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横峰专栏 | 徐和生 | 游茗洋湖小记

 香落尘外 2020-03-14

本文已授权本平台发布

2017.8.21

游茗洋湖小记

文 | 徐和生

版式设计 | 湛蓝

承蒙文友徐军邀请,近日有幸灵山西麓的茗洋湖一游。虽然我每次回横峰老家都要从灵山脚下路过,但对于茗洋湖的具体位置却不知晓。灵山太大了,像一位睡美人横卧在上饶县的北部,绵延百里。据说山上道观和寺庙就有百座之多,传说故事更是几天几夜说不完,是上饶境内一处有名的游览胜地,被称为三清山的姊妹山。茗洋湖是高山平湖,山高路险,又在偏僻之处。以前有漂流,倒有不少游客。如今不知何故取消了,茗洋湖也就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倒是时常有些喜欢探险的驴友从这边攀岩而上,近乎九十度的悬崖对喜欢户外运动的人来说极具挑战性。这里怪石嶙峋,形态不一。有的像祖母带孙子,有的像公鸡戏母鸡,有的像拜佛,有的像听松,这些怪石形象逼真,惟妙惟肖。这是一块待开发的处女地,它的险峻可以让你看到灵山另一种不同的美丽。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被贬之后定居上饶带湖,遍游灵山,独独钟情茗洋湖这片山水,在此筑庐小住6月,赋词无数。其中《沁园春.灵山齐庵赋》流传于世:

“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正惊湍直下,跳珠倒溅;小桥横截,缺月初弓。老合投闲,天教多事,检校长身十万松。吾庐小,在龙蛇影外,风雨声中。

争先见面重重,看爽气、朝来三数峰。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户,车骑雍容。我觉其间,雄深雅健,如对文章太史公。新堤路,问偃湖何日,烟水蒙蒙?”诗人站在齐庵中,举目四望,灵山千姿百态。清晨,空气清新,东边的几座山峰像调皮的孩子一个个从晨雾中探出脑袋。朝霞升起,山色清明,薄雾隐退,一座座山峰突兀而立,像玉树临风的翩翩美少年,充满灵秀之气,让人神往。

我们是周末去的,虽已入秋,但夏日的酷热还未退去,烈日炎炎的太阳炙烤在身上让人胸闷。去的头一天大家都说热,爬山吃不消,徐军劝慰大家说山里凉爽,不会热。没想到第二天横峰的十几个文友一大早就邀约起来了,个个兴奋不已,全然忘却了昨日对天气炎热的担忧,还美其名曰去灵山看日出。在横峰县诗词学会龚建明会长的带领下,一大早就浩浩荡荡地出发了。真的是心态决定一切!我住上饶市区,本来也是打算日出之前赶过去和他们在灵山脚下的湖村汇合,无奈东道主要我去接一位姓蔡的科长。我联系蔡科,她要带孩子一起去,八点以后出门。我只好回店里乖乖地等,这一等就忙开了,忙得一发不可收拾。顾客一拔接一拔地来,蔡科电话也一个接一个地打,只是此时已身不由己了,不可能丢下顾客跑去游山玩水。横峰的文友已到达茗洋湖,开始爬山,照片不断地在朋友圈刷,恨得我只咬牙。

曾经从望仙乡和清水乡两个方向爬过灵山,虽未登顶,却也领略了灵山的雄浑、险峻和一种舍我其谁的霸气。这两个方向以奇石闻名,尤其是清水方向,汇集了无数形态不一的怪石,是上饶县政府巨资打造的重要景点。山上修建了栈道,山下有缆车可达。外地游客游灵山一般都是走此路线。而湖村方向的灵山则以山险水清、树茂草深赢得本地游客的青睐。当地素有“抬头望灵山,帽子翻一翻”的说法,说你站在山脚下抬头看灵山,看得你帽子掉地,可见灵山之高。如今看文友们爬山的美照刷爆了屏,我身在此处,心早就飞到灵山去了。

店里的事忙完,已过十点。赶紧去南门接蔡科,她早已等得不耐烦了。一路飙车往茗洋湖而去。至湖村,打开导航,进入山路。路窄、坡陡、弯道急,车速缓慢。穿过济腰湾民居后,坡道愈发陡峭,路面坑坑洼洼,车子像喝醉了酒的老汉,东倒西歪。蔡科一直在低声嘀咕什么,而她女儿则兴奋地在车里大喊大叫,说车子像荡秋千似的好玩。我不敢分心,一边是悬崖峭壁,谷底可见一条白色的玉带,水流湍急,估计那就是以前漂流的河道。路面渐渐湿滑了起来,路边的山泉水汩汩而流,我真担心我这老爷车会闹情绪。又拐过几道湾,爬了几道坡,谷底的河流已细小如发丝,灵山的真容愈发清晰。一座大坝忽然闪入眼帘,远远看去像一个巨无霸似地横在两座高山中间,就像一道绿色瀑布从天而下。坝上“茗洋关”三字显得格外霸气,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古时山民筑关自保,“险如蜀之小剑阁,气庶武陵桃源洞”,挟隘口之险要,保关内百姓之平安。关内一马平川,土地肥沃,清澈的茗洋河弯曲蜿蜒。远古时就有人类在此生息繁衍,近年来关内的庙背山等商、周村落遗址,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在那个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年代,这里的人民过着与世无争的世外桃源生活。他们与自然和谐相处,与族人和睦相邻,活得逍遥自在,“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这种生活让住在灵山上的神仙也羡慕。

