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知了在屋外使劲地叫个不停,总想把沉睡的大地吵醒。屋内,每到傍晚不知从哪儿一下子钻出来了那么多蚊子,好似飞机在寻找轰炸的目标,老在耳畔作响,在眼前复飞复落。劳累了一天的儿孙们,东倒西歪地躺在沙发上,有的看着电视剧,有的看着自己的手机视频,好一派闲情逸致。看着电视里的精彩画面,想着这足不出户就能欣赏到的精彩节目,竟然又让我想起了曾经的乡村电影院。尽管斗转星移,世事变迁,三十多年过去了,但我对曾经出入过的两个乡村电影院,依然记忆犹新。虽然它早已不见了踪影,但我还记得它的模样,记得它曾经带给我的美好时光。乡村电影院离我不远,就在那文化生活枯燥的八十年代,在我故乡的思绪里,在我童年的记忆中。 八十年代初,我刚参加工作时,离家较远,所以我就很少回家,一般一个月才回家一次。每到周末,我就会步行两个多小时,到区政府(现在的乡)所在地的集镇打发时光。而唯一能够消磨时间的就是到电影院看上一场电影。说起区政府电影院,那是极其简陋的露天电影院,是用民国时期建盖的祠堂改造而成。面积不大可容纳百来人,除了正房厢房外就是高高的院墙。票房就设在大门的一侧,通常是一人一票,一票一角钱,观众还分正厅和楼厅,去得早的可以坐楼厅,去迟了就只能坐正厅,其实正厅就是在院子里,楼厅也不过是在屋檐下的厦子上,所有坐的凳子都是用红沙石板搭起来的。银幕就挂在正房对面的土基院墙上。虽然看似简陋,但还是像模像样的在石凳子上编有排序、座号,观众进去后依然要按排序座号就座。因为是露天电影院,能不能放电影,就要看老天给不给脸,如果老天不高兴,电影也就看不成。在这样的电影院里,观众得忍受红沙石板的坚硬和冰凉,夏天蚊虫的叮咬和冬天寒风的袭扰。尽管如此,一个区就只有这么一个电影院,也算得上是“高档”的娱乐场所,每周去上一次,感觉还是有所值。另一个是村级的电影院,那是我被调回到离老家不远的成昆铁路上一个车站所在地的村子里教书时遇到的。这个电影院是个体经营,租用的是乡政府(现在的村委会)的院子,它与区上的电影院所不同的是没有了楼厅,同样的红沙石板做凳子,只是没有了编号,座位只讲先来后到,自由选择。同样是一角钱一个人。票房是土基墙上打开的一个小洞,只要你递一角钱进去,里面的人就会撕一张自己印制的票出来。到了后来,为了节省人力干脆就不再卖票,守门的直接收钱,交了钱就可以进去,再后来为了做活生意,那些家里实在没有钱的小孩,拿上一个鸡蛋也可以看一场电影。开始时大家都感到好奇,慢慢地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影响下,大家也都习惯了,也明白了商品也是钱的道理。这个电影院因为是私人经营,一般不放电教片和文艺片,大多是警匪片、枪战片、武打片,后来也开始放映爱情故事片。观众大多数是铁路职工还有附近的群众,每当电影院有电影时,村头的路口上就会挂出一块小黑板,黑板上有影片名称、放映时间地点和票价,这样的放映通常一个星期一场。只要有电影,人们都会早点收工,乡政府院子里就会有一番热闹。电影开始前,白炽灯把院子照得一片透亮,很多人都会像猫头鹰似的在院内搜寻,大人在搜寻自家的孩子在什么地方,年轻人在搜寻心中的意中人在不在场,有没有跟别的什么人在一起。更多的人则议论电影好不好看,一片嘈杂,仿佛是在赶集。那些觉得什么事都与己无关的妇女则拿出随身带着的鞋帮、鞋底做起了针线活。放映时间一到,白炽灯灭了,顷刻,全场鸦雀无声。随着放映机“咔咔”的声响,两个脸盆般大小的轮盘缓缓转动,一束由细变粗的光柱直直打在白布上,人们屏住呼吸,伸长脖颈,瞪大双眼。随着电影中故事情节的发展,人们也会被剧情所打动,神情也在喜怒哀乐的变化着,就在这样的电影院里我竟然找到了《白莲花》《半张订婚照》《红牡丹》《红衣少女》《黄英姑》《奸细》,到达了《大渡河》,看到了《戴手铐的旅客》《第十个弹孔》《法庭内外》《街上流行红裙子》《特高课在行动》《神秘的大佛》《神女峰的迷雾》《珊瑚岛上的死光》,明白了《好事多磨》《爱情啊,你姓什么?》...... 每次随着胶片的变少,白炽灯亮了,剧终人散时,已是月朗星稀。孩子们个个不情愿地从地上站起,扑打着屁股上的尘土,大人孩子们都不停地谈论着影片中的故事情节而不情愿地离开。这样的场景当代人是感受不到的,而对于经历过的人来说,那种以天空作顶、夜色当墙的乡村影院总在魂梦中飘进我们的脑海,那些旧时的温暖与感动正悄悄离我们远去,越来越多的高级电视、电脑、电话把人们绑牢在了屋子里。也许这就是两代人的反差,是时代变化发展的反差。尽管如此,我还是想念逝去的乡村电影院,想念乡村电影院里喜乐单纯的人情世故。段绍东,男,彝族,云南牟定人,出生于60年代。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牟定县作协主席、《山茶花》文学期刊执行副主编。在《云南日报》《春城晚报》《中国建设报》《楚雄日报》《迪庆日报》《毕节日报》《西部散文选刊》《椰城》《时代风采》《金沙江文艺》《凉山文学》等报刊发表文学作品300余篇首。主编《县志》《年鉴》《地方党史》《文学丛书》等20余部,出版文学作品集《余味回甘》,连环画《牟定红色往事》文字撰稿。鲁迅文学院第16期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培训班学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