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成都专栏】张中信 | 千古无字碑 ——寻找巴蜀历史人物之武则天 (三)

 香落尘外 2020-03-14

千古无字碑

——寻找巴蜀历史人物之武则天

作者:张中信    图源:网络    版式设计:路人

(三)

女人不能当皇帝,这是自古以来的规矩。就是男人要做皇帝,首先也得先当太子,而且中国历史上很多皇子已经当了太子,却也最终没有当上皇帝,可见皇帝并不是谁人想当就可以当上的。

按传统帝位传袭之法,立为太子者一般应该是皇帝的长子,至少也应该是亲生儿子。而李世民共有十四个儿子,怎么也轮不上一个女人的份啊。太子本是常山王李承乾,系长孙皇后所生,八岁时就被太宗立为太子。但李承乾生性不敏,为人乖张,很是懦弱,即使有魏征这样的朝廷重臣为师,也无法将他历练成一代君王。贞观十七年初春,太子师魏征逝世。魏征之死,标志着“贞观盛世”的式微,也正式拉开了唐朝李氏皇子骨肉相残的血腥序幕。

不久,太子李承乾在其老丈人吏部尚书侯君集的支持下,密谋造反,被太宗发觉,事败后被贬为庶人。李世民又看好相貌英俊、端庄多才的魏王李泰,认为他可望成为一个有道明君。可是,以长孙无忌为首的一帮朝中重臣都极力支持晋王李治为太子。原因很简单,李泰个性张扬,才华横溢,不易对付;而李治温厚文弱,就像一块棉花糖,让他做皇帝要容易应付得多。

李泰也合该当不成皇帝,他对于继位一事表现得太过迫切,为人行事处处咄咄逼人,甚至做出一副太子舍我其谁的架势,终于引起了李世民的疑虑,认为立李泰为太子太危险,弄不好会引起朝廷局势动荡。只有立温厚的李治,才能保证兄弟间和君臣间相安无事。这样一来,武媚的机会也就来了。

善于审时度势的武则天,经过后宫十多年的熬炼,也看清了朝廷诸王夺嫡的趋势,显示了作为政治家的超凡眼光。她知道李世民在世的时间已经不多,一旦驾崩,她必定不会有好的结局,应该及早为自己将来作谋划。于是,她早有预谋地把触角悄悄地伸向了太子李治。

自贞观二十三年(649)三月起,唐太宗李世民身体每况愈下,眼看行将驾崩。那些长年随侍在身旁的宫女们早已惶惶不可终日。按照惯例,一旦帝崩,她们就会立即被送入尼寺。只要送入尼寺,便终生青灯枯坐,永无天日了。因而,她们日夜祈祷皇帝不要这么快就死去,以免将来身入尼寺,过着那种活着也像殉葬一样不见天日的生活。

武则天却变得异常冷静。她虽然照常执守,内心却也涌起阵阵风暴。十四岁入宫迄今已经十二年了,仅仅才是个万年才人。如果就此进了尼寺断送后半生,怎不让人肝肠寸断。

“难道就这样束手待毙,在尼寺了却一生?不!一定要设法脱出困境!”这一强有力的意识,无异于为自己打下了一剂强心针。现实让武则天明白,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只有将自己的命运押在太子李治身上。除此之外,便再也找不到突破口了。李治在太宗弥留之际,常常随侍在侧。而武则天也极尽侍奉之能事,既忠心侍奉行将驾崩的皇帝,又时刻不忘侍候尽孝道的太子。李治与武则天之间,终于找到了火花碰撞的机会。也许是冥冥中的安排,李治在一次“如厕”时,巧遇前来随侍的武则天,顺理成章地接受了武则天的投怀送抱,与武则天就地极尽鱼水之欢。就这么一次简单的欢娱,居然注定了太子李治对武则天刻骨铭心的眷恋和渴求。武则天的投机成功了!她终于以自己娇媚的身子获取了太子李治的宠爱。

