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已授权本平台发布 记忆中的老街 文:晨曦 | 版式设计:湛蓝 在这座有红色革命历史文化的山区小县城蜗居十多年的我,每天都在这个县城里穿行、奔波、游走,应当说对这座有着厚重历史文化的县城是再熟悉不过的了。 但是,当经历一些事情之后,我却发现,对于眼前这个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县城,我竟然还有许多不熟悉,甚至是根本不知晓的事。这种茫然和迷惑让我不得不站在城市的某扇窗口,瞭望、沉思或追忆! 如果说平江县城是汨罗江中漂浮的一片叶子,那么,有着厚重历史文化底蕴的平江县城——老街则是这片漂浮在汨罗江中叶子上的一根最不起眼的叶脉。 一叶知秋。一街识城。 老街是平江县城一部展开的书卷和画册。人们解读这个富有厚重历史意义的城,最好还是从老街开始。 平江县,原名汉昌县,是后期更名为平江。县城分为四街八巷。四街:东、南、西、北街,实际上还有一街,十字街没算进去。八巷:毛家巷,李家巷、君子巷、青石巷、 生计巷、花溪巷,铁炉巷、砚池巷。这些街巷曾经都是用90公分长,30公分宽的青石板铺垫的高低起伏的石板路。街巷两旁都是精美的雕梁画栋的房屋、铺面,那雕得精致的刻花木窗棂、甍瓦上的兽头和磨光了的骑马石,无不彰显出这座县城文化的古拙和厚重,于无声中诉说这座县城的过去。 老街是这座县城或甜或苦的情感往昔。街是这座县城或悲或喜的美好记忆。 老街在深冬寒冷的风中向人们轻轻讲述着或悠远、或沉郁,或悲惨、或欣喜、或苦涩的故事。 曾经耸立于汩罗江岸进城的城楼,梵音飘渺的显灵庙,宽宽窄窄的大街小巷,高高低低的民宅,一楼一寺,一街一宅,无不让文者挥笔伏案写下古老的故事。 平江这座有着身后革命情感的历史县城,经过千百年风雨的洗礼和雷电的鞭击,老街佝偻着腰,策杖站在汨罗岸边。目光如炬,时刻注视着县城的嬗变和时代的变迁。老街是这个山区县城历史的脊梁和文化的源头,它撑着整个县城的建设与经济发展,谱写着县城日益光辉灿烂的文明。 二 老街是岁月的目击者,是时代的见证人。 县城养育长大的人,你们是否还记得,你爷爷用过的水烟斗已寂静无声,奶奶的纺纱车搁在楼上,结满了蜘蛛网;还有你爷爷送粮用的独轮车也早已不复存在,你奶奶老年使用过的手杖也早已不见了。祖辈们使用过的那些东西,或悬挂于墙角或闲置于街边或被锁进记忆。 宽宽窄窄的老街如同祖辈们的人生,曲曲折折。高高低低的民宅好比祖辈们的情感,起起落落。老街是这个山区县城里一首韵味悠长的诗词。 老街虽说有些苍老破旧,但对很多平江人来说永远充满家一样的温馨。它就像一个沉默寡言的老人,或是一个修行得道的圣贤者,饱经风霜雪雨和世态炎凉,经受过沉痛的血腥洗劫。它像一个老人,一直坚守在这座县城,把儿孙归来的身影日夜企望。 走进老街,你就走进了一段寂静的时光。斜阳古祠,荒草断墙,自然会让人们怀想起一些遥远得发黄的往事,不经意间结满了丁香一般的忧郁和惆怅。 韶华远走,岁月流逝,就像时光之河流,轻轻从老街旁经过后,只剩下浅吟低唱。 三 在这秀美山区的县城,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文明的建设。老街必将显得更加苍老。像四街中的北街,南街好些处地,要么訇然坍塌,要么抱残守缺,要么默守心志。 随着时代的变迁,新建筑的崛起,会渐渐将老街蚕食鲸吞。曾见证过几代人童年的老街,温暖过几代人回忆的老街。突然间在成片成片的改建中消亡,将成为县城的记忆和历史。 走在老街,眼神抚摸着仅有的破瓦和断砖,人们会对见证过各自成长的老街发出怎样的感叹和追思呢? 某天,当老街只剩下照片、文字、VCD、画册和光盘记载时,人们又该如何对曾经一辈子生活在老街的故人做出怎样的解释和安慰呢? 我是乡下长大的人,我只思念我的故乡。作为在老街生养长大的人,你们在回想老街时,就是回想一段难以磨灭的情感往事。你们是否怀念老街?其实,你们怀念老街,就是怀念一代亲爱善良的父老乡亲。 此时此刻,行走在苍老的街上,静立于四街中的北街岭上的我,看着在这风雨中傲立苍穹的老街,顿时感觉有一股强捍的深冬寒袭来,一片枯叶悄然滑落下来,落在我跟前,此刻的我仿佛听到了它落地之时轻轻的叹息。 山区的县城,县城的老街,老街注定是不死的! 时代的变迁,生活水准的提高,县城的改造和文明的建设,老街,无论怎么改造或存与毁,它们都必将屹立在人们的心里,会给人们一段鲜活不眠的追梦记忆,显出一段古与新的时光。 山区的丛林中,小小县城的月光下,浮华喧嚣之后,县城的老街必定如梦,潜伏人们情感的窗口,时不时牵扯着人们思念老街的心。 (针对八巷可能有误,请诸君原谅,) 晨曦作于猴年大雪之日一 作者简介 晨曦,彭盼兮,平江县人,在县供销系统工作。业余时间喜欢看书学习,喜好将身边所见所闻记录整理。曾发表小小说,散文在:长江信息报、平江时报、长城、夕阳红等刊物发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