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化赏析】汪填金 | 湖城碎语之十六、十七、十八

 香落尘外 2020-03-14

本文已授权本平台发布

湖城碎语之十六、十七、十八

作者:汪填金 | 版式设计:婉静

说“东湖四景”

——湖城碎语之十六

鄱城东湖之美,受到文人骚客的重视,始于元代。自元代才有的“鄱阳八景”不称“饶州八景”、“芝峤八景”,而称“东湖十景”就是明证。在“东湖十景”提出之前,还有“东湖四景”之说。“东湖十景”是以空间为单元划分的,而“东湖四景”则是以时间为单元划分的。

最早的“东湖四景”诗是杨载《东湖四景为大尹本斋王侯赋四首》:

朝来千骑出城闉,为向东湖踏早春。素练羃林云气薄,明珠穿草露华新。山花献笑开檐畔,海鸟忘机戏水滨。记取当年贤太守,及时为乐与斯民。

夏月湖中爽气多,南风迭迭卷长波。渔人舟楫冲苹藻,游女衣裳揽芰荷。脍切银丝尝美味,腔传金缕换新歌。使君用意仍深远,即此光华岂灭磨。

暂停麾盖拥轻舟,此日湖山属暮秋。采采黄花登几案,离离红树散汀洲。倾壶浮蚁杯频竭,下箸鲜鳞网乍收。莫向钱唐夸往事,白苏未许擅风流。

云气低藏十万家,东湖飞雪又交加。玉禾旧布仙山种,琼树新开帝所花。别浦移舟闻过雁,高楼凭槛见归鸦。侯门似有相如客,剩赋篇章与世夸。

此诗见于《元诗选初集·丁集》,诗人杨载(1271—1323),字仲弘,福建浦城人。徙居杭州。年四十未仕,以布衣召为国史院编修官。后中进士,官至宁国路总管府推官。杨载与虞集、揭傒(xī)斯、范梈(pēng)并称“元诗四大家”。著有《杨仲弘诗》8卷,文已散失。杨载是哪年到鄱阳已很难稽考,但他曾任饶州路同知浮梁州事,对鄱阳较为了解是显而易见的。

诗是献给“大尹本斋王侯”的,“大尹”和“侯”在元代都是对路总管(州府行政长官)的尊称,“本斋王”即“王本斋”,也就是王都中。王都中(1279-1341),字元俞,又字邦翰,号本斋,福建霞浦人。是元朝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且以为官清廉,政绩卓著而名闻天下。延祐四年(1317年)调任饶州路总管,时遇荒年,发官仓米渡荒。至治元年(1321年)回家为母守孝,饶州民众为其立生祠。

四景”分别写春、夏、秋、冬四季之景。春景中的“闉(yīn)”是指瓮城的门;“羃(mì)”古代指遮脸巾;“玉禾”:传说中昆仑山的木禾。“素练羃林云气薄,明珠穿草露华新”稍为难懂,意思应该是:林中云气似素练,草上露水如珍珠。夏景中的渔舟、苹藻,游女、芰荷,即可见自然风光之美,又可见游人之盛。秋景中的末句用东湖与杭州西湖作比,用“大尹”和白居易、苏轼作比,极尽赞美之词。钱唐是杭州的古称,唐代因避国号讳,改为钱塘,但诗人还乐意援引旧称。冬景中的“侯门似有相如客”,我理解为作者也不客气,以司马相如自比。

杨载“东湖四景”一出,立即受到好评,本土年过花甲的诗人吴存,和诗一首《次杨仲弘东湖四景韵》:

滟滟湖光照市闉,太平延祐十分春。秋千影漾红妆靓,凿落芳传绿酒新。梦到看花曲江上,人疑修禊洛川滨。只今能话歌游乐,犹有姜堤白发民。

城中地隘暑偏多,竞泛鸥沙百顷波。萧寺晚凉风戛竹,颜亭昼静雨鸣荷。参差楚产供槃饤,幼妙吴音杂棹歌。弃取千金湖上醉,人间富贵易消磨。

久无人泛锦袍舟,谁共湖天一片秋。潮落石横迷古埭,霜飞木落露浮洲。雁声叫月来无尽,菰米沉云散不收。渔唱一声何处起,有人怀古涕先流。

访梅欲觅老逋家,小国清寒力渐佳。雪意东时云罩树,日痕薄处冻生花。沙边鹘落飞戍骑,箔下鱼跳集钓槎。聊补番君风土记,为须持向北人夸。

吴存(1257—1339),字仲退,号乐庵,晚年号月湾,鄱阳凰岗吴家边人。宋末学者饶鲁私淑弟子。元仁宗延祐初,授饶州路学正,历任宁国路儒学教授,饶州路鄱阳县主簿等。元后至元五年(1337)九月卒,年八十有三。

吴存《东湖四景》诗见于《鄱阳五家集》,诗中“修禊”指农历三月上巳日(即三月初三)到水边嬉戏的民俗;“槃饤”(pán ding)中的槃同盘,饤指供陈设的食品;古埭(dài)指古土坝;“鹘(gú)落”指鸟。诗中还带入了一些鄱阳文化符号,如“姜堤”、“萧寺”、“浮洲”、“番君风土”等,更彰显了地方特色。

王都中、杨载都是闽人,另一个闽人张以宁也写了一组“东湖四景”诗:

梅花吹暖透重闉,紫马朝遨湖上春。岚影尽兼云影湿,涨痕犹带雪痕新。高人下榻来江表,神女鸣珰过汉滨。为问棠阴今盛否,君侯遗爱在番民。

番君国里水云多,雨歇黄梅涨碧波。锦缆惊鸥穿弱柳,银盘簇鲙裹新荷。佳人狎坐传觞令,上客豪吟相棹歌。小范风流今有继,新诗乐石待重磨。

使君晓命木兰舟,霁雨湖光碧玉秋。乐妓并歌飜小海,诗仙同载上瀛洲。莼香白露尝初荐,稻熟黄云看早收。安得如公百元结,狂澜今为障东流。

龙堂贝阙水仙家,夜色清寒晓转加。淰淰冻云低草树,娟娟晴雪照梅花。旧盟沤鸟依轻桨,新钓鳊鱼出古槎。玉署词人传好句,绝胜图与凤池夸。

“江表”指江南;“棠阴”喻惠政或良吏的惠行;“狎(xiá)”:亲近而态度不庄重;“飜(fān)”同“翻”;“瀛洲”,传说中的仙山;“凤池”:即禁苑中凤凰池。“沤(ōu,欧)”,通“鸥”,水鸟名。

张以宁(1301—1370),字志道,福建古田人。泰定中,以春秋举进士。官至翰林侍读学士。工诗,高雅俊逸,超绝畦畛。张以宁的《追和杨仲弘饶州东湖四景诗上本斋王参政》诗见于《全明诗》第一册。

泰定元年(1324年),王都中守孝期满,被任命为两浙都转运盐使。调任福建闽海道肃政廉访使,及福建道、浙东道、广东道宣慰使都元帅。后为江浙行省参知政事。可见此诗作于王都中的晚年,而且我也没找到张以宁到过鄱阳的确证。

这一系列《东湖四景》诗,无疑能让人们进一步感受到东湖文化积淀的深厚。

说“东湖十景”

——湖城碎语之十七

“八景”文化现象的出现,可以上溯到唐宋时期。其来源有三说:一是始于北宋画家宋迪的“潇湘八景”,二是见于北宋初山水画家李成的《潇湘八景图》,三是源于苏轼题咏的“虔州八境图”。至于“十景”,则诞生于宋高宗赵构时,画院待诏马远的儿子马麟画的《西湖十景册》。

流风所及,我县也有不少为人称道的“八景”、“十景”诗,如黎廷瑞《历阳镇八景诗》、赵孟頫《凰岗八景诗》、刘炳《义城八景诗》、刘文庄《文昌阁(鱼山钟潭)八景诗》、程建章《儒堂八景诗》、江和《江家山八景诗》。

