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已授权本平台发布 序作者 ▍黄彩萍 版式设计 ▍ETA 序·路过尘外第几香 Finding my secret garden 序。 字里行间是那样的朴素,那样的清冷,那样的唯美,我总倔强的认为她打动我是她的深情,后来我才发现不是,她真正打动我的,是她的那种平静的,渗进骨子里的忧伤和痛楚的浪漫。 晚春。蔷薇爬满了斑驳的砖墙,夕阳斜斜映在雕花的门窗上。铺着榉木板的屋内弥漫着浓郁的梨香。是鹅梨帐中香。是的,这香正是甄嬛重回宫中后,安陵容潜心为她研制的一款香。 当时看了《甄嬛传》后,就一直念念不忘。四月,小夏在南昌意外遇到了此香,卖香的姑娘说就是按照安答应的配方研制的。九百七一筒。小夏买回相赠,我欢喜不已。他问:“老师,这香可好?”我知道他定有事要我帮忙,就答:“醉翁之意不在酒啊。” 我们俩相视而笑。 “我手上有一本散文集,想请老师作序。”小夏是个清秀的男孩子,安静,极傲,似民国的张爱玲与佩弦。不过二十二岁,却一身傲骨,向不求人。我说笑:“我要是不写,这香你可是要拿回去?” 再一次相视而笑。 在这个人潮欲望淹没,没有耐心,急吼吼的时代,在这个文学已经很边缘化的时代,还有那样一群人,为了文学的尊严,为了文学的使命,还在孜孜以求的努力着,奋斗着,回馈着,这是何等的不易!又是何等的珍贵! 就仅仅因为这一点,我愿意放下手上繁忙的一切,答应作序之约。 🌸湛蓝。 渗进骨子里的忧伤或痛楚的浪漫。 这本散文集的第一篇文章是湛蓝的。那么就先来解读一下湛蓝。 我知道湛蓝,其实很早,是丙申年秋。当时小夏初来鄂城,他转发了湛蓝的小说《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我看了,心有波澜,记住了她的平台“香落尘外”,也记住了她,一个成都女子。后来又读了她的几篇作品,颇有思想高度与美学深度。 她的作品中对物事描写的精到,有美感与质感。如果一部作品中对物事的描述,让读者产生了画面感,那么它将会影响心灵碰撞的格调。 这一本集子里,湛蓝的《重蹈覆辙》便是一篇让人读着产生画面感,有心灵碰撞的散文。父亲。土地。老宅。平淡的语言里,饱含着思念与情怀。小夏说这一篇散文是湛蓝的代表作,我表示认同。 我从事文学教学三十五年,告诉学生评判好作品的标准是:一篇文章,你看着看着,突然就忍不住读了起来。那么,这一篇作品就是好的作品。 简单的说,你本来是看,后来忍不住读,是因为你与作者之间有了共鸣。然而想让读者通过作品与自己产生同感的共鸣,是需要深厚的功底的。这功底来源于作者要有一颗悲悯之心,来源于作者的语言要真实才能够抵达读者的灵魂,更来源于作者要有厚实的阅历与对人性的思考。 湛蓝不是学院派,她的作品没有故作高深,没有象征主义,也没有文学性的表现主义,但是我可以肯定她有浪漫主义。 故而,我读她的作品,是小桥流水的,是风平浪静的,是只道是寻常的,但感受她的朴素寻常的同时,我也看到了她作品里另一种奇异的色彩,或者说美学。 那就是微微的忧伤和痛楚。 我们知道,美学有婉约美、豪放美、苦难美,甚至罪恶美。而湛蓝的这种美学,我不知如何定义,姑且叫它就“浪漫美”吧。 这种浪漫美来自于她骨子里的忧伤和痛楚的唯美。我早在丁酉晚春,就读过她的一个系列散文《寻常巷陌成都记忆》,通篇以平铺直叙,白描的手法讲述着那些风物日常,看似零碎、朴素,实则深情,迷人,也忧伤。读她的另外几篇作品《且以深情共白首》《泡在时光里——黔东南》《我是被泥土放逐的孩子》《樱花树下睡莲满缸》《恍若有思拈花独立》,亦是如此。字里行间,那样的朴素,那样的清冷,那样的唯美,我总倔强地认为她打动我是她的深情,后来我才发现不是,她真正打动我的,是她的那种平静的、渗进骨子里的忧伤和痛楚的浪漫。 🌸周卫东。 香落尘外中的纯文学。 