贞观二十三年(649)盛夏,一代明君唐太宗李世民逝世。太子李治继位,是为唐高宗。那一年,李治二十二岁,武则天二十六岁。以次年(650)为永徽元年。接着发布大赦天下令,文武进阶。进长孙无忌为太卫兼中书令,任命李勣为宰相;立妃王氏为皇后,其父由陈州刺史进魏国公,母柳氏封魏国夫人。

按照宫廷规矩,凡后宫未生子女的嫔妃都要到皇家寺院为尼。嫔妃出家,再无世俗生活自由,青灯古佛,形同枯槁,了却一生。武则天作为后宫才人,也要随众出家。那位已升为二品充容的徐惠也未有太宗的子女,却不愿出家,她哀恸不已,滴水不进,绝粒而死,以生二十三岁的年轻生命为代价,赢得“贤妃”的尊号,也受到正统史家的溢美褒扬。

李治当了皇帝后,为掩饰与武则天的这段私情,曾诏告天下,说自己当太子时,因父皇宠爱,“常得侍从”,面对如云嫔妃“未尝迕目”,先帝非常赞赏,“遂以武氏赐朕”。这实在是有些欲盖弥彰的自我掩饰,如若先皇早已赏了他,为何太宗死后,武媚还出家去当尼姑,而不直接转入新宫呢?

武则天在去宫入感业寺之前,李治是否与她有过什么面契和交谈,正史资料自然不会去记述,太子立即就做了皇帝,史者哪敢直笔,何况私下的动作,谁又能知道。《资治通鉴》十分谨慎地写过一句:“上(指李治)之为太子也,入侍太宗,见才人武氏而悦之。”这一个“悦”字,包含了令人猜之不尽的内容。有的作者根据这个“悦”字作出了许多他们恋爱、幽会的文章和风月故事来。有的作家则据此推测他们要别离了,李治也无法不让她去做尼姑,这是制度所规定,她又是父亲的女人。只好向她立誓:到合适之时,一定来接她入宫,还表示要不断去寺中看她。临别前交给她一块九龙玉佩,作为接她回宫的信物。

后人还根据唐高宗李治立武媚为皇后所下诏书的内容,有“遂以武氏赐朕”一语。即是说,在太宗卧病的时候,太子和武则天每天在榻前侍候太宗,不久太子也累病了,太宗就让武则天去侍候太子,在侍候太子期间,就表示太宗已把武则天赐给了李治。因此那时节太子与武则天很方便地做那些男女之事。再后来武则天要出家之前,拿此事哭诉,甚或以死相胁;而李治爱着武氏,便也拿此事相慰:反正父皇已将她赐予,到时候一定会去接她回宫的。

  夏日的长安城,一片死寂。成群的乌鸦隐天蔽日,嘎嘎鸣叫着扑向古老的宫殿,宫墙和安福门楼上站满了乌鸦。一大群亲服女子在太监的驱赶下走出宫门,被赶入停在宫门外的十几辆挂着布幔的宫车。她们形同囚犯,仿佛是被拉到西郊赴死。她们唯一的罪恶,便是曾被那个已死的皇帝亲幸过,而且未能生出孩子。她们神情各异,有的真如赴死,有的像是在为新的皇帝低声哭泣,有的灵魂走失,神情木讷、委顿。唯有武则天,显得那么与众不同,宁静动人,以一种绝美的凄艳闪射出光彩。没有人知道这个与众不同的女子在想什么,好像只有她不是被驱赶着去做尼姑,却像是要坐上接她的宫车去做皇帝的新娘。她款款而行,昂着那动人的、永不屈服的美丽的头颅。

长安西郊的感业寺,依山傍水,古朴秀丽。对尘缘断绝的人来说 ,是修身养性的佳处。但是对武则天这些世俗的女人来说,就是人间地狱。这里除磬钵的敲击之声,便是死亡般的寂静。一束束美丽的秀发,在凶狠、恶毒的目光投射下,坠落、飘散。转眼间这群美丽的女人,便成了泛着青光头颅的秃子。武则天紧闭着嘴唇,看着自己的头发一缕缕飘散,她强忍着泪水,两眼直视着那个老尼投来的忌妒的、幸灾乐祸的目光。

