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草木清香】 夏梓言丨蕲南二十四时系列之雨水

 香落尘外 2020-03-14

本文已授权本平台发布

专栏作家:夏梓言

    版式设计:湛蓝

蕲南二十四时

——雨水

蕲南二十四时——雨水

雨水。

序言,春风渡

微雨的午后,燕子还未归。

《春风渡》落笔了。

心里也静了。

在木格窗前喝茶,喝茶时总会自恋地拍两张照片,看着杯盏和茶色与灯光纠缠出的美,觉得那是心的温度。

过了雨水。初春的古城就开始泛滥了,绿意奢侈地铺天盖地卷来。古城外的油菜花,还未成片,零零散散地开着。那些轻质柔软细小的花朵,簌簌而落,一颗颗散在草路牙子上。风一吹,便聚拢在一起,旋成金色的涟漪,泛起甜腻腻的香,满城皆是。

走在斑驳的青石板路上,紧闭的深红色木门,和门梁上悬挂着的大红灯笼,搭配起偶尔从白色墙头上探出来的粉蔷薇,春意不胫而走。

遇到先生便是这样的季节。

先生古意,深潭一般,有绝尘之美,比我想象的要瘦。穿了件黑色外套和格子衬衫,端着一杯茶,很文艺,也很随意。先生笑,水里的波纹就全开了,那么平静,那么淡然。先生拍了我的肩,嗔怪道:那位是宣传部长,你也不晓得去打声招呼。我说:我是见官如见虎,不敢啊。先生听了,大笑了起来,像个老顽童。这是我和先生的第一次对话。没有生疏,没有隔阂,全是感动,风趣。

与先生的散文集结缘,亦是如此。先生继《枫林散叶》发行至今,历时十年酝酿出一本记录生活不曾在意的风物日常,细节温暖,情怀朴素的倾情力作。即付梓出版之际,嘱我一个晚辈为之作序。甚为感动、叹服。

阳光下,翻读先生散文集。

二十多万字,沉静凝炼,清明简淡。我读得心跳耳热,连呼吸都微烫,先生首度记录那些在蕲春经历传奇、格局独特的寻常老百姓。以阔大的方式描绘古城旧事,岁月光阴,以苍凉温暖的笔调书写蕲南大野山川河谷,书写饱经风霜耄耋之年的父亲,书写卑微热血的团风生意人,书写可怜又可敬的舅爷王盛才,书写古道热肠的母亲,以长篇叙事的技法讲述一起严重的排污管道破裂污染事件,讲述初心不改的蕲河汉子徐国超……字里行间是柴米油盐、家长里短、官场见闻,不轰烈,不矫情,不悲怆,平静地繁衍生息,离日常很近,人生况味扑面而来。

山河故人来。

这本二十多万字的集子里是跌宕、有趣、丰富、深邃的风物日常。我惊奇地发现,先生写山写水写精神明亮,似乎永远都能够在文字中找到一个地方的光泽。那就是蕲州,那就是蕲春。

最叫我喜爱的,当属《我的蕲州梦》。这一篇散文里,有情美,有景美,有文字美,概括起来就是两个方面:内容和形式。这似乎是老生常谈,细读起来却是别开生面。先生精心营造各种美,让人读着如诗如画,如饮甘醇。

先生笔下的《雾云山,今夜星光灿烂》也是美得不可方物。这样的文字,不是诗,但富于诗的节奏和韵致,勾画出诗一样的画面和意境,本色中见真情,颇有朱自清、汪曾祺散文的美感。《独山感悟》《走进金沟》则是拾花酿春,散淡得粗率迷人。故乡的山川,写得再多仍有写不尽的深情。

先生另一篇绝美的散文——《金沟之恋》。“三重瀑布,十里峡谷,百年古藤,千亩花海,万亩丛林”大家不妨一读。

岁月忽已晚,最忆旧山河。

旧山河是故乡。是素花隔墙不减旧时情啊。还有《芒街纪行》《罗田红叶》《走进北戴河》等,但到底还是蕲南山河好。

只因蕲南山河是故人。

山河故人。山河,它带着金铜的铜质,是厚实的、透明的。有着一种稳妥、踏实、肯定。故人是一个清远的大词,从光阴里走过来,极厚,极绵长。

而先生于蕲南的山川河流而言,便是山河故人。蕲南山河于先生,亦是如此啊!

