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沉思录》:一本写给“自己”的书——做你自己,忘记我

 blackhappy 2020-03-14

《沉思录》:一本写给“自己”的书——做你自己,忘记我

《沉思录》何怀宏最新修订版

1

我第一次真正地了解《沉思录》,是通过何怀宏老师的翻译。

《沉思录》是古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的一本巨作,书中记述了他对自我、生死、理性、信仰等问题的深刻思考。

这本书自问世以来,在这将近两千年的岁月里,无数的政治家、军事家、哲学家、文学家以及普通百姓,都从其中获得过不一样的启发和思考。

作为国内深度研究《沉思录》的第一人,20世纪80年代,何怀宏老师,以他那凝练传神的译笔,向我们中国读者展现了这部伟大作品的原貌,并且他翻译的《沉思录》被人们誉为内陆最好的翻译版本。我也因此了解了《沉思录》。

而事实上,我第一次真正地认识何怀宏老师,就是通过《沉思录》。

何怀宏老师,于1954年出生在江西。他一生的经历也和那个年代的学者一样,有些曲折,却不失为人生的一笔财富。

他高中毕业后,在搬运公司做工人,随后入伍在军队待了11年,1984年转业以后,他出人意料地考上了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伦理学专业研究生,从那以后,他和哲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何怀宏老师表示,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社会从封闭的气氛中走出来,很多东西都在调整,处在摸索和重新建立的阶段。他个人也迫切地渴望在精神上寻求某种出路,就他个人而言,所涉猎的哲学主要是人生哲学,关心的是广义的人生问题,也包括社会伦理。出于种种机缘凑合,他才报考了哲学系伦理学专业的研究生,并且一直做了下来。

在接触到了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以后,何怀宏就决定要将这本书用最好的形式推荐给中国读者。

于是,1988年,34岁的何怀宏老师开始翻译《沉思录》这本巨作。

何怀宏老师觉得,《沉思录》一书是灵魂的低语,是一本写给自己的书,它有让心灵宁静的力量,因为当时翻译之初,他的祖母刚刚去世,他说:“这一工作渐渐抚平了我心中的悲伤”。

对何怀宏老师而言,这种让心灵宁静的力量其实根源于他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和现实的经验。《沉思录》的翻译,对他来说,也是自己与自己的对话,这是一本包含“何怀宏沉思”的沉思录。

《沉思录》:一本写给“自己”的书——做你自己,忘记我

马可·奥勒留

2

作为一本写给自己的书,何怀宏老师没有将《沉思录》这本经典读物现代化和世俗化,而是将自己的思考融于其中,在纯粹的哲思范围内进行经典的解读。

他对这本书抱有敬畏之心,却又不失自我,他将原作者的思想结合自己的人生阅历,构成了“双重思考”的沉思合奏,从而给中国读者带来了关于《沉思录》独特的思想再现。

在翻译《沉思录》20年后,他依旧反复品读这本经典著作,最后结合20年以来对人生的思索,推出了《何怀宏品读〈沉思录〉》一书,并重新对《沉思录》译本进行修订。

他在译本中增加了注释,将马可·奥勒留的生平、经历、思想来源等都进行了梳理,并且在品读部分对书中分散的语录进行了归纳整理,为其赋予精妙的小标题,准确又富有创造性地将这位古罗马伟大皇帝的思想展现在我们眼前。

何怀宏老师通过自己的思考和解读,将这本《沉思录》归结为一本涵盖了社会伦理、个人伦理和精神信仰三个维度的“思考之书”。

在社会伦理方面,何怀宏老师认为:奥勒留在社会伦理方面的思考可能是最少的,但却可能是最好的,或者说是在古典心灵中与现代社会最为契合的。

尽管奥勒留是罗马帝国的最高统治者,但他从未考虑过使用自己强大的权力来推行他的哲学,他始终“把自己视为与任何别的公民一样平等的公民”。

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们享有言论自由和权利平等,最大范围地尊重被治者的所有自由,这与现代社会的自由平等思想尤为契合。

在个人伦理方面,何怀宏老师也有自己的看法:奥勒留的伦理思考主要还是一种个人伦理学,是一种自我伦理学,或如中国的儒家学者常常称谓自己的学问那样,是一种“为己之学”。

奥勒留在其《沉思录》中也同样多次地谈到了人的生命的脆弱和短暂,与中国关于死亡的思想有相同之处,他也谈道,死亡对所有人都是平等的,但是奥勒留对死亡的清醒认知,又与中国思想有不同之处。