如果没有猜错,周卫东应该就是风剪云。知道也是通过小夏。小夏为人傲,在文学创作上更傲。他极少肯定别人的作品,特别是散文。而风剪云的散文,他肯定过,因为他转发了,他从不随便给人点赞,更不轻易转发别人文章。 我从小夏那里读到他的第一篇散文是《门前的两棵桂树》。是一篇美文。 《门前的两稞桂树》意境深邃,注重生活的感受,抒情极性强。语言的优美,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如娓娓而谈的老者在讲着久远的故事。篇幅不长,简洁质朴,自然而流畅,寥寥数语就描绘、勾勒出了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不得不说是一篇好散文。 他的《行走在深秋》,由浅入深,由实而虚的依次写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的流露出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这一篇散文,也可称“美文”,它除了有精神的见解、优美的意境外,还有清新隽永、质朴无华的文采。 小夏说:“我佩服风剪云的散文世界通透明亮,笔下的文字厚重老道,还有他的思想情操的高度,他的选材立意、谋篇布局和遣词造句的技巧,包括他的标题,都是“大家”手笔,风剪云作品可称之为香落的纯文学。” 我当时不以为然,现在看来确实如小夏所说——纯文学。 风剪云的作品具备了纯文学,好散文最基本的特质。那就是情真意切,原野花开。 🌸徐和生。 “满满故乡情,厚厚游子意”寻访乡土的气息与人文的情怀。 小夏曾说:“他是香落的故人,也是我的故人。” 我问:“为何?” 小夏答:“是他带我来到香落,也是他把香落从横峰,一步一步地推到了江西省。香落感激他,夏梓言也感激他。” 我点头笑。 徐和生的散文受诗词影响,写的颇有古意,自成气象。我看了他的《遗落在山里的珍珠》《寻梦醉樱谷》《横峰有个清风亭》《又见炊烟升起》等一系列写徐村风景,文化与历史的作品中,捕捉到几个关键词,它们是:文化、故土、乡情、乡村。 《载不动乡愁的河流》通过民间故事的起篇再到文章最后的引人深思。娓娓道来中,无不表现出作者极高的修养与人文情怀。 文章不落俗套,有新意和深意,感情浓郁饱满,让人读着心里沉重却又看到了希望。这是好的。任何一部文学作品,到最后都要给人希望,不能给人绝望。徐和生做到了。 作为一个极爱文学的写作者与徐村文化的建设者。徐和生在漫长岁月中总是以文字的形式,尽力地去挽留时间,在物质欲望渐渐膨胀的时候,帮人固守灵魂的纯洁,回归灵魂的故园。 他的文章,对得起文学,对得起自己的内心。 🌸一场烟花而已。 唐诗宋词里的江南诗情与画意。 从河北盐亭走来的烟花,是小夏向我推荐的。一个人感性的女子。我读了她的《素茶清盏醉云南》《咽下一整个儿春天》《十月三十一日》《那个店》等作品后,突然想到一个人,是江南的白落梅。 烟花的散文,有白落梅的韵味,或者准确地说有唐诗宋词里的江南诗情与画意。 先看她的《小巷》。黛瓦、粉壁、砖雕、高宅、深井。这是微派。长着青苔、湿漉漉的,寂静而悠长,这是微派的小巷。浓墨一点,是徽州,更是烟花笔下的一副水墨丹青。 青砖有黛逢君意,小巷无声纳客来。 古风习习的小巷似尘封的酒,似古老的画,也似青瓷上的花与一枚折痕斑斑的信笺。 读烟花的散文,是在北京的清晨。下了雨。我端着一碗素面,簸簸浪浪地,想跟着她去徽州,去古旧的小巷,看看闲静的光阴。在那小巷深处,一个结着丁香幽怨的女子,撑一把油纸伞向这头走来。我想说的是,一个望静中带点忧的烟花穿着艳丽的旗袍。从小巷那头向这头走来,我在想,小巷的这头会不会有一位穿长衫的俊朗男子,也向小巷那头走去? 似乎所有的女人都有这样的一个梦,在烟雨蒙蒙的黄昏,撑着油纸伞,走在古朴清澈的石板路上,在青砖黛瓦的小巷,邂逅那一份相知。 