这是一群被遗弃的美丽女人,说什么佛门清净,她们谁也无法清净。自隋文帝力倡佛教,贞观初年唐玄奘又西行印度,访求十五年取回一千三百多卷经卷,是为大唐盛事。感业寺是皇家寺院,也藏有许多佛教经典。但是,这些经典对这些惨遭遗弃的女人来说,几乎毫无关系。

武则天初入寺院,心里也充满了怨毒,她厌恶灰色的葬服般的尼姑衣袍,憎恨那顶遮掩着她光秃头顶的黑色布帽。看着一个个目光呆滞、垂首念经的老尼,听着那恼人的磬钵敲击声,她几乎要发疯,恨不得一把火烧了这座剥夺她正常生活权利的人间地狱。

但是,她毕竟是一个非凡的女人,有着男性的刚强和女人的执拗。她很快便冷静下来,怨天尤人只能是自取灭亡。既然唐高宗李治答应要来接她回宫,她就要等着他到来,即使等不来也不能这样自轻自贱,天不绝人人自绝,她要为自己创造机会,哪怕还有一线希望,她也要去等待、去创造。

这样一想,她的感觉立即轻松起来,再看那寺院中的森森松柏,似乎也不比皇宫差。她在皇宫十几年,皇宫又给了她什么呢?于是,她开始烧香礼佛,面壁打坐,诵读经典。她有深厚的文化功底,诵读译好的佛经,不觉困难。她开始想,唐玄奘千辛万苦到“西天”去访求佛经,一定有其道理。她是个好奇心极强的女人,她要发现佛经的奥秘,是何种奥秘吸引唐玄奘去为之奉献终生的。这种好奇心正好成为她诵读、研究佛典的兴趣。于是,她真的如饥似渴地研读感业寺所藏佛典了。武则天研习的是玄奘创立的唯识宗,即法相宗。武则天当政后,曾钦撰《大福先寺浮图记》《三藏圣教序》《大周新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序》《方广大庄严经序》等佛学作品,表现出她较为深厚的佛学修养。她还亲自组织了一次大规模的佛教经典翻译工作,由此产生了中国佛教新宗派华严宗,该宗派以《华严经》立宗得名,武媚钦赐创宗人法藏为“贤首”,故又名贤首宗。有唐一代,唐太宗和武则天是两位推动佛教发展的皇帝,而佛学知识方面,武则天又远比唐太宗深厚,这显然与武则天在感业寺出家研读佛经有关。

由于武则天的勤苦功课,认真诵读佛经,让感业寺的主持长明师太对她另眼相看。长明既为主持,亦当有道有识。一天,她问:“你对功课的经文很熟悉,原来诵读过吗?”武则天抬头看着她,见她满脸皱纹,满目慈祥,绝无入寺时的凶狠,“弟子幼年曾受家母熏陶,亦曾留意经典”。“原来如此,这说明汝与我佛有缘,然佛经仅为文字,佛法乃大乘之道。望汝努力精进,参知佛法,修为正果,得菩提之道。”

可是,武则天毕竟不是佛中人物。尽管她攻读佛学很勤苦,但她自己明白,那多半是在打发清苦的日子。她自知“六根”未净,与佛无缘,大唐国事,新皇帝李治,才是她关心的根本所在。《全唐诗》里收有武则天的一首诗:“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有人认为不是武媚的创作,是《全唐诗》的误录。但收入者自然认定是她写的,有人还以为是她在感业寺为尼时写的。武则天文思敏捷而深刻,她应该还有很多诗文未得收录流传,尤其她为尼的几年,应该有不少诗文创作,只是因为她身为尼姑,作品难以流传而已。这篇诗作并不算美,诗意浅显,一览无余,武则天身在尼寺,心里犹苦苦思念着一个人,因此常常流着眼泪,轻拂着她在宫中的裙带。她思念谁呢?自不待言。