奥勒留的这种对死亡的清醒认识,除了可以用来帮助我们摆脱对死亡的恐惧和无穷无尽的烦恼之外,也可以有助于我们看淡对世间功名利禄的追求。但是这种追求不是“及时行乐”而是“及时行德”,他认为,一个人应该过一种有德的一生,而非纵欲的一生,从而真正体现一个人与自然本性相合的本性。

在精神信仰方面,何怀宏老师同样有自己的见解,他指出奥勒留思想主要体现了四个精神及品格的特质:

一是理智的诚实:在《沉思录》中,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作者不多谈死后,不打探来世,不讨论灵魂不朽,当然更没有死后的赏善罚恶、天堂地狱或者来世的因果报应。他只是大致地满足于自身感觉到的自然界的神意和人身上的神性,而这种神性其实也是一种普遍的理性。但是,他也决不否定神的存在,以及某种天意与人的德行的必然联系。

二是平衡的中道:在奥勒留《沉思录》第一卷中提到的几位斯多亚派哲人及他自身的行为方式中可以看得很清楚。在对待物欲方面,他们绝不纵欲,但也不禁欲,而只是自然而然地节欲。这是从心底里更看轻这些外物,也是要更专注于自己的精神。他们平时的生活和行为一如常人,并不炫人耳目,然而,不管外界发生什么变故,他们将始终坚定如常。

第三是温和的坚定:奥勒留不仅用理性和意志节制自己的欲望,也用理性和意志控制自己的激情。他始终是温和的,宽容的、与人为善的,但也是坚定的、甚至常常可能会让人觉得是冷淡的,他是绝不改变自己道德原则的。

第四种是一种此世的超越精神:奥勒留在自己的思考中不仅反复指出权力和名声根本性质上的虚幻,也指出财富和功利同样是不值得人们那样热烈地去追求,也就是要淡泊于人间的功利。其中“超越权名”尤其是对已掌握或欲追求权名者而言,“淡泊功利”则可对所有人而言。

由死亡问题也就自然而然地引发了一系列信仰问题,而何怀宏老师认为,虽然奥勒留给我们的思想能给我们一些启发,但是对于这样一些问题的最终回答,应该留给读者自己去思考。

《沉思录》:一本写给“自己”的书——做你自己,忘记我

图片来自推荐用图

3

像何怀宏老师这样的真正的思考者,从不会因为自己掌握了知识话语权而剥夺别人的话语权,所以,他也鼓励我们读者自己做一个“思考者”。

他始终认为,《沉思录》是一本写给自己的书,应该有自己的思考,因此,他的解读并不仅仅只对经典思想进行翻译和重复,而是结合自己的经验和思考再现经典。

在何老师看来,《沉思录》与其说是一本著作,不如说更像是灵魂的低语,作者奥勒留从来没有想到它会发表乃至传世,他只是要说出自己心里的话,只是要帮助自己进行一种精神和德行的训练。所以,作为读者,我们必须使自己安静下来,才能清晰地听见它的声音,才能感受到书中那一种使心灵宁静的力量。

2008年,何老师在写《何怀宏品读〈沉思录〉》一书时,恰逢四川地震,他写道:“撰写这本书的日子里,四川发生了大地震。在那些动荡不安的时刻,《沉思录》 给了我很大的安慰,我还看到,中国或已走近-个转折点,即在她30年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之后,突然强烈地感到了国际社会与自然界异己和挑战的一面。她不得不抖擞精神,最大限度凝聚自身意志和情感的力量来应对这些困难和挑战。而一个磨炼新的民族精神的时期或将就此来临。”

大地震之后人们也开始反思自然与人类的关系,于是,具有让心灵宁静力量的《沉思录》再次受到人们欢迎,打击希望从中找到抚慰心灵的力量,从伤痛中走出来,而何老师在书中的思考,显然更为地深刻,这也启示我们要努力去做一个思考者。

如今,身处一个充满竞争,物欲横流的世界里,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这样或者那样的压力,心里要承受太多的东西,而我们也同样可以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结合自己对人性的思考,从这本书中获得一些慰藉。

关于如何阅读《沉思录》一书,何怀宏老师认为,我们不必一次读完,可以随时拿起,随时放下,以一种散漫的方式阅读,而这也是符合作者的思考和写作方式的,因为这本书本就是奥勒留在极繁忙的事务中随手记下的关于自己的思考。

阅读这本书时,我想,我们能做的就是深入其思想,呼唤自己内在世界的独特性以及自我经验的真实性,用心品味这本“写给自己的书”,做一个背后的沉思者,正如尼采所说:“做你自己,忘记我”,我们可以记住奥勒留,但也要忘记他,做我们自己的沉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