我们跟龚会长汇合的时候,他们已经下得山来,正坐在湖边的遮阳棚下喝茶,悠然自得。几只白鹭在湖面飞翔,一艘小游艇慵懒地停在水面上。湖水很绿,缅甸翡翠的那种绿,占地3000多亩的湖面,浩淼无边,好像灵山怀抱里的一颗绿宝石。湖面平静如镜,青山倒映水中,奇形怪状的石头堆砌成斑驳的堤岸,几棵上了年岁的松树斜立在水边,龙鳞似的褐色树皮默默无言地述说着历史的沧桑。几栋民居掩映在树林里,偶尔传来几声狗吠鸡鸣,还有那竹林后面的袅袅炊烟,让人产生错觉,恍若隔世。

午餐很丰盛,都是些大山里的野味和土味。一贯控制食量的我也经不起此等美味的诱惑,将养生专家的劝告通通抛在了脑后。可惜我不会喝酒,文人相会,就应该豪气冲天,斗酒诗百篇。这山、这水、这人家,都会使真正的文人墨客文思泉涌,妙笔生花。因此历史上也就涌现出了无数文友相会写下的优美诗篇,为后人留下了许多佳话,这其中有李白游安徽泾县桃花潭赠汪伦的诗: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也有魏晋谢安的:

“相与欣佳节,率尔同褰裳。

薄云罗阳景,微风翼轻航。

醇醪陶丹府,兀若游羲唐。

万殊混一理,安复觉彭殇。”

历史上这些文人名士“遂各赋诗,以叙中怀。或不能者,罚酒三斗。”现如今的文友相会,很难再有这种盛况再现了,国人的国学功底有一部分都停留在幼儿园的那几首儿诗上面。我们当下的小部分文友相会,看山不是山,玩水不是水,或沉迷于酒色,或算计于名利,借文人的名号欺世盗名,娱人娱己。

午饭过后,文友们来不及喝口茶就一个个溜进了K歌房,一展她们美妙的歌喉。我独自站在湖边,中午的阳光火辣辣地炙烤着脚下的石块,热浪夹带着湖水的气息扑面而来。我极目远眺,努力寻找当年辛弃疾走过的足迹,还有他曾经住过的齐庵。我可以想象得到他被贬之后在此隐居的心情,远离故土,国破家亡,从纵马疆场的抗金将领到一个怡情山水的闲翁,家国情仇一直被深埋在心底,从不敢遗忘。他站在齐庵里感慨:我虽然老了,本该寄情于山水之中,颐养天年,但是,我心有不甘,仍然像检阅军队一样检阅十万青松,山峦起伏也犹如万马奔腾,激荡心胸。真是老骥虽是伏枥,但志却在杀敌的广阔疆场,壮心不已啊。虽然此时自己情绪高昂,澎湃激烈,但面对现实,也得要平静下来。这表现出了诗人当时矛盾痛苦的心情。最后的一句“新堤路,问堰湖何日,烟水蒙蒙?”这一句不仅仅是感叹没有看到湖面的十里烟波,遗憾于茗洋湖的烟水蒙蒙,同时诗人也是在反问南宋,偏安一隅,何日不歌舞升平纸醉金迷,何日拨云见雾,何日在迷蒙中拾起令人振奋的阳刚之气?不知道自己何日能够重新见用于朝廷,再次驰骋疆场杀敌?我无法想象诗人胸中激昂与激愤的交织,理想与现实的无奈以及远离故土的落寞。就像我面前的湖泊一样,它看起来那么宁静与安详,但它的内心却蕴藏着巨大的能量,这种能量可以摧枯拉朽排山倒海。这种能量爆发出来是非常可怕的。我想,诗人胸中是有一座这样的湖泊的。正当我对着湖面发呆,龚会长也从K歌棚里走了出来。见我站在湖边沉思,便走了过来,拿出他刚写的一首诗:

“何故平生得好缘,灵山幽境耗华年。

千般奇妙芳溪后,万种思量碧水前。

硕果油茶成绿海,豪情诗友伴青烟。

凌云莫叹人为小,悟到纯心即地仙。 ”

龚会长的诗“炼字造境已臻化境”,出口成诗信手拈来,为人谦虚低调,是省内诗词界冉冉升起的一颗新星。每次文友相会都有诗作及时奉上,是我比较佩服的一位诗人。

“九华五老虚揽结,不及灵山秀色多。”此次茗洋湖之行,虽然饱览湖光山色,却也留下许多遗憾。未曾爬山望远领略“一览众山小”的豪迈气概,也未曾如辛弃疾那般见得湖面的烟波浩渺,叠瀑飞泉,反而在离开的时候被他们落下,留我一个人在湖边发呆。幸好天色未晚,回去一路平安。

作者简介

徐和生,上饶横峰人,文学爱好者。坚信:付出必有收获,奔跑必将超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