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已授权本平台发布 采药记 图、文|小西 版式设计|湛蓝 读书时代,曾经最向往,想今后从事的职业是教师、医生、军人,觉得神圣、光荣、伟大。后来离开学校,走向了社会,又觉得如果能在图书馆工作,在园林绿化、植物园工作,或者在中药房工作,该是多么美好清净的事情。 从前的我,是武侠迷,常常沉迷于金庸、古龙、黄易、温瑞安的武侠小说。《飞狐外传》里的程姑娘(程灵素),她的职业是药剂师,擅长医术、种植草药、钻研毒物。她是医学名宿“毒手药王”无嗔大师的关门弟子,名字由《灵枢》、《素问》两本医学经典而来,我深喜她的聪慧机智、温婉淡然、料事如神。电视剧《女医明妃传》,原型谈允贤,是历史上的四大女医之一,我深深敬佩这些医术高超,又文采斐然的女医生,幻想着自己也能像她们一样有着过人的本领,行医治病,手到病除,傲骨铮铮、学富五车、才高八斗。 11月12日,是周日,趁着大家休息时间,义乌市中医药学术研究会在丁会长,宋副会长的带领下,在几名资深中药师的指导下,研究会20多个中医药人士、中医爱好者在大陈北山举行了一次采药活动。 六点半起床,去山上采药,在针灸科工作,年轻漂亮的小石老师在微信朋友圈说:兴奋得一晚没睡! 我加入义乌市中医药学术研究会,已有大半年时间了,平日里中医药学术研究会也常常会在百忙之中,抽出周末宝贵的休息时间,举办很多义诊、膏方节……等等活动。 《针灸大成》、《黄帝内经》、《伤寒论》、《神农本草经》、《金匮要略》,是学中医必须熟读背诵的经典。读经典百遍,其义自现。但绝不是读一下经典,背几首汤头歌诀就会看病行医。除了汉医、还有藏医、蒙医等少数民族医学,法律上统一称中医。 宋副会长对我说:大道至简,不要把中医看得很神秘。中医很朴素。但不是一二句话就能回答什么是中医。当然学中医不容易,要相当一段时间的沉淀,光学理论不够。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爱好中医任何时候都不晚,朱丹溪40多岁才学中医,只要热爱中医,刻苦钻研中医,应该学有所成的。 大医精诚,止于至善。实践出真知,去大胆运用中医药。中医的方剂是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是古人长期实践经验的结晶。中医治病辨证论治有四个步骤,“理、法、方、药”,缺一不可。 ©左下:何首乌 右图:龙葵 这一次采药活动,对于我这名中医爱好者,能跟随着中医院的老师们同行,是一个难得的辨识中草药、增长见识、学习体验的机会,岂能错过!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又可以在如此美轮美奂,斑斓亦静美的晚秋初冬时节,爬山越岭,看山水风光,望层林尽染,闻草木清香,呼吸山中新鲜空气,真是两全其美! 中医院药房的丁老师说:认识各种各样的野生草药,知道了药草的药性、药味,如果你在野外,就不会被饿死、毒死。日常生活中,也可作为急救,使用草药敷治、治疗被毒虫叮咬、毒蛇咬伤、被刀割伤,被火烫伤、手脚扭伤、治疗拉肚子、止咳化痰、清热解毒……等等。 中药自古以来皆称为本草,是因为中药90%以上都是用的植物的各个部位。我们常说的各类典籍如《神农本草经》、《唐本草》、《本草纲目》等皆以“本草”命名。 所谓本草,本为草,“不识本草何谓知药”。无论古今,野生草药的采集与使用均至关重要。 寒冬渐至,落叶纷飞,像枯蝶一样美,天气零星小雨转多云,我们一群人做好了衣物保暖工作,带上雨具,采药工具、穿着牛仔裤,合适的鞋子,行走在深秋的山中,发挥团队精神,互相帮助。文明出行,保护环境,不乱扔垃圾,一切行动听指挥。 在网上看到,职业采药人,进山采药前,要先进行“祈福”仪式。