当然,最著名的,莫过于《东湖十景诗》。

鄱阳古代名人文化的巅峰在南宋,除了官居高位的“南宋四洪”,退职前后均居住鄱阳外,还有万年王刚中、都昌江万里等宰相,都把人生的最后一段岁月托付给了饶州城。鄱阳城的繁华,由此可见一斑。

我认为,《东湖十景诗》的雏形,应该是南宋黎廷瑞的《东湖诗十首》,史简在编《鄱阳五家集》时,就已经“仅存三首”。不管怎么说,这三首收入《全宋诗》的作品,还是很能见出诗人的创作水准的:

游丝窈窕织春晖,杨柳人家半掩扉。一片暖云筛雨过,杏花疏处见莺归。

梅径苔花长菉衣,仙翁跨鹤不曾归。五陵少年无聊赖,几阵风铃放鸽飞。

万顷湖波水渺茫,两堤新绿柳丝长。晚来疏雨浮鸥外,何处渔郎泛小航。

“菉(lù)”通“绿”。同时,作者还有《饮百花洲》四首:

北岭寻花云绕屐,东湖载酒水平船。旧游零落今余几,回首春风十二年。

湖山几度少年游,散发吹箫坐小舟。秋鬓苍苍春树碧,更堪重过百花洲。

桃花绕屋竹参天,曾向湖西住五年。回首但余葵麦在,古今何必更桑田。

归鸦澹澹夕阳闲,窅窕楼台紫翠间。说向城中应不信,隔湖最好看芝山。

百花洲后来被列为“东湖十景”之一,很显然,黎廷瑞的诗是这一景点诗的先声。

“东湖十景”正式定名并留下为人传诵的十景诗的,是元代著名诗人、凰岗人吴存。他的《东湖十咏》也因《鄱阳五家集》(编入《四库全书》)而保存下来:

两堤柳色

南北长堤彩蜺连,垂杨夹道绿如烟。春风剩长愁千尺,办与游人系画船。

双塔铃声

文笔双峰锐刺天,风檐万铎语苍烟。沙门听彻渠应解,说到番君教战年。

孔庙松风

范公震泽跨龙来,锁向湖滨不放回。翠鬣苍髯时一备,孔堂白昼起云雷。

颜亭荷雨

万斛明珠洗绿盘,鲁公亭上倚阑干。谁知倒挽银河下,又为忠臣洗肺肝。

湖心孤寺

佛室岿然水四围,晴光波影漾禅扉。老僧隐几青枫表,笑看沧洲白鸟飞。

洲上百花

湖光三面浸楼台,东面天横锦绣堆。办取四时洲上醉,不妨三日一花开。

荐福茶烟

晴霏冉冉上松枝,莫莫堂中茗事迟。欲访赵州消午困,趁渠蟹眼未生时。

新桥酒旆

桥连窗户小家楼,新钓鱼肥酒旋篘。可是东风能唤客,青帘舞过柳梢头。

江城暮角

城头三弄夕烟横,城上戎衣寝不惊。四十年来无战斗,梅花吹入太平声。

芝峤晴云

千仞屏罳香霭中,晴霏朝暮乍青红。遥知郁郁纷纷处,下有先秦白发翁。

清代县志编纂人员将《双塔铃声》后两句“沙门听彻渠应解,说到番君教战年”换作“漫将砖上轻分别,影落平湖一样圆”不只有何所本。分歧最大的,是第九景,《鄱阳五家集·乐庵遗稿》记录为“江城暮角”,而清同治《鄱阳县志》则记录为“松关暮雪”,诗句内容与上述完全不同:“梅花三弄夕烟横,遮莫松枝挂月明。今日忍寒山寺宿,玉龙鳞角听奇声。”

吴月湾先生的七绝《东湖十咏》一出,立即引起反响,古县渡韫山《胡氏宗谱》主笔胡思敬说吴月湾和《东湖十景诗》“其人其诗皆可以不朽”!吴存的好友、鱼山鹊湖人徐瑞在他的《松巢漫稿》中留下了十分珍贵的《次韵月湾东湖十咏》:

两堤柳色

废垒迢迢埤堄连,两堤横截锁苍烟。柳丝系得春光住,画舫时时杂钓舡。

双塔铃声

浮屠双笔仰书天,檐铎吟风破曙烟。似为众生说般若,兴亡莫问劫灰年。

孔庙松风

苍然五鬣东海来,直干参天不可回。堂上不闻金石韵,空中时听殷晴雷。

颜亭荷雨

急雨高荷汞走盘,颜公一去岁如千。天公不为游人计,端为忠臣洗怒肝。

湖心孤寺

崔嵬银屋漭相围,突兀禅房水半扉。便是金山古兰若,坐看孤鸟断云飞。

洲上百花

后台花发映前台,红紫成林绿作堆。三日一花尤尽在,愿言均作四时开。

荐福茶烟

老衲松根拾槁枝,石铛煮茗日舒迟。青青亭上晴云散,正是禅僧出定时。

新桥酒旆

袅袅垂杨映小楼,吴姬唤客酒先篘。倚檐高揭青帘处,认取墙东最上头。

江城暮角

梅花三叠暮云横,戍客怀乡梦自惊。纵是时平争斗息,不堪吹出入云声。

芝峤晴云

深谷逶迤缥缈中,白衣遥映晓暾红。时清不叹唐虞远,可有商山四老翁。

“埤堄”指城墙;“汞”即水银;“兰若”就是寺庙;“篘”意为滤酒;“商山四老”:传说秦末汉初时,有东园公、甪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这四老在陕西商山隐居。最初不肯臣事汉高祖,后被张良用计请之出山,保护太子。

史珥《汇东手谈》:“吾鄱有东湖十景,以吴月湾、徐松巢诗而传。然题称咏,不称景,避熟也。”又说:“月湾有《东湖十咏》,其《洲上百花》云:‘湖光三面映楼台,东面天横锦秀堆。办取四时洲上醉,不妨三日一花开。’从欧阳公《滁州栽花》诗‘我欲四时携酒去,莫教一日不花开’脱化,措意百字工雅。松巢次韵云:‘后台花发映前台,红紫成林绿作堆。五日一花犹尽在,愿言均作四时开。’思致更幽折。诸题自二先生后,可无泚笔。此题则尤当却步。乃往往有效苎罗之颦者,非妄则愚。余近试一染指,徒破夙戒,究归愚妄已耳。”

史珥说的“欧阳公”是指欧阳修,其《滁州栽花》诗云:“浅深红白宜相间,先后仍须次第栽。我欲四时携酒去,莫教一日不花开。”

明初叶兰,字楚庭,号寓庵。史珥说“其东湖十咏,古淡可观。然逊吴、徐之警切。”事实上,叶兰《寓庵诗集》中,已经使用《东湖十景》这一诗题,清同治志编纂人员舍徐瑞诗而取叶兰诗,也能见出清代学者对《东湖十景》的重视:

孔庙松风

峩峩孔祠阴,嘉树气萧爽。凉飚发天末,夕荫涤烦想。清音杂弦歌,铿锵振余响。憩息以忘言,寂听惬幽赏。

颜亭荷雨

缅怀颜鲁公,古树浸寒碧。菡萏满回塘,秋阴惨陈迹。滴沥叶上声,凄凉座间客。盈盈瞩凌波,云沉水溶夕。

双塔铃音

双塔凌青云,风铃敲夜永。幽响度寒水,余音乱秋景。琳琅合天籁,百虑动深省。听之亦岑寂,独步招提境。

两堤柳色

两堤漫湖水,垂杨间垂柳。夜泊后堤船,朝饮前堤酒。柔枝舞艳阳,蹁跹掉纤手。落景无停晖,秋风易衰朽。

洲上百花

烂漫洲上花,宛若美人好。窈窕窃私欢,迎新叶衰老。借披桃李年,合婚何草草。芳心逐流波,含凄动怀抱。

湖中孤寺

清湖漾荒址,废寺古战所。昔人较龙骧,洪波混楼橹。烈烈雄武威,寂寞委黄土。野径蔓寒藤,饥鸢泣风雨。

荐福茶烟

跨虎入禅林,谈空合幽契。扫叶煮山茗,香氛递凉吸。野火明秋云,氤氲霭峦翠。联诗缀芳英,石鼎记遗意,

新桥酒旆

朱桥烜长虹,列馆贳春酒。华姬笑当炉,饮客环座牖。先醇后复薄,适味忘醉口。东风旆摇摇,相呼莫回首。

松关暮雪

松阴暝重关,严风飏余雪。山昏息飞羽,路冷人迹灭。黄云敛晴晖,疏林响寒叶。沉吟独徘徊,行行意凄切。

芝峤晴云

英英山中云,云深迷远道。山人入云中,锄云种芝草。簇簇芝草华,云根岁时好。采掇和云餐,疗饥卧云岛。

“烜”音xuǎn:显著。

自清代以来,格外留心东湖十景的,除上述提到的史珥外还有三人:吴名凤、曹锡福和李子华。

吴名凤,字伯翔,临津人。他的《竹庵诗钞》,道光15年(1835)衣德堂刻本。诗钞中有《东湖十景》诗,诗前有小序云:“东湖据饶郡之胜,浮舟寺又据东湖之胜。旧志载有十景,以今征之,半已无存。景虽无足,情固有余,圣贤仙佛,胥在湖水空明中也。”“胥”是“都”的意思。

我曾提出一个观点:“如果把东湖看作鄱阳镇的桂冠,那么浮舟寺就是桂冠上的明珠。”现在想来,其核心应该来源于吴名凤上面提到的那句话。但是,我还是很不欣赏吴名凤的诗:

孔庙松风

孔庙宫墙焕,何年移城外。湖光映魁阁,涛声听松籁。一湾清水洙泗通,归来弄月还吟风。宗庙有美百官富,尽在倒影图画中。

颜亭荷雨

对面荐福寺,中有信本碣石。座劲直通神,细筋乃入骨。颜公变法新意增,作亭覆庇真服膺。至今碑轰亭亦废,莲房露冷月如水。

双塔铃音

双塔云外矗,诸佛塔中生。灵山即此山,真我原非我。不是铃鸣与凤鸣,灵台寂寂空无声。心中自有无缝塔,几日功夫造得成。

两堤柳色

湖周三十里,柳垂千万缕。轻摇片片风,熏浥丝丝雨。东湖净如琉璃瓶,绕堤杨柳枝纵横。和尚慈悲佛门广,普洒甘露度众生。

洲上百花

浮舟今如昔,百花在何处?果然四大空,菩提本无树。岩中晏坐者何人?诸天花雨赞叹频。如此无闻复无说,善说般若乃是真。

湖心孤寺

东湖水四周,孤寺中央在。芥子纳须弥,滴水积沧海。此即神仙莫别求,我身况已登瀛洲。犹恐仙风飘无定,水府应载鳖无头。

荐福茶烟

荐福有茶园,碾出眉上白。老僧具风炉,饮此湖中客。活水汲来活火烹,蟹眼沸过鱼眼鸣。喫得卢仝茶七碗,两腋习习清如风。

新桥酒帘

湖水碧如蓝,春光浓似酒。伊人宛在中,青帘何处有?钓桥画桥与德新,壶中天地日月春。杏花深处永平寺,题壁空有四道人。

松关暮雪

万壑松风里,梦见欧阳事。羽衣折角中,伊人宛在迩。荐福旧称万松关,松今无存雪亦悭。想当雷轰电掣后,虬枝化龙去不还。

芝峤晴云

山以灵芝名,灵芝竟谁采。回首咫尺间,论世千百载。半床晴月数峰云,山林固异城市纷。碧云轩中几惆怅,美谈就述范希文。

曹锡福在修同治《鄱阳县志·艺文志》时说过下面一段话:

旧志载,万松关在荐福寺。史珥云:“故老言,柴家巷北即北关,又名达天关。”柴家巷地处湖滨,距城基不过数十步地,不定棘松,谓之万松,尤为不可。且东湖十景,吴存、叶兰均有题咏,当远在元代以前。道路传言,自未足据为典要。史珥又云:“‘松关暮雪’,吴、徐所咏,皆云‘江城暮角’,意固‘松’字复‘孔庙松风’而易之。”徐(当指徐瑞)诗旧志未载,吴存诗旧志标题亦不作“江城暮角”,玩其诗意,正是“松关暮雪”,一幅绝妙天然图画,所谓“玉龙鳞角听奇声”,老松化为龙,正当琉璃世界,发为敲金戛玉之声,拟之为“江城暮角”,大不侔矣。角声呜咽,正如猿吟之峡,同一凄清景者,赏心悦目之谓。暮角何以谓之景!其说亦不知所本。又,今北关外有坊,额曰:“凰冈旧址”,土人指其地曰“松关”。民初置乡曰松关乡,盖本此。北关距荐福山,一衣带水,举目可望,正不必定在其处也。

曹氏的这段见解,正是我要特别介绍他的原因。再说说李子华。

从事文博工作多年的李子华,不常写文章,但他承家学渊源,偶一涉笔,便露峥嵘。他的《鄱阳东湖十景的形成及其特色》是迄今研究东湖十景最为完备的成果,近四千字的稿件《南方文物》2004年第2期予以全文发表。李子华从东湖十景形成的历史渊源,说到历代文人对东湖十景的激赏,最后再落笔到对东湖十景的名与实的具体分析。内容宏富,资料翔实。

此外还有《鄱阳东湖十景歌》:“歌湖心孤寺白鸥翔,洲上百花吐芬芳。两堤柳色湖光映,双塔铃音随波扬。荐福茶烟袅袅送,新桥酒帘飘鱼香。颜亭荷雨珍珠撒,孔庙松风思仲淹。芝桥晴云衔五老,松关暮雪舞翩跹。东湖十景风光秀,江山如画我故乡。”2001年,张新东曾为东湖十景创作10幅钢笔画,并援引了《鄱阳东湖十景歌》。2002年,陈先贤写了一篇题为《淡妆浓抹西子容——东湖文化谈》,其中介绍了清乾隆年间徐焘的诗:“红潮绿浪拍双堤,并作十景供游赏。松风送雨过颜亭,茶烟遥接酒帘晃。晴云暮雪相映红,寺钟铃铎音交响。洲上三春斗百花,奇争两岸供游访。画船箫鼓日无停,柳枝桃叶歌声朗。”也是把东湖十景浓缩在一首七律中。朱贵安发现了明初胡奎《早朝思母诗》,七古,共二十韵,同样是暗写东湖十景,全诗见于2008年5月8日的《上饶晚报鄱阳湖新闻》。这些创造和发现,都为东湖十景文化平添几分亮色。

说“张王庙”

——湖城碎语之十八

“张王”谁家庙?

“张王庙”祭祀的是谁,究竟是唐代名将张巡,还是元末农民起义领袖张士诚,拟或是其他什么人,在鄱阳还有争议。我认为,祀奉张巡无疑。

张巡(709—757),蒲州(山西永济县)河东人。一说邓州南阳(河南邓州市)人。张巡博通群书,为文挥笔立就,精于战阵,用兵不泥古法,是我国唐代一位著名的军事家。开元末举进士,历官太子通事舍人、清河县令、真源县令。天宝十四年(755),范阳节度使安禄山反,张巡起兵讨贼,屡破叛军,扼守雍丘(今河南杞县)。唐至德二年(757)正月,叛军犯睢阳(今河南商丘),太守许远向在宁陵的张巡告急。张巡率兵三千增援,与许远合击叛军。许远荐贤任能,把军政大权拜托给张巡,自己甘当助手。张巡统领全城兵马,以弱兵数千,拒叛军13万。皇上闻知,乃诏拜张巡为御史中丞、河南节度副使。五月下旬,张巡用“疑兵之计”抢粮获大胜,斩敌万余,还射瞎了叛军将领尹子奇的左眼。张巡数月间屡败贼兵。城中粮尽,乃罗雀掘鼠,煮树皮、纸为食。危难之际,乃使部将南霁云冒死突围,至临淮向河南节度使贺兰进明求援。但贺兰进明忌恨张巡的声威,又惧人借机夺已地盘,竟袖手旁观,不予相助。张巡遂封死四门,誓与睢阳共存亡。十月九日,城陷落,张巡与许远、南霁云、雷万春共36人,一并被俘。诸将在敌面前,坚贞不屈,敌将尹子奇劝他投降,他嗔目怒骂。敌抉其口,齿尽落,血遍流,仍大骂不止。后诸将同遭杀害。睢阳守卫战有力地牵制了叛军南下,使江南沿海人民免遭战火荼毒,为唐王朝平叛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唐肃宗下诏褒赠张巡为扬州大都督,封邓国公。唐宣宗时画张巡像于凌烟阁,诏睢阳立庙,祀张巡与许远,号“双庙”。

