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成都专栏】武 斌 | 永乐宫

 香落尘外 2020-03-14

本文已授权本平台发布

 

【成都专栏】

文:武斌

版式设计:Effi Lu 

图源:网络

 永 乐 宫

        2018年春节初六,我终于来到心中向往已久的芮城永乐宫。

        来永乐宫之前,我一直认为它是明朝永乐年间修建的,如此恢弘精妙绝伦的建筑应该匹配一个伟大的时代,明朝朱棣永乐年间正好暗合,在这个年代出了《永乐大典》,其实我大错特错。建筑规模宏大依旧,绘画精妙绝伦依旧,只是它修建在明朝前面的元代,是在那个铁骑在中原泛滥的年代。具体来说,永乐宫修建是在1247年开工,从正史上来说,那时元王朝还没有真正统一中国,但早已在北方建立,也统治了永乐宫所在的晋南地区。永乐宫建成于元顺帝至正18年即公元1358年,此时元王朝已经风雨飘摇,10年后它寿终正寝。永乐宫施工前后长达110多年,几乎与元朝相始终。永乐宫的名字来源于它原来所在的永乐镇。

        现在的永乐宫坐北朝南,北依中条山,南瞰黄河。处在芮城县城北边3公里外的西周时期古魏国都城遗址旁边的龙泉村。我们驱车而来就是穿越了新开通的中条山隧道,没有经过芮城县城,直接到达永乐宫门前。原来永乐宫位于20公里外的黄河岸边永乐镇招贤村,由于70年前三门峡水库的修建,才搬迁到现在的地方。这里是人文荟萃的地方,悠久的历史文物融入优美的自然风景中,浑然一体,使永乐宫熠熠生辉。

        参观永乐宫,首先应该明白它是纪念吕洞宾的祠堂道观,其次它是道教的分支全真教在北方的祖庭,教徒聚会之地,再就是它建筑艺术上的“三绝”。

        永乐宫首先是纪念“八仙”之一吕洞宾的一处祠堂道观。说起吕洞宾,先要从永乐宫旧址开始。吕洞宾,出生在盛世的唐朝,就是在黄河岸边的永乐镇的招贤村。他自幼好学,博学百家,但三举进士不中。传说46岁那年,吕洞宾到长安准备再次应考,遇到了仙人钟离权(即八仙之一汉钟离)。钟离权劝他做了一个建功树名、出将入相、封妻荫子的臣子,但他大彻大悟出功名利禄均为梦幻,遂拜师钟离权,到终南山修道,才改名吕洞宾。当然这一切都是传说,我们不足信,只是可能厌倦了科举制度,对仕途彻底绝望了。从此他开始遍游山水,传道度人,53岁归宗庐山,64岁上朝元原始、玉皇,赐号纯阳子。在他死后,乡人将他的故居改为“吕公祠”,在金代末年扩充为纯阳道观,这就是永乐宫的前身。所以现在永乐宫内“三殿”之一纯阳殿是纪念吕洞宾的,并且在永乐宫的最后面还有吕洞宾及其父母亲的墓,这些是后人从原址迁来的,是为了丰富永乐宫的文化内涵。

        其次,永乐宫是新道教全真教的祖庭。公元1231年道观毁于大火,需要重修,此时全真教首领丘处机等人,正深受朝廷宠信,祖师吕洞宾也备受尊崇。所以在1245年擢升纯阳道观为宫,封真人号“天尊”,祖师居住之地当然就是宫殿,就像成都的青羊宫有玄宗和僖宗避难居住而称为“宫”一样,也称为“大纯阳万寿宫”。元朝派了河东南北两路道教提点潘德冲主持营建此宫,从此这里就成为全真教在北方的祖庭,成为全真教信徒聚会场所。永乐宫内最后一个殿重阳殿完全可以说明这点,它是供奉全真派首领王重阳及其弟子“七真人”的殿宇。王重阳是全真教的创始人,大殿中供奉其理所当然。“七真人”是王重阳的七个弟子,为创建全真教起了很大作用,与王重阳一起供奉也极为正常。道教为得到朝廷的关注,对教义进行了全方位改革,王重阳主张儒、释、道三教平等,三教合一,提出“三教从来一祖风”的融合学说。所以在元朝初年虽然藏传佛教为国教的基础下,全真教受到忽必烈及其他几个帝王的认可,才有了中央政府支持下修建“大纯阳万寿宫”。“大纯阳万寿宫”被人们习惯而且以后固定称为“永乐宫”是因为地处永乐镇的缘故。