燃香,口中默念着山神、药王爷的名字,祈求保佑进山顺利。采药也有很多行规,一是不管药材多贵重,不能全部挖走,要给后人留下药源。二是独苗、幼苗不采,让山间的草药能生生不息。三是上山前要祈福祭祖,默念神农、药王爷、山神的名字,祈求采到更多名贵药材,也希望山神保佑平安,避开野兽。四是和同伴进山要少说话,相互之间不直呼其名。 还未正式进入深山老林中,我走在蜿蜒曲折的山路口,就看见走在前面的中药学老师们,已经用柴刀拨开杂草、用小锄头、铲子开始挖掘草药。“春采茂叶,夏采红花,秋后采根,冬拾枯花。”李时珍《本草纲目》有1880种药,药物对于一个医生来说,就是手中的武器,枪、炮、刀、手榴弹、地雷,如何使用,变成处方,处方好像是战术、战略,孙子兵法,各种不同的时机用,一个医生,去战胜敌人,要有武器,要有战术。所以,医生,一定要懂药物,懂药物就不会被处方局限住。 沿着山路,往深山前行,边走边瞪大眼睛寻觅,一路上,只听见针灸科的小石医生,另外一些中医爱好者、植物爱好者们,还有我,不时惊叹,激动兴奋,或恍然大悟的说:哦,别看它其貌不扬,原来它是一味良药,太珍贵了!原来这就是龙葵,远志、韩信草、茜草、淡竹叶、白毛夏枯草、小青草、土茯苓、过路黄、仙鹤草、土牛膝、香薷、海金砂、黄精、何首乌、土人参……有的植物药草,平日里太常见了!只是不知道名字!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一座座山,是一个个生机勃勃的百草园,神奇的仙草是天地之间的产物,汲取日月、天地之精华,在山间、山泉边茁壮成长,生生不息,淡淡的清香,浓浓的药味沁入心脾。 这时,我想起一句话:“天地人合一。”人的生命来自大自然,人是大自然生命的一部分。人与自然界是一个整体,所以我们要遵循自然、顺应自然。 1.过路黄 2.黄精 3.海金沙 草药是神奇的。不同的地理位置,生长环境,药物的药性、药味、品质不同。比如山药,最好品质的山药生产在河南省。还有红花,有两种,一种是藏红花,一种是川红花。藏红花,让脑部的血液循环非常好,治疗很多脑部出血性的中风,脑部有淤血块。藏红花,颜色淡红色,无色无味,质轻,入脑部。川红花,产地四川,味道像臭袜子,颜色暗红,味重,味厚入血分,往下走。 学中医,认得药性、认得名字。有的药要生用,有的药要炮制。比如附子,有时候用生附子,有时用炮附子。用生附子去里寒,炮附子是表阳虚时用。炮制过的药物,希望去除它的毒性。 药物一般分三种,一种是养生,一种是能够扼制病情发展,一种是能够除邪。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药物学还是很重要的。药物的酸(收)、苦(泻)、甘(缓)、辛(散)、咸(软坚、攻下)五味,来入五脏六腑。酸味入肝、苦味入心、甘味入脾、辛辣入肺、咸味入肾。药物的五色之用,青色入肝、黄色入脾、红色入心、白色入肺(比如大蒜),黑色入肾。 凡药清虚者浮而升。比如辛夷花,蝉蜕,很轻,风一吹就跑了,属于升,用在病在浮而升的地方,病在表,在头上,皮肤上,用升的药让它走表。 有的药非常重,比如熟地,重实者沉而降,熟地入下,入肾脏,入下焦,脚上面、入骨头。中药的阴阳属性、五气、五味、物质构成等等方面,有了中药的不同功效。 中医博大精深,于我只知一些皮毛的皮毛。宋副会长说的好:天地之间,阴阳之道,五行生克,五运六气,无不凝聚着古代先哲的智慧与力量,需要我们子孙后代敬仰与继承! 最后第二医院的陈老师做了总结:通过采药活动,大家对中药的生长环境、形态、药用部位、药味药性等有了更感性的认识。中药中医不分家,此次活动,促进了中医师与中药师的彼此沟通。