此诗乍看不大像武则天的性格,她不是缠绵的女性。然而,文学作品,尤其是诗作品,有时也真超脱作者性格。如杜工部本是关心政治和民生的作者,然而也有“林花著雨燕脂落,水荇牵风翠带长”的闲品;李青莲豪放,让人不相信“寒山一带伤心碧”和“霸陵伤别”那两首优美和寓意凄婉的词出自他的笔下。更不能让人理解的是凶残的政治家曹丕竟写出《燕歌行》那首七言诗,以如泣如诉的笔调描绘妇女不眠秋夜思念丈夫的悲苦。因此,纵然是武则天那般能够驾驭群臣、创造社会的伟大女性,在孤身为尼的逆境中,也会思念、流泪,祈盼着为她许有诺言的太子、如今的皇帝李治,盼着他降驾感业寺,救她脱离苦海。

李治是如何来感业寺探望武则天的,又是如何引她从俗再度回宫的。这些情节《资治通鉴》所用文字不多,但过程却极为清晰。而且,《资治通鉴》的潜词也透露出李治在武则天出家前是有诺言的。其文曰:“上之为太子也,入侍太宗,见才人武氏而悦之。太宗崩,武氏随从感业寺为尼。忌日,上诣寺行香,见之,武氏泣,上亦泣。”细读之,文后不便言者是极为清楚的。“忌日”,应是太宗去世两周年,李治为父亲服丧三个年头的日子,李治才能出宫借去感业寺为太宗祭奠的机会,去见武则天,并准备接她回宫。既然连《资治通鉴》都说:“见之,武氏泣,上亦泣。”文后的内容大约是李治去感业寺祭奠完毕后,通过寺中住持去见武媚。李治是皇帝,感业寺又是皇家的寺院,自然是不能不让单独见面的。见面之后,一定真有抱头痛哭的情景,以李治的柔弱多情,武则天的悲苦与欣喜交集,是可能出现抱头痛哭情景的。既得相见,亦有亲近之机会,而且,应该会有多次相见的可能。

为让武则天能够有正当理由回宫,李治决定通过王皇后来斡旋。而此时,武则天已怀上了高宗的龙种。王皇后答应高宗此事,其实也有自己的打算,一方面想利用武则天对付傲慢不逊的萧淑妃,合力将萧淑妃打倒;另一方面也算为皇上帮了大忙,那么,随后求皇上立陈王李忠为太子的事情也就好办多了。

  高宗的皇后王氏,是以其出身高贵、淑静贤德而被立为皇后的。她的确美丽端庄,但美丽的脸像个石膏像,极少有表情,更难见到其笑容。因其出身名门,又多了一份目空一切的高傲,美丽的眼睛总是看着自己的脚尖,眼睑总是低垂着,毫无声色,像个死羊。她假意顺从高宗,又似乎拘泥过了头,使高宗感到厌倦。况且她又是关陇大族的后人,有她在高宗身边,使高宗成了被监视的对象,不得不小心翼翼。在朝堂上,那些老臣为尽责任,总是无休止地劝谏;回到后宫,高宗面对皇后,也还得小心谨慎。他前后应付,不得要领,成了个儿皇帝。     

 高宗像一个笨孩子,家长看得太紧就设法逃避,而逃避的地方便是淑妃宫。淑妃姓萧,高宗做太子时是他的良娣,即位后拜为淑妃(唐制,皇后之下有贵、淑、德、贤四妃)。此女美丽动人,又天性活泼,妖痴可爱,本不是一个好妃,但当时的情景下,高宗宁可躲入淑妃宫,也不愿去见皇后。这是极为不正常的,叫作冷落皇后,专宠偏妃,弄不好是要出乱子的。高宗与武媚武则天的事为王皇后探知,她更是大为恼怒,一个淑妃就让皇帝冷落了自己,如今皇帝又爱上了尼姑。王皇后也算是个有算计的女人,如今对自己威胁最大的是淑妃,她想:莫如把那个尼姑拉入后宫,以夺淑妃之宠。而那个尼姑仅是先皇的侍妾,地位卑下,谅入宫也不致为患。等到先用她取代了淑妃,再回头除掉她,不过轻而易举之事。

