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明来临之际,谨发此文,以纪念我去世三十年的大哥。 外婆生过十一个孩子,却只活下来舅父和母亲两个,舅父长母亲十一岁。大哥是舅父的长子,我的表哥,在我们两家十一个兄弟姐妹中,他排行老大,习惯了叫他大哥。 大哥是陕西蒲城上王西苇人,名叫赵运来,可他一生背运,说起来叫人心酸。 大哥生于1948年,自幼聪明好学,尤其写得一手好字。母亲说,大哥睡觉也在练字,被面子都被他画出了窟窿,外婆禁止他在被子上画,他就在空中比划,从不间断。1961年,大哥到离家40里的县城读书,因家贫,一直背馍,每周一次,来回步行80里。大哥很勤奋,学习一直拔尖。1963年,十五岁的大哥作为尧山中学的高材生,被推荐到西安柏林中学上学。到柏林中学以后,大哥因家境贫寒又好学得到国家的全额资助,学费生活费都不再花家里一分钱。大哥更名为赵辉,许是感恩沐着党的光辉吧? 1966年,高中毕业的大哥赶上了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本应参加工作,成为国家干部的大哥,曾在纷乱中串联去过北京,是毛主席接见的千万个红卫兵之一,再回来就回到了故乡。大哥回家后,就到大队和公社去帮忙,有文化又写得一手好字,他也闲不住。在公社文书当得好好的,却一心要去当兵。一米八的个头,篮球场上风光,一下子便被征兵的相中。1969年,大哥光荣入伍。从此,家里少了大哥。大哥当兵时,我也只有6岁。现在,除了家人保存的一张当年送他当兵的照片,我的记忆中只有外婆家大门上的那块军属牌子。 大哥当兵的部队在青海,服役四年,回来探过一次家,在家完婚后归队。在部队也是做文书,因为连长喜欢而留在身边,本是要提拔的,所以不让复员。没想到连长调走,大哥也被贬喂猪,一晃又过了三年。1976年,在部队长达七年的大哥,也因服役超龄而退役。我当时还在小学,对大哥在部队的生活并不清楚。只记得大哥回来后,就彻底的变了另一个人。 记得大哥在报栏前阅读,常会自言自语,还不时地发笑。母亲说他经常喊头疼,有时连家人也不认识,慢慢地就痴痴傻傻,情况时好时坏。不知道他受了怎样的打击,他不善言语,也从不跟家人诉说,一个人独吞着自己的苦果。外婆看他的情形,只是气得指责他,说他辜负了家人的期望。开始他还能下地干活,再苦再累,常常汗流浃背,也从无怨言。家里人口多,生活苦,他也没什么不习惯。大哥性格内向,我们年龄差着十五岁,所以很少交流。只记得家里那年种烤烟,大哥负责烧烤烟炉,我去帮忙捡烤烟叶,大哥问过我的学习情况,还鼓励我好好学,考大学,有出息。 慢慢地,情况越来越糟。大哥开始打老婆,老婆经常回娘家住,后来干脆提出离婚。大嫂漂亮而且贤惠,这样的情况,谁也不能说什么。当时已经分家,外婆也已经去世,兄弟们各自单过。大嫂一走,大哥没人做饭,经常有一顿没一顿,甚至吃冷饭或者挨饿,病情更加严重。父亲曾联系民政局,送大哥去华县莲花寺部队疗养院。去过两次,都是几个月,刚好转就被送回,回来得不到良好的照顾,就又犯了。最后发展到在猪圈吃猪食,已经完全是疯疯癫癫。
记得大哥死的时候,正是寒冬腊月,那年好大的雪,好冷的天。有人报信,沟里发现个人,叫家人去认尸。二哥去看,正是大哥。脸上都划破了,疑是失足跌落沟里摔死的。那是1987年,大哥还不到四十岁。他当时已常常迷路,找不到家。母亲说,我哥结婚的时候(1983),大哥一个人背了一袋馍穿着大嫂做的一双鞋来走亲戚,步行80里到我家。哥求大哥抄首诗想贴在墙上,却因为写在白纸上而遭到了父亲的训斥。乱事中谁也没有留意,他什么时候走丢的,吃了饭没有。直到晚上,一家人到处找都找不到,姐都急哭了。第二天,送外家人去车站,才碰到大哥,说晚上迷路找不到家,跑到十几里外去了。又饿又累,一晚上没睡,姐赶紧买了份甑糕送上车。 大哥走了。也好,活着受罪,他其时已是生不如死,亲人看着也是揪心。那是从部队回来的第十一年,我想,这十一年里,大哥受苦了,无论是精神还是肉体。30岁,正是一个人如日中升的时候,大哥却孤独地忍受着人生的煎熬,理想破灭,穷困潦倒,乡人嘲笑……可怜的大哥,三十九岁,走完了他的悲情一生。死后,他的同学聚会,曾发信到家里邀他,舅父回信说:他已不在人世。 直到现在,母亲提起大哥,唯有一句:多好的一个孩子,生生被毁了!
蒲敏(中学教师),愿以平实的文字,记录真实的生活。 香落尘外管理团队 主编:湛蓝 总监:子寒 顾问:蒋新民 排版:强哥 凤尾 审稿一组: 铜豌豆 柳外斜阳 一心 审稿二组:连云雷 风碎倒影 无兮 终审,校对:烟花 清欢 播音:米米 从前慢 稿费:湛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