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已授权本平台发布 暴发户永远成为不了贵族 文 | 石也 版式设计 | 湛蓝 某个由清一色煤老板组成的豪华旅游团到巴黎旅游,疯狂的奢侈品大选购结束,下一个行程是参观艺术圣殿卢浮宫。出来后,老板们已经是呵欠连天,连声叫着没意思,最后给导游提了一个要求,可否哪也不去了,给哥儿几个找副麻将,放松放松。导游被噎得,半晌说不出一句话来。法国,素以浪漫著称,有那时间还想浪漫一下呢,哪有闲心玩麻将! 看完这条八卦新闻,脑海里一直徘徊着这样一个问题:暴发户与贵族,这两个特定含义之间到底相距多远? 在欧洲,最初的贵族是由骑士或武士发展而来。贵族身份可以源于继承,也可以源于战功。但不管源于什么,贵族这一称号最普遍和最严格的涵义之中,“杰出”这一特质是不可或缺的,具有继承性。贵族不仅意味着一种地位和头衔,更意味着一种行为准则和价值标准,也就是我们称之为“贵族精神”的那种东西。 何为贵族精神?首先必须具备的是骑士精神,有脱俗的信仰和理想,勇敢尚武,光明磊落,尊重女性,并延及孺弱。其次必须具有的是良好的生活态度,高尚的精神追求,强烈的主人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自尊,原则,低调。 贵族精神,强调的是杰出,一个人乃至一个家族的杰出,首先应该是一种从内而外的能力与气质所组合而成的不同寻常的特质,而这种特质并不是靠金钱包装得出来,因为它是一种充盈着精神内涵的综合素质。一个人可以一夜之间变为富翁,却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就成为一个杰出之人,更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就完全秉承贵族精神的精髓。因此,才有了那样一句大家所熟知的话:一夜就可以造就一个暴发户,但至少三代才能培养出一个贵族。贵族,在英国叫做绅士。 这里不妨多说上一句,贵族既然是培养出来的,势必带着锻造痕迹,倘若在这种锻造过程中忽略了贵族精神内在特质的培养,而仅仅是教会了一个人怎样去赚钱,怎样学会贵族的生活方式,怎样像一个贵族一样去享受金钱堆积的快乐,那么,这种肤浅与脆弱的新贵形象哪怕已经苦心经营了三代乃至更多代,也极容易在最终的精神空虚中一不小心就从“新贵”跌回到“富二代”骄奢淫靡的低档次生活行列中去。 暴发户为什么成为不了贵族?暴发户所奉行的生活原则是崇尚权利,崇尚金钱,将金钱视为最高信仰,却忽略了对于精神世界和行为准则的至善追求,甚至对精神内涵这样的概念嗤之以鼻,将自己的生活品味与生活档次陷进一种物质的反复叠加里难以自拔,就好比正在吃小炒肉,当别人问他还要来点什么时,他往往大声回答:“再来一盘!”也正像一句流行语:等俺有了钱,天天吃油条喝豆浆,豆浆买两碗,喝一碗倒一碗,爱咋地咋地。 或许都听到过这样一句话:没落贵族也是贵族。这里面想要表达的是什么?我想,就是一种贵族精神这一内在特质的自然延续。金钱,只是一种外在象征,而精神内核,才是一个贵族可以真正称之为贵族的真正原因。换个角度来看,暴发户没落了还是暴发户吗?肯定不是。一旦支撑着暴发户整个世界的那根支柱——也就是金钱——坍塌了,他的一切也就都坍塌了。暴发户赖以支撑的只是金钱。就好比花瓣和枯叶,花瓣虽落,接踵而来的是果实。而叶枯落地,只剩下光秃秃的树枝。这,就是暴发户永远成为不了贵族的实质性原因。 有一本小说《上海的金枝玉叶》(陈丹燕著),写的是上海著名的永安公司郭氏家族的四小姐,从小金枝玉叶,锦衣玉食,应有尽有。可时代变迁,荣华富贵都随风而逝,变得一贫如洗。她经历了丧偶,改造,受尽羞辱打骂,后来沦落到乡下,挖鱼塘,清粪池……多年过去了,物是人非,什么都改变了,包括她双手的形状。但是,她竟然还要每天喝下午茶!这看起来多么的不可思议。没有了烘焙蛋糕的电烤炉,她就自己动手,用仅有的一只铝锅,在煤炉上蒸蒸烤烤,在没有温度控制的情况下,巧手烤出了西式蛋糕。