只道是寻常。

散文的哲学高度是什么?先生在这本集子里回答了两个字:寻常。

寻常,说得多好。

老街巷口卖菜的妇人,火车上阳光的男孩、俗气的胖嫂、热血快肠的生意人,城南医院的护士,上海浦东区,那位黄卷发,步履轻盈的董事是寻常;那位个儿很高,背微驼,脸面消瘦《清洁工》里的忠厚汉子是也寻常。

喝完喜酒获得一包1916。路过小店时,想起老父亲喜欢抽烟,给换几包便宜烟,让老父亲多抽几天。一包烟换一条,一条烟,相当于老父亲十天的口粮,划算。接过烟,打算离开。后面来话说,还可以拿条大白鲢去,刚运过来的,活蹦乱跳的多新鲜。回到家,有烟抽老父亲高兴,有鱼吃老婆也高兴。这是《一包喜烟》里的寻常。

《柱子》里冬季的一个的暖日,先生去柱子家。一座山坡、一口塘、一大片田野,一栋新型的农房。既陌生,又那样熟悉,那里留下了他们亲切美好的回忆。看到依旧平顶头,依旧黑肤色,神情依旧没变的柱子时说的每一句话,亦是寻常。

写这些寻常事物,先生心中定有说不出的暖意,人生的好光阴就是这样吧,不紧,不慢,不张扬,不热烈。靠着光阴看桥上绿叶红花,看桥下流水人家。把日子过老过透。这就是寻常的素材,寻常的幸福。那么多情、静美、动人。

唯有深情最动人。

父亲与母亲陪伴先生数十年的岁月里,给予了先生无穷无尽的艺术灵感,取之不尽的写作素材。

“1992年秋,妻子被车撞成手腕粉粹性骨折住院。母亲跑来帮我料理家务。有一天洗菜时把水池出水口堵住了。那段日子我火气特别大,对母亲发了很大脾气。母亲低头无语,一副犯错无助的样子,但她仍然只顾安慰我,儿啊,娘知道你心情不好,有气就朝我身上撒吧。事情既然发生了,还是不能太着急,慢慢来。”这是先生在《心中永远的丰碑》里的话。我读得心酸如注,这是母亲的爱。母亲的爱是有涟漪的,会在岁月里荡漾着不肯散去。

父亲的爱同样如此。“父亲舍不得点灯,一个人坐在房里。知道我还未吃饭,便弓起身子忙着为我下米。“炒菜的事我自己来吧”,和父亲说了这话后,我便上楼了。一会儿,听到炒菜的声音。我忙来到厨房,见父亲正在手忙脚乱地炒菜,“不是已经说了叫你别管吗?”父亲红着脸说:“你这伢儿,能做就帮你做点是应该的”。“叫你别管你就别管,为什么一定要管呢?为什么就是不听呢……”这是一段伤感的话,又是一段疼爱的话。我能入木三分地体会到这句话所隐含的骨肉之情。

我还注意到了先生说完这些话之后对自己还有父亲动作的描写:“我边说边从父亲手里接下了锅铲子。父亲望着我,低下了头。父亲步履蹒跚地走出了厨房。”一切都不必说了。多少细节是因为深爱,所以倔强也固执;因为深爱,甚至选择了刻意的伤害。

读罢先生的亲情散文,我始终忘却不了母亲躺在一张旧竹床上的样子。忘却不了从未念过一天书的母亲,为教育子女,竟能一字不落地背诵出《愚公移山》《纪念白求恩》《为人民服务》这三篇著作。

唯有深情最动人。深情像一个吸盘,在岁月中以不动声色的张力,散发着迷人的磁性。让读者动弹不得,即使能动弹,也不想动弹。

情怀依旧,春风渡。

喜欢先生的文章,是从《金沟之恋》开始的,细腻中带着点雅趣,尘世里潜藏山高水长。翻阅伊始我是漫不经心的,读后却意犹未尽。于是,爱上了先生文字里的圆润和通透,长短句,不耀眼,却让人刻骨铭心。

知道先生则是因他的《环保那些事儿》。这是一篇关于处理环保矛盾的报告文学,二万多字的篇幅,后被《中国报告文学》全文刊出,足见其功力。后来又获胡风文学奖。令人钦佩不已。