本次活动,也是继十九大召开以来,我研究会响应“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的一次实践活动,我们研究会、中医药工作者和爱好者,心系基层、拥抱自然、热情饱满、团结奋进、继往开来,为丰富学会内涵、宣传我会影响力,在努力,在行动。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此次上山采药,不仅有中医药老师全程陪同,采完药之后,吃完农家乐,中医药老师还特意把采摘的药草,如数家珍,进行一一讲解指导,受益匪浅,感恩老师们!为中医人的心思纯净,淡泊宁静;救世济人、传道授业,我对您们无比敬重与敬佩! 在去采药的当天,香落尘外的才女年年有余,还写了一首诗《感恩一个星期天的早晨》: 认识了一个姑娘 她叫小西 从此上山采药 成为我最向往的事 …… 感谢才女年年有余,有机会我们一起去南山采药。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贾岛《寻隐者不遇》是我喜欢的一首诗,我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位老药师的样子,仙风道骨,悠然自得。 夜交藤、半夏、红豆杉 撸起袖子,加油干!巍巍北山采仙草,自古医药不分家。你瞧,虽采的不是名贵药材,珍贵稀有的草药一般生长在人迹罕至之处,悬崖峭壁上,但走出书外,入深山,见实物,辨认草药(认药分一看、二摸、三闻、四尝)、收获多多,满载而归!以下均为我们采摘的药草。沉潜于书中求知,走出书外实践,不忘初心,去除浮躁,期待下一次的采药活动,发扬传统文化。 又称为鸡头参、滇黄精、多花黄精、姜形黄精、鸡头黄精等。黄精自古以来都被视为补虚强壮、延年益寿的佳品。中医认为人体的衰老与肾、脾的关系密切,肾为先天之本,人体的生长壮老过程与肾气的盛衰密切相关;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若脾胃功能由盛转衰,人体的衰老则从此开始。作为先后天之本,肾虚与脾虚都可加速人体衰老,且两者相互影响。黄精性味甘平,主归脾、肾两脏,为气阴双补之品,是平补脾、肾气阴的良药。对延缓衰老,改善脾、肾不足有一定疗效。可单用本品熬膏服用,也可与枸杞子、何首乌等补益肾精之品配伍使用。 金钱草(过路黄),全草供药用,有清热利尿、祛风止痛、止血生肌、消炎解毒、杀虫之功。可治急慢性肝炎,黄疸型肝炎,胆囊炎,肾炎,泌尿系感染,扁桃腺炎,口腔炎及痈疔疗毒,毒蛇咬伤,乳痈,痢疾,疟疾,肺出血等。 土牛膝 功效主治: 1.活血散瘀: 《本草纲目拾遗》曰:“活血化瘀,……、理跌打损伤。”生用散恶血,破结。血行则结散,瘀血去而新血生;下行能理血。主要用于跌打损伤,瘕瘕、产后腹痛等。 2.清热解毒:土牛膝味苦、苦能降泄,有清热泻火解毒之效。如《本草纲目》曰;“治久疟寒热,五淋尿血,喉痹口疮,齿痛,痈肿恶疮。” 3.祛湿利尿:土牛膝味苦性平,苦能燥湿,祛湿,且能补肝肾以利关节。又有利尿通淋之效,故可用治风湿痹痛、脚气水肿、血淋等 半夏 半夏的功效: 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主治:咳喘痰多;呕吐反胃;胸脘痞满头痛眩晕;夜卧不安;瘿瘤痰核;痈疽肿毒 采药记 作者简介 小西:简素,布衣,自然。 香落尘外管理团队 主编:湛蓝 总监: 犇 徐和生 顾问:刘向东 龚建明 蒋新民 崔加荣 孟江海 李思德 王智林 张建华 特邀顾问:乔延凤 排版:强哥 凤尾 审稿一组: 铜豌豆 柳外斜阳 莲之爱 审稿二组:连云雷 风碎倒影 无兮 终审,校对:烟花 清欢 播音:从前慢 魏小裴 向日葵的微笑 过往云烟 叶儿 佳石 自在花开 稿费:湛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