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湛蓝 | 传承

 香落尘外 2020-03-14

本文已授权本平台发布

|心|不|染|尘|——|尘|又|奈|何|


传 承

文、编辑|湛蓝

初冬的下午,成功落单。这样的时日,我总能驾轻就熟,煮茶,是必不可少的。

温壶后,把山楂和红枣放进玻璃壶里,倒进开水,点燃三支玫瑰味儿蜡烛,想起“寒夜客来茶当酒,泥炉汤沸火正红”的意境。播放器正放着一首歌,自己跟着哼唱,等你我等了那么久。一个人的浪漫。煮茶的当下,去书架拿书。当我惦着脚尖在书架的上层费劲地抽出一本书,里面掉出一叠小纸片,捡拾起,坐在地毯上阅读,读着,读着,又伤感又温暖,一不小心湿了衣襟。

那一年,在成渝线上颠沛流离。父亲病了,几乎是我和母亲陪伴他度过生命最后的时日。那些纸片,就是在守候父亲时写下的。如今,人面不知何处去,绿波依旧东流。在那之前,我一直没意识到父亲也会老去,在我印象里,他永远不会倒下的。也因为年轻,不曾深刻体会日渐老去的人对孩子有怎样的依赖。直到父亲轰然老去,我生命里的参天大树轰然倒塌,才追悔莫及。父亲早早离世,给我心灵带来极大的创痛,同时让我懂得珍惜现时拥有的----母亲在,家就在。

母亲。母亲的生日,我每年都回去。尽管每次回去母亲都会比平常更忙碌,忙着因为我回去带给一家人的隆重感和仪式感特意准备食物。我心疼她的忙碌,但她却因为这种忙碌不亦乐乎。于是,她去哪儿我都跟着,像年幼时一样做她身后的小尾巴,常常看着母亲的身影发呆,看着她的身影又有别样的心安。她闲下来,一边听她说亲戚朋友的事,一边替她修剪手脚指甲。每次回渝也是匆匆忙忙呆两天,没思量过能给母亲带去什么,只是觉得自己必须在那个时候回去。

回去。与家的概念无法分割。成年以后,生日本来跟平常没有什么两样,无非两个人穿越半座城市回到家里,然后去餐厅吃一个丰盛的晚餐。那天临近下班的时候,接到小妞妞的电话,mom,下班了么?我一边收拾办公桌一边讲电话:马上下楼。你要回来么?她说,我先回去,在优品道广场等您。一时之间,归心似箭。这段路的尽头,有人在等候。

等候。想着这个词心里是欢喜的,甚至能感觉到温度。成都十月末,已经有些微的凉意,等候这个意向温暖着我。夜色将暮未暮,车在中环上行驶,次第点亮的万家灯火,是一种温暖的陪伴。心情愉悦的时候,看什么都是美的。车在优品道广场外停稳,路灯下两个拉长的影子,朝我迎来。小妞妞过来跟我拥抱,递给我一个牛皮信封:mom,生辰快乐!尔后,她把我长长的纯白色围巾从脖子上退下一圈,绕在她的脖子上,我们围同一条围巾,揽着肩朝步行街走去。父女俩领着我去吃日本料理,选定座位,便很默契地点餐,我自顾拆开信封。

信封。通讯便捷的今天,信封已成为历史,阅读手写信,更是一种简单的奢侈。她考试前夕,曾写过一封手写信替她解压。这个一切高效的时代你能轻易赚得一桶金,但未必支付得起专注于一件小事的时间和闲情,比如写一封书信。铺开信笺,郑重执笔,横平竖直,将一个人的名字落纸成墨,感情潮水一样涌起渗于笔下,力透纸背。做这件事的人首先有一颗沉静的心,美好的字亦是美美的心意,寄托着无限深情。她用的信笺,一枝腊梅横斜在笺头与笺尾,轻易让人想起“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国风与墨韵,它们带着独有的亲切,是我内心根深蒂固沉淀的美。一份小小礼物,把我带回等邮差的岁月,一切纸质的东西,触感契合我喜欢里那一份固执的守旧情结。

情结。小妞妞在那一天赶回家,陪我吃一顿晚饭,第二天须得六点前起床才能赶得及次日早晨的课,就因为那一天与我有关。想起那些懒睡的假日,她拽着被子发嗲:妈妈咪,久违的懒睡,我在佛前苦苦求了300天,你就宠宠我呗。她什么时候悄然长大,懂得顾惜我的感受,忙碌的学习生活中亦不忘分一些时间给我,送我一份有温度有质感的礼物,陪我用餐,选我热衷的食物……羁旅流年,浮生亦暖。

与母亲有关的每个日子,我马不停蹄赶回去,虽然不是刻意的,大抵也这样慰藉过母亲的心。原来,每个人都是在身份置换中体会并传承了人类生生不息的爱。

爱。爱是什么呢?周二,车限行,我们如同两只倦鸟,从城市的不同地方朝着同一个巢穴飞。天黑得早了,每天走出大厦,已然看不清天空,取而代之的是满城灯火。他在目的地等我,等到我之后,取过我手腕上的包,朝那个被唤着家的地方走去。他说,今天生意比往常都好,得给你犒赏。我并不参与他的经营,而我似乎就专门为了分享他的成就而生。他所有的成就,有我分享就是他全部的意义。两个人的影子,在茫茫夜色里显得孤独;两个人,归家的路,紧扣的十指,在夜色里燃起人之最初的感动和温暖。随着孩子渐渐长大,越往后走,父母该懂得得体地退场,走向更长久更深的孤独。一生,总得找个伴,大抵即如是。

湛蓝

爱独处,在袅袅茶香中享受自处的宁静。
久居成都,骨子里透着这座城市一样的休闲气质。喜欢一个人的孤旅,在行走中追索对真我的认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