        最后重要是对中国建筑艺术体现,就是永乐宫内的“三绝”。第一绝永乐宫总体建筑布局上,东西两面不设配殿等附属建筑物。第二绝建筑风格的绝妙,不仅使用了宋代的“营造法式”,而且也采用了辽、金时期的“减柱法”和“移柱法”。第三绝“一门三殿”中精妙的大型壁画。

        一绝是建筑的整体布局上,不设配殿等附属建筑物。永乐宫由南向北依次排列着宫门、无极门、三清殿、纯阳殿和重阳殿。宫门是清代建筑,无极门、三清殿、纯阳殿和重阳殿即“一门三殿”为元代建筑。从无极门至重阳殿的三进院落、三座殿堂,它们之间由宽阔的甬道相连。三大殿全是立面造型、特殊屋顶装修、色彩纹饰,三大殿前均设有宽广的月台。东西两侧均没有设廊庑和配殿,四周砌筑围墙两道,国内其它的道观中极其罕见。这样布设,显得特别庄严肃静,创造出全真教敬神、建醮的清虚境界,显示出道教的神圣和威严。这种布局,永乐宫看起来更加简洁,突出了三殿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些足以说明在元朝全真教的宫观建筑已有一道特殊的营造制度,是按照道教的象征意义而设计的,其目的可能是为了表示对所供奉神灵的尊重,同时宫殿建筑的特殊性也能显示出道教地位的高显。

        二绝建筑风格的绝妙,宋代“营造法式”与辽、金时期的“减柱法”充分结合。无极门面宽五间,进深两间,单檐庑殿顶。十四根露明柱均用素覆盆柱础,无雕刻装饰。建筑构件多为圆木,断面前后肥瘦不一,加工粗糙,沿用了唐宋时“草袱制作手法”。元朝建筑经常使用未经加工的弯料和斜向支撑构件,使得木结构体系更加灵活。建筑风格也因此表现出质朴的草原民族特征。三清殿又名“无极殿”,为永乐宫的主殿。屋脊用黄、绿、蓝三彩琉璃镶边。两只高达三米的大龙吻,连为一体构成一条盘旋的巨龙。红泥胎,蓝釉使得整条巨龙生动,活泼又有威猛之感,并配以龙王、雨师、流云等雕饰题材。三清殿最绝的是内部藻井,运用的一种木构穹顶,造型独特。藻井利用斗拱托举,内敛的效果,从井口的三十六朵铺作斗拱逐渐上收,共三层,斗拱藻井内三十二朵,呈圆顶形十二朵,共用木制斗拱八十朵,井口的天花板处绘有以龙为主题的圆光。藻井的制作工艺极为精巧,做工细致,图案装饰性强。藻井的绘画色彩鲜明,线条流畅,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纯阳殿又名混成殿,或称吕祖殿,殿内供奉道教祖师吕洞宾,它的地位仅次于三清殿。纯阳殿木架结构较为简洁,使殿宇给人一种自然,淳朴之感。重阳殿为单檐歇山顶,殿内四根柱子分布于稍间,承托整个殿宇。屋顶瓦条垒脊,轮廓秀美。梁架的结构简单,处理手法灵活,用料比较经济。

        减柱法和移柱法主要用在三大殿,尤以三清殿最具代表性。减少或移走部分内柱以增加建筑室内空间,这种方法称为减柱法。减柱造和移柱造,是元代木结构建筑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元代皇家建筑多采用“工”字形平面布局,带有游牧民族的记忆与特色;而民间木构建筑的柱网布局显现出中国古建史上少有的自由与率性——把柱子从它原本的位置上减掉或移开,转移到另外位置,以获得内部空间的变化甚至是外部前檐廊下的显著改变。