烟花把自己浸在那异乡小巷的酒杯里,不醉不归;而我在京城的清晨,把自己浸在她的文字里,醉而不归,美美入梦。 清雅又不失味道,有着温度的文字。运用移步换景用得很自然,也抓住了画面的关键点,不用熟悉此地,与你神游一次,便知万千风情。 《老街》。读罢幽静的,充满荷尔蒙,暧昧如小鹿乱撞一般的《小巷》,我们再随着光阴的脚步一路浅行到《老街》。 这条岁月印染下依然古朴纯情的老街,你一经踏入,便沉迷而忘情于归途,恰如,时间放慢的脚步。 从老街里走出来,踩着脚印,看这些记忆中熟悉的场景,温婉了一腔心楣。很淑女,很文化,很烟火,很温情。 简单的几个特色小店,勾勒出老街的旧感。静静的,寂寂的,暖暖的。舒服,惬意,不急不缓,不张扬,不焦躁。充满烟火味,又另有小情怀。 历过百年风吹雨打,静谧而充满厚重感的老街,在烟花笔下尽显悠然、安逸、古朴、端庄、静谧与典雅。走老街,穿小巷,打着雨伞,回眸一笑,风情万种,都在香落尘外。 “我是穿着牛仔,路遇徽州的过客。我不敢把自己的影子安放在这儿。我没有刺绣的襦衣,没有传奇女人阿菊的故事,也不会做阿婆那样的梅干菜烧饼,我只好把徽州水墨丹青白墙黛瓦的样子,画在心上,带走。”这是小巷。“整条街的牌坊,茶楼。纹理斑驳在门楣上,层次交织着,像村野老夫额上的褶痕,沧桑尽露。翘起的檐廊上,总少不了挂起的红灯笼。暮色起,朦胧的光,氤氲着,像一个守候的期盼。我把他想象成,徽州女子阿菊等待外出奔波的丈夫的眼。”这是老街。 读这样散散的凝情怡梦的文字,最好是来一壶上好的普洱,坐在窗前,静静地想着宣纸铺停停,小吃店看看,柳条一般的命哦,此女娴静自在,那些痴馋,木门,雕窗,还有等夫的阿菊,还有师傅让路,是小巷深深深几许,是老街悠悠悠几深。修然间觉得,那一场烟花不是花,也是不是火,当时只道是寻常啊。 🌸欲语还休。 留白,恰到好处的表现出散文的意境美。 欲语还休的文字优美微有老辣,画面感极强,凝重又鲜活灵性,节制而酣畅淋漓,很少多余的字句。她对细节的捕捉能力非常敏锐,对那些比细菌更渺小的事物都有感应。她的笔既有力量,又能抓得住转瞬即逝的闪电。她写作时,好像每个细胞都张着眼睛。 文如其人是一句老话,也是一句突破不了的俗话。这话在欲语还休身上要再用一次。小夏说在香落群里,他极少说话,但他时常关注一些人,欲语还休便是他关注的人里其中一个。在创作方面,她好像一直都不显山露水,也很少有多么前卫的作品出现。但她的每部作品都自成一格,自有份量,结结实实,绝不潦草。过很多年再读,仍不觉陈旧,甚至随岁月沧桑读出更多内容,比较经得起时光沉淀。 读《山色劝杯一醉月圆》时最难忘的感受,就是美。一读再读,美再美。它美得有些痛,它能让人在痛过之后反思、回味、奋起,犹如涅榘后的重生。即使苍凉,也有温度。 《他日相见,花开如昔》《追年,在凤凰古城》也是呈现出即使苍凉,也有温度。行文,线路清晰,按照布局出入而写。侧重点井然有序,对于吸引眼球的浓墨,记忆里划过的,淡写,另起一行的寥寥数字作为虚空和留白,恰到好处的勾勒出散文的意境美。是两篇好散文。 🌸赵丽丽。 烟火醉风情。 小夏曾这样评价香落尘外:“最有魅力的文学平台,是有凤来兮。”小夏又说:“香落有好几位鲁奖、冰奖得主。”我听了,也有些难以置信。后来才发现是真的。刘庆邦是鲁迅文学奖、老舍文学奖获得者,也是中国作协全委、北京市作协副主席,更是一位低调,质朴的作家。 赵丽丽写的标题《烟火中的刘庆邦》,我觉得极好,极符合刘庆邦的气质与创作风格。刘庆邦生在贫苦家庭,从小缺吃少穿。长大成人后又种过地,打过石头,挖过煤,经历了很多艰难困苦。所以他的小说写出来给人的感觉是厚实的。 这种厚实,换一个词就是人间烟火。一个写作者必须食人间烟火。不食人间烟火的写作者不是个好的写作者。我认为没有比市井烟花,平凡的人间烟火气,更能打动人心的了。 