就这样,悠悠几十年,她雷打不动地喝着下午茶,悄悄地享受着劫后余生的幸福,她依然美丽,依然优雅,依然乐观,始终保持着自尊与骄傲。她一生的经历令人惊奇,令人不禁重新思考,一个人身上的美好品质究竟是怎样生成的?只能说,她的心灵和精神始终散发着虽被寻常生活紧紧包裹着却依然无法挡住的芬芳。这种芬芳犹如麝香,哪怕被包裹的再严实,也会渗透出它固有的香气。这就是贵族精神的力量!贵族精神,这个看似虚无缥缈的概念在这里被诠释得淋漓尽致。 有一张标题为“荷兰屋图书馆”的著名摄影,曾经震撼了无数人心灵。1940年10月22日,位于英国伦敦肯辛郡的荷兰屋图书馆几乎被德军炸成废墟。即便如此,三位绅士依然静静地站在废墟中,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似的,泰然地看着书,找着书。从这样一幅充斥着硝烟与静谧,建筑残骸与强大精神支撑形成强烈对比的照片中不难体会出,贵族精神,其实离我们很近!很难想象,一个暴发户会丢开视为身家性命的金银财宝,如此心无旁骛地站在一片废墟中,仅仅是为了寻找一本书!在当下这个充斥着浮躁,几乎被全盘娱乐化的时代,缺少的就是这样宁静的心灵和定力。 贵族精神,必然离不开书籍的滋养。正所谓,读书多了,你的容颜自然改变……全世界读书最多的民族是犹太族,平均每人每年六十七本。而国人呢?说出来实在让人汗颜,平均不到一本——尚包括那些杂七杂八的烂书。犹太人曾在流离失所中诞生了马克思、爱因斯坦、门德尔松等无数杰出的思想家、科学家、艺术家,历届诺贝尔奖得主中占有惊人比例——18%。而其人口数量,只占世界总人数的千分之一,中国却占有五分之一,那可是二百倍啊!或许,很多人会以为犹太人只知道读书,告诉你,犹太人在全世界富豪榜上不管是数量还是额度均名列前茅……犹太人的孩子,几乎都要回答母亲的同一个问题:假如有一天,房子突然起火,你会带什么东西逃跑?如果回答是钞票或钻石,母亲会告诉他,必须是书。古代犹太人的墓园常常放着书籍,因为犹太人相信:夜深人静之时,死者会出来读书。难怪有人戏谑说,犹太民族缺的是人,而中华民族缺的是魂。 不仅仅是一个人,包括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能够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贵气,是比拥有金钱更加宝贵的财富。而这种贵气,并非金钱所能堆积,而是精神特质。一个暴发户所面临的一切危险,莫过于一夜之间破产,变得一贫如洗。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 如果这个时代所创造出来的,除了暴发户,还是暴发户,那就像左耳在听一首具有悠远历史的经典老歌,同时右耳又在听一首当下红极一时的流行歌曲,那种奇怪的感觉实在耐人寻味……只有耳朵能懂。 不管这个时代最终能容纳什么,留存哪些,猫与老虎的区别一直在于,猫再雍容,也永远成为不了老虎。 作者简介 石也,自号裸梦斋主,满汉混血,1970年出生,著有文集《灵魂的叛徒》。 始终把灵魂放在高于肉体的位置,因为我笃定:一个人一旦没有了灵魂,肉体还算个屁! 我的灵魂很小,刚好容下宇宙;我的灵魂很大,却容不下自己。 我的灵魂还老是隐隐作痛。始终固执地认为,对于灵魂隐隐作痛之人,只有文字,才是最好的安魂曲。因此,隐隐作痛发作之时,便以文字偷偷地麻醉自己,就像躲在一束光的黑暗中,独舞…… 于是,经常在文字中体验着——寂听夜雨之闲适,寞读沧桑之苦涩,孤品红尘之顿悟,独钓寒江之惬意。 因此,总是盼望着能够拥有那种单单纯纯的日子——赶着文字,放牧…… 个人微信号:linghundepantu。 香落尘外管理团队 主编:湛蓝 总监:子寒 排版:强哥 凤尾 审稿一组: 铜豌豆 柳外斜阳 审稿二组:连云雷 风碎倒影 无兮 终审,校对:烟花 清欢 播音:米米 从前慢 稿费:湛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