        第三绝就是“一门三殿”的大型壁画。永乐宫壁画960平方米,题材丰富,笔法高超,有世界艺术瑰宝“东方画廊”的美称,来参观的人无不赞不绝口。

        三清殿壁画内容《朝元图》,殿内四壁,满布壁画,面积达403.34平方米,画面上共有人物289个,是永乐宫壁画的重点。所有这些人物,按对称仪仗形式排列,以南墙的青龙、白虎星君为前导,分别画出天帝、王母等8位帝后主像。围绕主神,28星宿,12宫辰等“天兵天将”徐徐展开,四周以金童、玉女、逃淞、力士、帝君、星宿、仙侯、仙伯、左辅、右弼等人物。帝君的神情多半比较肃穆;武将则全身披甲骁勇彪悍,鬓发飞扬;力士威武豪放;玉女则含情地微笑,有的在对话,有的在沉思,也有些在凝神、在顾盼,形象各具特色。每个神像大都只是寥寥几笔,以浓淡粗细的长线变化,就充分表现出质感的动势来。全殿画法采用“重彩勾填”的方法完成。

        纯阳殿内《钟离权度吕洞宾》、重阳殿内王重阳从降生到得道度化“七真人”成道的故事的连环画,虽是叙述吕洞宾、王重阳的故事,但却妙趣横生地展示了封建社会中人们的活动。这些画面,几乎是一幅幅活生生的当时中国社会生活的缩影。平民百姓的梳洗、打扮、吃茶、煮饭、种田、打鱼、砍柴、教书、采药、闲谈;王公贵族、达官贵人的宫中朝拜、君臣答理、开道鸣锣;道士设坛、念经等各式各样的动态跃然壁上。画中,流离失所的饥民,郁郁寡欢的厨夫、茶役、乐手,朴实善良而勤劳的农民,与大腹便便的宫廷贵族、帝王将相形成了非常鲜明的对照。

        永乐宫壁画由多人绘制,并且跨越了110年。三清殿主要由河南洛阳马君祥等人绘制,纯阳殿的壁画由朱好古的门人张遵礼、待诏李弘宜、门人龙门王士彦,孤峰侍诏王椿、门人张秀实、卫德等人绘制。重阳殿内壁画从其绘画风格看,仍与纯阳殿相近,当仍为朱好古门人这一派系匠师所绘。让我们铭记这些创造了世界艺术瑰宝“东方画廊”的人们。

        走出永乐宫,还在回味不已。永乐宫壁画有别于敦煌莫高窟的洞窟壁画,制作相对容易,但让这些壁画保存下来实在不易。这些文化遗产的保护包括大殿维修、壁画保护,依然任重道远。就如我们走进光线模糊的三清殿,这正是为保护壁画免受光线侵蚀,需要所有窗户都以深色的布帘遮着,而有些游客为此喋喋不休。

        我为我们国家拥有这样的文化遗产而自豪,徜徉于永乐宫这样的世界艺术瑰宝“东方画廊”令人心旷神怡,深受艺术熏陶。永乐宫,不仅是故乡河东大地一处旅游胜地,它更是我国锦绣河山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作者简介:

武  斌,1971年9月出生,男,汉族,山西临猗人,1996年毕业于成都理工大学,固体地球物理学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2007年开始业余写作,2008年陆续在《地质勘查导报》《中国国土资源报》《大地文学》等发表散文、诗歌、小说近百篇。有诗歌散文收入《中国短诗精选》《暮色中的城步》《微刊优秀作家作品》《黄浦江诗潮》《晋南有个孙吉村》《尘外那一池月光》集子。2013年出版了散文集《地质人在旅途》,2014年出版散文集《乡土乡音》,2016年出版了散文集《成都拾遗》。有作品在“书香国土·智慧人生——山东煤田地质杯首届国土资源系统读书大赛”中荣获优秀奖,并入选《书香·人生》。现就职于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物探队。

 

香落尘外书斋——香落尘外平台团队

总编:湛蓝       

执行总编:风剪云  

总编助理:无兮     特邀顾问:乔延凤

顾问:刘向东\蒋新民\李思德\王智林\张建华 

策划部:

总策划:崔加荣      策划:白晓辉

主编:烟花    编辑:莲之爱 朱爱华  

美编:无兮    ETA    婉静   

编辑部:

总监:徐和生         主编:清欢

编辑:铜豌豆   风碎倒影   连云雷

播音部:

部长:魏小裴 

主播:自在花开   过往云烟   眉如远山   叶儿   西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