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已授权本平台发布 亮在记忆中的灯笼 文:杨鸿飞 | 版式设计:仓鼠姑娘 虽年近花甲,可每当一年一度的元宵节临近,我总会想起儿时打灯笼的热闹场景和快乐无比的旧时光。 春节跟着父母走完亲戚拜完年,就到了初十前后,便迫不及待地为正月十五打灯笼做准备。 四五六岁的时候,灯笼都是父亲从集市上买来的,竹篾扎的,看着小巧玲珑,其实“弱不禁风”。稍大后,我就开始模仿着自制灯笼。先削一小把又细又尖的竹签,扎进截好尺寸的黍秸挺子里,将骨架做得结结实实;然后在周围用浆子粘上透明的塑料布,塑料布上贴上用红、黄等各色的纸剪成的狗牙形花边和栩栩如生的兔、鸡、马等生肖;接着在骨架底部用细长的铁丝串起一个圆形的小木板,小木板上粘上一截短短的红蜡烛;最后系上一根细棍挑着, 满载着我童年乐趣和自豪感的小灯笼就扎成了,简直欣喜若狂,比现在的孩子拥有一辆漂亮的玩具小汽车还牛气。 盼着盼着,正月十四到了,天还没黑下来,我和邻居家的小伙伴就压着脚步、打着灯笼走出了家门,我们管它叫“试灯笼”。在这时候,大人们也都陪着小孩子出来了,他们东一堆西一片,有说有笑,指指点点,评判谁家孩子的灯笼最好看、最明亮。村里同伴们的灯笼都是买来的,远比不上我自制的照形大、灯光亮,羡煞了他们,都一个个地跟着我,灯笼在走,似一条星光闪闪的银河在缓缓流动。 正月十五,村子里处处洋溢着喜庆的气氛。爆竹噼啪,烟花绽放,汤圆飘香……此时此刻,打灯笼是我们最念念不忘的事。饭碗一丢,挑起灯笼就走,于是村里的路上渐渐热闹起来。一眼望去,灯笼忽明忽暗,星星点点,整个村子宛如天上的街市。直到月亮升起,我们才在父母的唤声里踩着倾洒一地的月光唱着童谣回家,笑着入梦。 十六晚上,是在村子里打灯笼的最后一天,可以开始破坏灯笼,我们叫“碰灯笼”。这一天,灯笼被碰烂碰烧,都不会让赔的。我是最不怕碰灯笼的,因为我做灯笼的材料由原来的黍秸挺子变成了编筐的荆条,竹签变成了铁钉、铁丝,扎得越来越牢固。碰烧了这家,碰烧了那家,我的灯笼却“毫发未损”,自己俨然成了一只不败的斗鸡。这时候,喜欢逗乐的大人也搞起“恶作剧”,他们走到一个小孩子面前,故作惊讶地说:“你的灯笼下面有滩鸡屎!”小孩子信以为真,真的把灯笼翻过来看,整个灯笼瞬间“灰飞烟灭”。小孩子一阵大哭,大人善意的笑声此起彼伏,在村子的上空久久回荡,成了元宵节必不可少的一道独特风景。 几十年过去了,随着电子灯笼、音乐灯笼的问世,哪个孩子还会去像我当年那样挖空心思地自制灯笼?在村子里或街道上,谁还能再看到一片灯海一片欢乐?孩子们的脸上,怎能再现当年我们那发自内心的惬意的笑容?这越发让我觉得元宵节失去了一些原汁原味,越发怀念儿时的元宵节。 那红红的灯笼,一直亮在我的记忆…… 作者简介 杨鸿飞,河南省沈丘县人。业余爱好诗歌、书法,已有二十多首诗歌在《河南文学》《周口晚报》《颍河风》《沈丘文学》等报刊、微刊发表,长诗《中华槐园颂》《环卫工人赞》,短诗《爬山虎》《蜗牛的梦》等深受好评,《劝生五字歌》被编入校本教材《礼仪教育》,曾参加编写《新编初中作文学习指导》等书。 诵读简介 沐兰,河南省淮滨县一中语文高级教师。喜文字,爱诵读。期望用真诚的声音诠释文字的美好,有多篇朗诵作品和文字作品发表在各微信公众平台。不羡清香幽远,只芬芳十步之内;不慕尘世浮华,只寂静方寸之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