她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母亲柳氏,母亲也赞同。因为事大,又找舅父商量。舅父柳奭,出身关陇豪族,曾祖父是北魏的大臣,祖父和父亲都在隋朝做高官。柳奭很有才学,在贞观年间官至中书舍人。后因外甥女为皇太子妃,升为兵部侍郎。太子妃被立为皇后,柳奭又升迁中书侍郎。他的升迁与皇后有关,命运拴到了皇后身上。皇后因皇上专宠淑妃备受冷落,他不能坐视不管。他听了王皇后和柳氏的计划,也以为可行。而且强调武氏在朝中无任何依靠,将来或杀或逐都极容易。因此,主张速行。有了舅父的支持,王皇后便派人入感业寺,让武则天蓄发,以待入宫。

武则天见当今皇后让她蓄发和准备再度入宫,心里既高兴又惊疑。从皇帝要接她回宫的为难表情和迟迟未动,应该是皇后的阻力首当其冲。如今皇后主动要她入宫,她认为绝不那么简单。然而,既接她入宫,就先不用多想,离开寺院后再相机而动。不久,宫中果然来了人,把武则天打扮梳妆了一番,拥上一乘小轿,抬入后宫。

当晚,王皇后把皇帝接入正宫,为武则天的入宫接风,为皇上与武则天“圆房”。从此,高宗下朝即来正宫,武氏劝他多礼皇后,高宗也从心底感念皇后的贤德。皇帝不再去淑妃宫了,皇后重又获得了李治的垂爱,她以为计划成功,也真的很喜欢武则天。

武则天居然也很有忍性。这是她为才人十几年、做尼姑三年获得的硬功夫,她不再是将军府的女公子。在皇后面前,她总是殷勤向上,显得极为知恩相报,没有些许虚与委蛇的意思。这样一来,武假成真,连丝毫瞧不起这个先被太宗遗弃,再做尼姑的魏国夫人柳氏,也对武则天改变了态度,常常温语相加,就像对自己的亲女儿一样。 于是,每当高宗回宫皇后总说武氏如何知书达理、贤淑聪明。高宗仁厚,以为皇后与武氏相处甚洽,以为武氏真的心地纯良,他坦然接受正宫里的一后一妾,很少临幸淑妃宫。    

其实不管皇后,还是皇帝,都太小看了武则天。以她的聪明才智,以她在后宫寺院多年锤炼的心计,她怎能把皇后瞧在眼里。她认为这个花瓶一样的女人太愚蠢,没有任何头脑,自己身处险境,还自我感到得计。武则天很快就看清了她们的那个计谋,她完全看透了她们。对于这个似有权势的、自己未来真正的敌人。严格说来皇后和柳氏这母女俩,就够得上是她势均力敌的对手——如今自己还得对她们曲意逢迎,不过自己还必须依靠她们、利用她们罢了。

武则天身居正宫的别室,没有认为自己是皇后借用的她,她很自信,以为自己是皇后找到的最适合、最锋利的自杀的匕首。随着皇帝对她频频的宠幸和那份热烈的爱,使武则天更加自信,她在后宫才是最优秀的,这个庞大的正宫应该是她的。

(未完待续)

  千古无字碑系列:

【成都专栏】 张中信 | 千古无字碑 ——寻找巴蜀历史人物之武则天(1)

【成都专栏】 张中信 | 千古无字碑 ——寻找巴蜀历史人物之武则天(2)

作者简介

张中信,字峰源,四川通江人,经济学研究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成都市微型小说学会会长、成都市青羊区文联副主席、《琴台文艺》执行主编。曾荣获“全国优秀读书家庭”“四川省优秀青年”称号。出版《风流板板桥》《匪妻》《失语的村庄》《哦,野茶灞那些事儿》《成都书》等著作25。作品入选多种选本,荣获四川文学奖和冰心散文奖等多种奖励。

香落尘外书斋——香落尘外平台团队

总编:湛蓝       

名誉总编:赵丽丽

总编助理:无兮     特邀顾问:乔延凤

顾问:刘向东\蒋新民\李思德\王智林\张建华\李国仁\杨秀武 

策划部:

总策划:崔加荣      策划:白晓辉

主编:烟花    编辑:莲之爱 朱爱华  

美编:无兮    ETA    Effi   

编辑部:

总监:徐和生         主编:清欢

编辑: 风碎倒影   连云雷  

播音部:

部长:魏小裴 

主播:自在花开   过往云烟   眉如远山   西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