南人,现威宁县第三中学语文教师。作为语文教师,视写作为生命的形式,讲台三尺,天地宽阔,教学为有益学生而努力;书生一介,表里澄澈,文章以无愧学术而用心。大学期间开始文学创作,期间在《遵义晚报》、《遵义师院报》副刊发表诗歌、散文,遂与文学结缘,在写作的路上艰难跋涉,有诗歌、散文30余篇问世,论文曾获奖10余次。其中论文《美是人间不死的光茫---赏析再别康桥》和《论〈祝福〉中“我”的形象兼及其他》连续发表在核心期刊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1年第1-2期上。2008年诗《如果—致海子》发表在诗刊上, 2010年《草海》第4期首届改稿会专刊发表其《草海赋》及多首古诗词。2011年有词《南乡子.春日江畔漫行》等入选毕节地区《歌颂新农村》一书。

 

香落尘外书斋——香落尘外平台团队

总编:湛蓝       

执行总编:风剪云  

总编助理:无兮     特邀顾问:乔延凤

顾问:刘向东\蒋新民\李思德\王智林\张建华 

策划部:

总策划:崔加荣      策划:白晓辉

主编:烟花    编辑:莲之爱 朱爱华  

美编:无兮    ETA    Effi Lu 

编辑部:

总监:徐和生         主编:清欢

编辑:铜豌豆   风碎倒影   连云雷  夏梓言

播音部:

部长:魏小裴 

主播:自在花开   过往云烟   眉如远山   叶儿   西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