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道德教授在郴州莽山寻找到烙铁头蛇时,用摄像机记录下来。图/受访者提供 “提起蛇,人们大多会产生一丝惧怕。但现在,恐惧、敬畏它的人少了。” 与蛇打了30多年交道,不论是野外还是生活中,杨道德都特别喜欢观察蛇,什么时候、在哪里见过什么蛇,他总是记得很清楚,“现在野外能找到的蛇越来越少了,找到的也大多是小蛇或者没什么经济价值的蛇。更不要说本就濒危的物种。” 为什么我们身边蛇越来越少?野生蛇的保护状况如何?3月9日,潇湘晨报迎来第19届读者节,我们将主题定为:“你·我·它——拒食野生动物,构建生命共同体”。本次,我们特邀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野生动植物保护研究所所长、林学院教授杨道德,为你揭秘我们身边的蛇世界。 潇湘晨报记者骆一歌长沙报道 谈起蛇,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害怕,在各种各样的影视作品中,蛇也是被当作反派一样的存在。 虽然蛇的体内含有病毒和细菌,但在杨道德眼中看来,蛇对于维护生态平衡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野生蛇类的减少跟人类活动有关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研究蛇和野生动物,杨道德在生活中也特别注意蛇的存在。“去年,我在学校的路边发现了一条黑眉晨蛇(俗称“菜花蛇”),后来保安在楼顶也发现了一条。”说起生活中发现的蛇类,杨道德如数家珍。 “但是这些年下来,能明显感觉到发现蛇的数量在减少。”他说,湖南的野生蛇资源丰富,现已记录到77种蛇(亚种),但随着环境的变化,蛇的生存空间却是越来越窄。 他提到,长沙有一种叫“黄金条”的蛇(学名灰鼠蛇),喜欢在居民区捕食老鼠,以前在城市经常见到,现在只能在一些城郊结合部偶然见到。 本就濒危的蛇种,现在更难发现了。2012年,他带领学生完成的一项“极危种—莽山烙铁头蛇专项调查”中,一组24人的队伍到郴州莽山寻找莽山烙铁头蛇,“18天过去了,我们连一条莽山烙铁头蛇都没有发现”,成员们都十分焦急。直到第19天的晚上,在暴雨来临的前夕,他们在山里发现了两条莽山烙铁头蛇。 杨道德分析,野生蛇类的减少,一方面和人类活动有关。“小时候,我在家的菜地里挖出过两条无毒的赤链蛇。”他回忆,以前的农村屋前屋后都有菜地、竹园,还有水塘,很适合蛇类生存,现在城郊结合部改变很大,砖瓦房林立,生存环境发生了变化,蛇也就越躲越远了。另外,现在农田精耕细作,经常使用除草剂、杀虫剂等,老鼠吃了这些含有药剂的食物之后,再被蛇吃下去,很有可能发生中毒。但野生蛇类减少的最主要原因,除了栖息地的丧失,就是人为的捕捉。 “野生蛇体内含有大量的寄生虫” “在野外考察时,很多野生蛇类都不容易找到了”,杨教授提到,目前在野外容易发现的,要么是个头较小的,要么是经济价值不大的蛇类,也就是捕猎者不喜欢抓的蛇。 提到吃蛇,“口味蛇”曾经很受一部分人的欢迎,乌梢蛇、王锦蛇(俗称“大王蛇”)、滑鼠蛇、黑眉晨蛇和少量的尖吻蝮(俗称“五步蛇”)等蛇类,是口味蛇的主要食材。 就目前蛇类的人工养殖水平而言,舟山眼镜蛇、水律蛇、王锦蛇较为成熟,而被大量做成口味蛇的乌梢蛇,其人工养殖技术尚不够成熟,原材料很可能大多直接来自野外。由于贩卖野生蛇违法,不少卖蛇者将野生蛇冒充养殖蛇。 “野生蛇体内常含有大量的寄生虫或病菌、细菌。”杨教授说,烹饪方法其实很难完全杀死寄生虫。有的口味蛇老板在应付顾客的疑问时,常常会说是养殖蛇,真真假假,食客根本分不清。 按照国家政策的规定,只有人工养殖的“子二代”蛇才能利用。所谓“子二代”,指的是野生种蛇产蛋所孵化出的小蛇变成蛇后,再产蛋所孵出的小蛇长大后的个体,也就是该野生种蛇的“孙子辈”。 在研究所的动物标本室内,杨教授指着一条尖吻蝮蛇标本说,这种蛇又叫五步蛇,是一种常见的毒蛇,攻击性很强。当时他和学生在永州都庞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月岩林场的路边发现它时,它被寄生虫侵害得非常厉害,趴在地上奄奄一息,完全没有了反抗能力。经过解剖发现,这条蛇的腹部有数十条白色的寄生虫,“都肠穿孔了,看到那一幕真是触目惊心。” “蛇数量的减少必将破坏生态链的平衡” 在多数普通人心中,蛇都是一种可怕的动物,虽然在农村有“见蛇不打三分罪”的说法,但在野生动物保护工作者的眼中,蛇对于维护生态平衡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2007年,因为洞庭湖水位上升,东方田鼠向环湖大堤内大举进攻,它们所到之处,破坏防洪大堤、啃食农作物。当时很多人担忧,这些田鼠可能会传播许多流行性疾病。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蛇与鼬等天敌在湖滩被滥捕,田鼠才能称霸湖洲。有长期从事洞庭湖湿地保护的有关专家认为,田鼠数量剧增,是由洞庭湖区因生态破坏以及生物多样性变化导致的。 杨道德说,蛇是一种天生的“捕食者”,乌梢蛇、滑鼠蛇、王锦蛇、舟山眼镜蛇等都是农田害鼠的消灭者,如果数量持续减少,必将破坏生态链的平衡。 “野生蛇除了可能携带细菌,它们大多身形瘦小,蛇身多肋骨,肉质很少,并不是理想的食材。”杨教授说,自己一直拒绝食用野生动物,“做了几十年野生动物的保护研究,如果我都不能坚持,不能以身作则,谈何保护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