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鄱阳专栏】 何蕾 | 志于道游于艺

 香落尘外 2020-03-14

本文已授权本平台发布

 

 志于道游于艺

图、文:何蕾

版式设计:湛蓝

图:黄中发

鄱阳专栏


听黄中发老师书法点评有感。

黄中发老师以传统文化评点书法作品,开启了鄱阳书法和文化的结合,别具一格,让人耳目一新。

王羲之书法合乎自然,天人合一之境界, 如王澍《论书剩语》所说:"魏晋人书,一正一偏,纵横变化,了乏蹊径。"这是王羲之的大本事,古今以来,一人而已。《圣教序》的书法实乃妙绝,是取法乎上研习行书字帖之一。

《圣教序》成文以后,为了永垂后世,昭示天下,乃筹备将其刻于碑石流传,又因为太宗皇帝深爱羲之书法,便请弘福寺沙门怀仁担任集字拼文工作。释怀仁原是一名擅长王羲之书法的僧人,据说他还是王羲之的后裔,怀仁用集字的方法以王羲之书法拼就《圣教序》全文,历时25年。

怀仁开集字之先河,集字来自于王羲之不同的帖中,虽然说怀仁集字赋予了王羲之以新的形式,重造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经典,但却丢失了晋人那种自由和洒脱,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正如黄老师所说,主要体现在少情感的表达,少行气的体现,少节奏的体现,面对这些局限,我们怎样学习圣教序呢?

黄中发老师给我们提了一些建议:应以立体的观念,广阔的思维视角,取古人之书向熟观之,闭目而索之,与古人对话,察精入微,日积月累,自然天成。《书谱》云:"况云积其点画,乃成其字;曾不傍窥尺椟,附习寸阴;求其妍妙,不亦谬哉!"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从点划妙处学起,进一步体味笔法、墨法、章法、结体等,达到神气无畅。另外圣教序帖后面心经部分,集字效果更精彩一点,似乎有行气的体现,应多停留些时间。

临王字,先追其源,找到王羲之书风的大环境。当时晋韵盛行,士人以玄学入书。士人崇尚自然,追求萧散,简远,中和之书风。王羲之既有"东床坦腹"似的潇洒,"惠风和畅"似的惬意,又有向往“夏禹文王的”家国情怀。他的书法之美,用曹植《洛神赋》中"翩若惊鸿,婉若游龙"来比喻,极具形象。

黄中发老师在点评华少临《频有哀祸贴》时,讲到与鄱阳有关的心学大师王阳明是如何用心学的方法学书法,如何表达经典作品的情感。

利用王阳明心心相应法学书法。我们临王羲之的《频有哀祸帖》前,把此帖笔法、墨法、章法熟记于心,联想王羲之书写时的心境、状态,如同羲之在面前挥毫。再动手临写,才较容易体现此帖的性情。

如王羲之《追寻帖》,字里行间流露着一种人到暮年的浓厚伤感,其中悲催切割、哭之、酸痛等都在给人们传递着这样一种心态。试问在这样的情况下,心情还能愉悦吗?古人书法是书写性情,关注的是文字内涵的表达,而不是笔法。

鄱江书院山长王松年老师说:"悲悯情怀是文学存在的理由。"书法又何尝不是如此?

古代经典书法作品,无不含有作者的大情怀,生命感悟。如《兰亭序》,《祭侄文稿》,《寒食诗帖》。我们现代人作书同样也应该真实地面对自己,不矫揉造作,无论洒脱,悲痛、豪迈、愉悦,都要写出骨子里的真切,写出天真浪漫的自我。

作者简介

何蕾,青年教师,本科学历,江西省书家协会会员,随虚和堂主黄中发先生学习书法并受其影响尝试撰写艺评类文章。

 

香落尘外书斋——香落尘外平台团队

总编:湛蓝       

执行总编:风剪云  

总编助理:无兮     特邀顾问:乔延凤

顾问:刘向东\蒋新民\李思德\王智林\张建华 

策划部:

总策划:崔加荣      策划:白晓辉

主编:烟花    编辑:莲之爱 朱爱华  

美编:无兮    凤尾    婉静   灵子

编辑部:

总监:徐和生         主编:清欢

编辑:铜豌豆   风碎倒影   连云雷

播音部:

部长:魏小裴 

主播:自在花开   过往云烟   眉如远山   叶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