我喜欢人间烟火,喜欢刘庆邦,也喜欢赵丽丽。我读过赵丽丽的一系列散文,她的散文绝非轻歌曼舞,我很难从她散文中找出唐风宋韵,但我从枝枝蔓蔓中仍可欣赏到她那种朴实的光泽,这种光泽有别于一场烟花而已笔下老街小巷里的琐碎,也有别于湛蓝的那种浪漫唯美,她是属于自己的。属于自己的,往往是更难的。 所以我说我喜欢赵丽丽。 🌸鲁黔、崔加荣、予静、王智林、南在南方、淡月梅花。 香落尘外,严肃文学正军。 鲁黔写昆曲,我看了眼前一亮。戏曲是多种艺术元素的古典艺术形式,很多唐诗宋词在其中得到了极好的发挥,如果写作者能够把戏词嵌入到自己的文字中,文章立刻就会呈现出动人的光泽,形成自己特立独行的气质与鲜明的写作风格。喜欢戏曲的人笔下的文字也是沉稳、内敛、大气、古典的,最古典的就是最前卫的。 崔加荣是一位诗人,也是一位小说家。 我读过他的诗,《姑娘抖了抖丰满的胸脯》《羔羊朝我抛来蔑视的眼神》《梧桐畈的一塘风情》《站街女》《春天在心里嚯嚯地疯长》等。不得不说,是极饱满的诗。饱满里有着人性的复杂,读着令人震撼。 同样他的散文也令我震撼。倘若要给他散文一个标签,我想写:背在人性中的美学。 予静的散文《那些年,最怀念的年味儿》与王智林的散文,还有南在南方、淡月梅花的散文,算是日记体,简简单单的词句,让人读起来感觉有一种说不出来的美感。这种美感,说不清道不明,但是我知道这是好散文的气息。 好散文,云淡风轻,不刻意雕琢,不刻意用力气。太过用力的东西就痕迹太重,淡到无痕的东西极好,比如沈从文和汪曾祺的文章,就跟说白话一样,但是非常美。 春风沉醉的午后。 翻到这本集子的最后一页的时候,是午后了。阳光稀疏的打在我的脸上,有一种迷人的美,像散文的美:坚定、朴素、干净。 散文又叫美文,而美文自有大美在。这种大美是“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参差”,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也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更是“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小夏言:“香落尘外的审美极好。”我觉得也是,看过香落另一本散文集与诗集,编得极好。 “这一本是尘外第几香了?” 从小夏口中得知这是香落的第三本集子,我便写下:路过尘外第三香。片刻间,又觉得不好,第三香有定论之意,因为它还有第四香、第五香、第六香呢,不是吗?现在就定论是第三香,还为时过早呢。所以我将标题定为:路过尘外第几香。 在这个暮春的午后,这一篇序算是落笔了。看节气,立夏快到了。我出门,抬头看天,洋澜的天空蓝得没有一丝杂质,端庄,干净,亦是好。就像含苞待放的《尘外遗落的烟火》一样,美得山河万朵,相信一到初夏,它定会开得盛大浩荡,暗香千里。 是为序。 作者简介 黄彩萍,著名文学评论家、作家,国家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 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女性文学研究。 香落尘外书斋——香落尘外平台团队 总编:湛蓝 执行总编:风剪云 总编助理:无兮 特邀顾问:乔延凤 顾问:刘向东\蒋新民\李思德\王智林\张建华 策划部: 总策划:崔加荣 策划:白晓辉 主编:烟花 编辑:莲之爱 朱爱华 美编:无兮 ETA 婉静 编辑部: 总监:徐和生 主编:清欢 编辑:铜豌豆 风碎倒影 连云雷 播音部: 部长:魏小裴 主播:自在花开 过往云烟 眉如远山 叶儿 西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