鄱阳因何祀张巡?

鄱阳为何建有张王庙,我认为源于三种因素:

一是张巡的影响很大。张巡坚守睢阳,与占优势的叛军前后进行了 400余战,杀死敌将 300人,敌兵12万人。当时战斗进行得非常残酷,张巡督战时“大呼辄齿裂血面,嚼齿皆碎”,及“被围久,初杀马食,既尽,而及妇人老弱,凡食三万口。”睢阳血战是安史之乱时期最惨烈的战役。张巡就义后,其殉国事迹很快沿大运河、江淮一带传开,各地纷纷建庙立祠。其后,道教又尊张巡为“保仪大夫”,成为收灾降福,惩恶扬善,统领阴兵的大元帅。民间则称之为“张王爷”、“张千岁”、“唐代岳飞”。至今,江淮、江南、华南、台湾甚至东南亚等地居民仍象敬神一样供奉张巡像。

在《金陵文脉》网“地名溯源”版块内有一篇《三师庙》的文章,其中也提到:“江南一带,祭祀张巡十分普遍,民间称为‘张王庙’。”“三师庙”实际上是“善司庙”,“善司庙”民间也称为“张王庙”。

二是官方的提倡。据有关资料介绍,湖北省赤壁市将军寺祀奉的就是雷万春。雷万春、覃国良参与平息安史叛乱,从张巡、许远、南霁云等扼守睢阳,以饥疫之师与敌军大小三百余战,歼灭十余万众,阻止了叛军南下,后城破雷万春等三十六位忠义之士英勇殉国。代宗追封雷万春为忠烈将军,覃国良为平朱将军,号召全国立庙祭祀,当时湖北蒲圻地区建有多处张王庙祭祀张巡。可见在唐代宗时代就下令建庙祭祀张巡。因为“忠君”和“爱国”被提到了同等重要的地步。

鄱阳古代受政治影响建庙的还有一例:武则天在她称帝前夕的载初元年(690),为了政治需要,推崇《大云经》,并令天下各州各置大云寺一所,饶州将显明寺改为大云寺(即后来的永福寺)。唐著名诗人顾况有《鄱阳大云寺一公房》诗。

三是出于一种文化良知。因为有张巡,使强大的叛军变得不那么强大了,保住了大唐江山没有易主;也因为有张巡,使江淮甚至江南地区的生灵免遭涂炭。人们广泛地供奉张巡,甚至把“张王爷”威望抬到了关帝之上,都是出于文化的自觉。粗略统计一下,祭祀张巡的庙就有双忠祠、双忠庙、张巡祠、张巡庙、张许庙、张许二公庙、威灵庙等多种称谓。

文献中的“张王庙”

张巡居功至伟,但又备受争议。焦点主要有二,一是说他的投降;一是说他的食人。

在关于张巡的文献中,有许多很著名的作品。李翰的《张巡传》,就在有人诽谤张巡降贼,欲加之罪之时,张巡的友人李翰撰《张巡传》和《进张中丞表》,备叙张巡守睢阳城事迹,上表于肃宗,使帝幡然感悟,张巡大节得白于世。