先生的报告文学《蕲河汉子徐国超》也写的极好。朴素的文笔,缓缓道来。像是那些从不被关注,从不被在乎的小人物,一到先生笔下,就饱满了,就丰厚了。

我知道,这是因为先生有情怀。

“情怀”是一个大词,有掷地有声的金属感。还有温度、光泽、体积和存在感。情怀二字让人动容。有情怀的人更让人动容,先生便是这样的人,在素白的光阴先生看到的绝非全是萧索寂寞、凄凉惆怅,更多是草木深情,人间暖意。先生觉得那一草一木都是人世间的贞亲。

丁酉年早春。我写《世路已逢春·胡风传》时,见过先生的一张照片,是夏天在蕲春拍得吧,豹子一样的眼神,深冽。是,只有这两个字如此贴切而生动。有少年气。看着繁花不惊。

记得许鞍华拍《黄金时代》时,已经六十岁。他仍然似少年,怀着笃定的激情,眼神干净炽烈,永怀赤子之心。与先生何其相似?也许他并不是在拍某个人物,他们在拍一种渐次消失的情怀——有关青春、梦想、青涩、味道、气息……他们身体里一直有一根透明的、蓝色的骨头,招引它们一直向前、向前,那根始终都在的骨头,唤作“情怀”。

“县里有个年轻人,叫夏梓言,你们多关注……”先生在市县领导召开的座谈会上推荐初出茅庐的我,我感动得不行。多少人怕后浪推前浪,新人埋旧人。但先生却淡然一笑。这也是情怀。

对于一个曾经担任县委宣传部副部长、蕲州镇委书记、公安局党委书记、县政协副主席党组副书记的领导来说,愿意接受一些生活在底层,拙朴、厚实、粗糙、土气、卑微的百姓。并且为他们写下一篇又一篇带着新鲜生动气息的文章。是一般人难以做到的。是难得的。人的品性在巅峰繁华中散发光芒是修为,是自持、是坚韧,是在物欲横流中的本色依然。

为贫苦百姓,挥笔呐喊。这份朴素、博爱、踏实,亦是情怀呀。总之先生这样有趣味有情怀的官员,实在是少见了。

若非要给先生的散文集几个关键词,那么肯定是:寻常,情怀,深美,朴素,磅礴。这本散文集是一出大戏,是先生给素白光阴的一个深厚的交待。

想起前些日子,听东长街一位老人低头拉二胡,然后用悲壮的声音唱起来:“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每一个字似乎都是在裂帛上刺针,仿佛时光之箭逆向穿梭,仿佛我一个人立于春天的悬崖,等待这凝固了的春天。他第一句刚唱完,我便热泪盈眶了。唱到最后一句,我掩面而泣。这四句话刻到了我的骨头上,而那几声铿锵月琴,是未成曲调先有情啊。

而先生不也是如此吗?年近花甲,却依旧怀着精神的明亮和赤子之心,用写作抵挡光阴的流逝,用朴素深情来书写光阴中那些人、那些事、那些光芒。

这一篇序落笔时,恰逢春风过蕲南。

东璧先生院子里的茶花开得一片惊艳,我约了先生,我等着他来看茶花。

等待他的《春天畅想曲》散发出清幽的香。

是为序。

作者简介

夏梓言。90教师、作家、编辑。蕲春人。

中国90后作协副主席、全国高校文联创作中心主任、导师,甘肃省作协《当下月刊》杂志社副社长,曾获2015年度作家奖散文奖、冰心文学奖、青年鲁迅文学奖、蒲松龄文学奖、澳门文学大奖等国内外文学奖项180余次。2016年荣获中国90后新锐实力派作家称号。被誉为“中国大学生散文领军”。

著有散文集《城春草木深》《素白时光,草木清香》《蕲南草木记》《在蕲南,山河仍是旧山河》,长篇小说《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凤凰路77号》,中篇小说《木子树下》。

 

香落尘外书斋——香落尘外平台团队

总编:湛蓝       

执行总编:风剪云  

总编助理:无兮     特邀顾问:乔延凤

顾问:刘向东\蒋新民\李思德\王智林\张建华 

策划部:

总策划:崔加荣      策划:白晓辉

主编:烟花    编辑:莲之爱 朱爱华  

美编:无兮    ETA

编辑部:

总监:徐和生         主编:清欢

编辑:铜豌豆   风碎倒影   连云雷

播音部:

部长:魏小裴 

主播:自在花开   过往云烟   眉如远山   叶儿    西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