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已授权本平台发布 月是故乡明 作者:罗捷媚 版式设计:强哥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读着宋代苏学士的《水调歌头·中秋》,啜着杯中的兆丰美酒,看着窗外那轮圆圆的明月,我不由得想起已故多年的婆婆,想起第一次到老家和婆婆过中秋的情形。 那是雷州半岛的一个偏僻小村庄,很美,天蓝水绿,到处是红树林,到处是菠萝蜜树。离村不远的地方,就是海。海水真蓝,蓝天大海把整个村子都映蓝了。 婆婆看到儿子第一次带儿媳妇回家,非常开心,拉着我的手说:“侬,话做会饼ki路za。”我听不懂不知她说啥,丈夫翻译,说是要做月饼给我们吃。从小就对做吃的感兴趣,听说要做月饼,当然是跃跃欲试了。 婆婆先拿出自种的冬瓜,我自告奋勇地过去帮着削掉冬瓜皮。丈夫把我削好皮的冬瓜切成小条,然后放在锅里加上白糖一起煮。看着丈夫娴熟的样子,真不知道他还有这一手。丈夫说,他小时候经常煮冬瓜糖卖钱挣学费呢! 婆婆从收藏得密密实实的坛子里拿出花生仁、核桃仁、椰丝、芝麻,再从集市割一些五花肉回来。所有材料备妥当,婆婆就开始做馅,片刻功夫,她就把月饼的伍仁馅做好了。她又拿出面粉和糯米粉做饼皮,婆婆边搓边告诉我,做皮很讲究,皮厚了月饼不好吃,皮太薄,容易露馅。等她擀出一筛子面皮,我赶紧拿一块皮,在中间放入馅,包好,然后放入月饼模里按压成型,再放进大铁镬里。仔细瞧瞧,感觉我还是做得有模有样的。 婆婆看了我做的月饼,连连说:“贺粘!贺粘!”我愕然,以为有东西粘到我身上,左看看,右看看,没见东西粘到我身上呀!丈夫见状,翻译说,婆婆表扬我这个儿媳妇很棒!他再把我的意思翻译给婆婆听,当大家知道是言语不通引起的误解后,都哈哈大笑,笑声拉近了我和婆婆之间的距离。从此以后,我和婆婆一直相处得融洽,她待我比她的亲女儿还亲。等做够一大铁镬,公公就用稻壳烧镬焗月饼,边烧边用木棍子拨动控制火候。原来焗月饼的火候也很讲究,不能用明火。 月饼出镬了,金灿灿的,比买的还要好看,让人垂涎欲滴。在厨房围了大半天的几个侄儿早已按捺不住,纷纷伸出小手要去拿月饼吃,婆婆制止了他们,说月饼得先给月亮娘娘“吃过”,我们才能吃,才能吃到一年的好运气。 中秋晚上,夜风习习,皓月当空。吃过晚饭后,公公把高脚桌搬到院子的菠萝蜜树下,婆婆把自家做的月饼、菱角、糖果花生和一只小小的香炉摆好,再拿出一瓶兆丰酒。先用三个小酒杯满上三杯酒摆在香炉前,然后点燃三支香插在香炉里,带我们先朝拜天上的那轮圆月,叫月亮娘娘下来吃月饼。 拜过月亮娘娘,开始浮针祈福。婆婆拿出一个大海碗,装上大半碗水放在高脚桌上,月亮就落到碗里了。丈夫说,他们那里的习俗是这样的,要是针是浮起来的,说明以后一切都顺顺利利;要是针沉下去,说是因为拜月亮娘娘的时候不够虔诚,得再给月亮娘娘磕几个响头,祈求月亮娘娘帮忙化险为夷。 轮到我浮针了,托着小小的针,我紧张,额头手心全是汗。我小心翼翼地把托着针的手指放进水里,等针刚好在水面的时候,我屏住呼吸,生怕一喘气,水动针沉。再慢慢地,一点点地把手指往碗外挪,时间一分钟,一分钟地过去了,我的手指终于移出了碗外。针,安然无恙地浮在水面上。“太好了!”大家异口同声地赞叹,说我是幸运儿,一定能行好运。听了大家的祝福,我心里甜滋滋的。 祈福之后,大家围坐在菠萝蜜树下,一起吃那些拜过月亮娘娘的月饼和果品,一起喝点小酒。中秋佳节,人月两团圆,今晚既有美酒和明月清风相伴,又有亲朋好友相聚,乃人生之一大乐事也!“为家庭和睦干杯,为幸福健康干杯!”举起酒杯碰过杯,轻轻把酒往嘴边送,顿时感受到酒的醇香和醇厚。高远深邃的天空,钻石般的星月,无数秋虫银铃般地轻吟,和着不远处大海有节奏的波浪声一起奏鸣,成了一曲最美的中秋赞歌。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我仿佛看见了凄冷的广寒宫里,那轻舞广袖的嫦娥和驾鹤西去的婆婆。此时,婆婆和月亮娘娘,一定在遥远的天庭里遥望着家乡,腮颊上一定满是思乡的泪痕。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月是故乡明,凝视如水明月,任凭秋风拂动衣衫,隐隐的秋意蕴在其中,思念熏香这个中秋。 作者简介 罗捷媚,广东省佛山市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散文百家》、《百家讲坛》、《羊城晚报》、《天工》、《国防时报》、《三省坡》、《岭南文学》、《佛山日报》等国家、省、市文学刊物。出版有散文集《南国红豆依然》。 香落尘外管理团队 主编:湛蓝 总监: 犇 徐和生 顾问:刘向东 龚建明 蒋新民 崔加荣 孟江海 李思德 王智林 特邀顾问:乔延凤 排版:强哥 凤尾 审稿一组: 铜豌豆 柳外斜阳 莲之爱 审稿二组:连云雷 风碎倒影 无兮 终审,校对:烟花 清欢 播音:从前慢 魏小裴 向日葵的微笑 过往云烟 叶儿 佳石 自在花开 稿费:湛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