韩愈的《张中丞传后叙》,是唐代散文名篇,收入今高中语文第二册中,其中有一个细节很有意思:“城陷,贼以刃胁降巡,巡不屈,即牵去,将斩之;又降霁云,云未应。巡呼云曰:“南八,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意思是:城破以后,叛军用刀威胁迫降张巡,张巡不屈服,就拉出去,准备杀死他;又迫降南霁云,霁云没有回答。张巡呼喊霁云道:“南八,男子汉一死罢了,不可为不义之人所屈服!” 南霁云排行第八,故称“南八”。

同时,典故中有 “张巡嚼齿”、“张巡齿”。 张巡在指挥作战时,慷慨激昂,既高喊口号以振奋士气,义愤填膺,骂敌不止,牙齿都咬碎了。陆游《书愤》:“厄穷苏武餐毡久,忧愤张巡嚼齿空。”

文天祥的《沁园春·题潮阳张许二公庙》:“为子死孝,为臣死忠,死又何妨。自光岳气分,士无全节,君臣义缺,谁负刚肠。骂贼张巡,爱君许远,留取声名万古香。后来者,无二公之操,百炼之钢。  人生翕欻云亡。好烈烈轰轰做一场。使当时卖国,甘心降虏,受人唾骂,安得留芳。古庙幽沉,仪容俨雅,枯木寒鸦几夕阳。邮亭下,有奸雄过此,仔细思量。”

清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对联》:“潮州双忠祠祀张许二公,对云:‘国士无双双国士,忠臣不二二忠臣。’本色语颠扑不破。”“国士”指一国中最优秀或最勇敢的人。

在鄱阳古诗和张王庙对联中,隐隐约约可以找到一些关于张巡的旁证。

宋饶州知州王十朋《祠颜范二贤》:“鄱江善政九贤人,文正文忠更绝伦。桃李旧邦千里爱,丹青遗像两朝臣。不同赤土祠刘阮,端胜睢阳庙远巡。安得神仙返魂药,九原唤起静边尘。”诗中“刘阮”是东汉遇仙的刘晨和阮肇的并称,“巡远”是张巡、许远的并称。末句是说如何能得到起死回生的药,让“巡远”来平息边境的战事。

同时,鄱阳县丞喻良能也写有《题颜范祠堂》:“圣宋神唐两钜人,高风劲节许谁伦。闉阇自昔宜双庙,轮奂于今始一新。破敌威名优魏国,偃藩功业过张巡。后先来作江城守,俱障西风避庾尘。”同样提到张巡。

陈先贤《历代名人与鄱阳》一书中介绍蒋士铨时,除提到蒋《鄱阳竹枝词》“日暮新桥箫鼓沸,张王庙赛神来”的诗句外,还录有《谒张睢阳庙二首》,其二云:“金吾谢表字淋漓,主辱当臣致命持。余事读书能输论,伤心出阵尚裁诗。生平博雅于嵩见,死后勋劳李翰知。三十六人多少恨,一声南八是男儿。”张巡有《谢金吾表》云:“想峨眉之碧峰,豫游西蜀;追绿耳于悬圃,保寿南山。臣被围四十七日,凡一千八百馀战。当臣效命之时,是贼灭亡之日。”“于嵩”是韩愈《张中丞传后叙》中出现过的人物。

最能证明张王庙是祀奉张巡的依据的,是左泽《张王庙钩沉》中援引的几副对联。张王庙二门口有清鄱阳税卡张珂撰写的对联:

赫赫威灵,唐代战功光史册;

凛凛正气,韩文书后挟风雷。

有些地方称张巡庙为“威灵”庙,“韩文”是指《张中丞传后叙》。

张王殿上的对联为清拔贡谢桂芬撰:

千秋不朽睢阳齿;

一字之褒正气歌。

“睢阳齿”是张巡典故,“一字之褒”不知所指,我认为就是“忠”字。

作者简介

汪填金,男,汉族,1962年4月生,江西鄱阳人。警察职业。江西省散文学会会员,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现任鄱阳县作协常务副主席。出版文集《家在吴山楚水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