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有三点:第一,雍正并不是刻薄寡恩的人,所以对于十三阿哥不会做鸟尽弓藏之事。第二,雍正登基后,他身边亲近的人并不多,反倒是反对他的人很多,十三阿哥是他的左膀右臂,他如果除了十三阿哥,身边就没有保驾护航的人了,所以他不能动十三阿哥。第三,邬思道其实对雍正看得并不透,他从雍正的性格比较急躁,有点猜疑,以及自古“伴君如伴虎”这些方面判断认为,雍正登基后会作出“鸟尽弓藏”的事,实际上是误会了雍正。其他还有一些原因,我们在正文里再谈。 电视剧将小说改编的很多,我们很多人看的是电视剧,如果看小说的话,我们可以看出,雍正其实并不是个心胸狭隘的人,并不是电视剧所演的那样,我们从很多事上就可以看出。 首先,我们来看小说中关于雍正处置高富儿的事。在小说中,高富儿救过雍正的命,雍正一直很信任他,所以高富儿是雍正府的大管家。但是后来高富儿背叛了雍正,被八爷胤禩用八千两银子和一个姘头收买,泄露雍正府的消息,直接导致了郑春华的死亡,而且差点害了十三爷,故此,雍正为了以儆效尤,用雪埋死了高富儿。这和电视上差别很大。 第二,雍正在登基前夜处置掉了一些专门为他做秘密差事的人。这些人是负责为雍正刺探别人的情报,传递秘密消息等一些见不得人的事。处置这些人并不是雍正主观的意思,是听从了文觉和尚的建议而做的。 文觉和尚之所以建议他这样做,也是为他做了分析:作为一个帝王来说,他的行为必须是光明磊落的,不能有私事。而他为了夺位,在邬思道和文觉等人的安排下,建了一个外书房,专门做一些秘密的事,这些事在他登基之前不算什么,一旦他当了皇帝,这些人和这些事就会成为他的软肋,成为别人对付他的把柄,那么他的皇位就有可能丢掉,所以必须除掉这些人。这些人中就包括和李卫一起讨饭的坎儿,后来改名叫做周用诚,在电视剧中,改成了高富儿。实际上是把两个人合并成了一个人,让人看得很别扭。 看看文觉和尚的结局就可以看出雍正的为人了。文觉和尚并没有被雍正除掉,而是被封为“国师”,成为雍正的佛家替身。 第三,关于邬思道的结局,小说中写了很多,对比电视剧中,小说写得更精彩。 雍正登基前夜,与邬思道有一段对话。当时十三阿哥来给邬思道报喜,说雍正要为邬思道报仇,之后还要重用邬思道。因为邬思道没有名份,所以要开恩科,然后让邬思道通过科考名正言顺的拜相入阁。但是事实上,雍正其实也有除掉邬思道的想法,是因为怕邬思道泄密,说他的皇位来路不正。 但是邬思道为雍正做了一番分析,分析自己不可被重用的三个原因,雍正被打动了,而且想起了两人十几年的知己之交,所以雍正放了邬思道,让他去给李卫和田文镜做幕僚。 后来,通过宝亲王弘历的说情,再加上邬思道的表现,雍正终于放了邬思道,回到无锡家乡,隐居起来,悠游林下,安度晚年。 所以,从这些来看,雍正并不是一个刻薄寡恩的人。 此外,在《乾隆皇帝》一书中,借着张廷玉的角度,观察对比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个人的性格,有一段分析很到位。 张廷玉观察到,在和重臣们议事的时候,康熙的表现是在上书房的青砖地上缓缓踱步,边听边思考,说话态度温和,不急不慢,而且康熙对官员们很宽仁,不轻易处置官员。 雍正在议事的时候,因为性格急躁,往往在青砖地上快速踱步,然后倏然停下,作出指示。而且雍正说话语言刻薄,经常会讽刺挖苦一些官员,不留情面,脾气很不好。但是在处置犯罪的官员的时候,往往是高高举起,轻轻放下,不轻易杀人。对于要判处斩刑的官员,他在勾决的时候,经常犹豫很久,不轻易下笔。 以杨名时为例,杨名时出身书香门第,是士绅阶层,在做云贵总督的时候,反对雍正“士绅一体纳粮”和“清理亏空”“设养廉银”新法,又被人诬陷贪污,触犯了国法,被雍正批准革职下狱,关在昆明,准备杀了。原文有一段话是这样说的: “杨名时平素实在太清廉了,因为不收一分火耗,身居总督高位,有时穷得不能举炊,他连家眷都没带,只有一个本家侄儿里外照顾。这是云贵两省士绅百姓无人不知的事实。把家产抄了个底朝天,只寻得几件打了补丁的破内衣和两串青蚨。没法交差的两位钦差便把征来的盐规银算成贪赃。这一来激怒了两省人民。升堂刑讯那日,三万老百姓聚到总督衙门外,人情汹汹,连衙门里的戈什哈、衙役都一齐倒戈,大呼:“杨公受刑,还有什么天日?我们反了!”还是杨名时披枷带锁出来申斥,命百姓“不得有违王宪”才算解围。但这一来,朱、黄二人再也不敢动刑了。草草具本完结。雍正不知出于什么想头,定了杨名时绞刑,却连着三年没有勾决。” 乾隆二年,杨名时被赦,调回京任礼部尚书兼国子监祭酒,在面见皇帝时,对于自己的遭遇很委屈,乾隆见他神伤,也不禁黯然,许久才道:“这是没法子的事。其实先帝也并不相信朱纲、黄炳的话。几次勾决人犯,一到你的名字就放笔,绕室徘徊,喃喃说:“此人怎么会有这种事?再看看,再等等……” 张廷玉还观察到,乾隆皇帝在大臣议事的时候,是端坐在炕上,纹丝不动,对臣子也是和颜悦色,但是杀起人来毫不手软,讷亲、张广泗,钱度,高恒,国泰,王亶望,都是高官,封疆大吏,乾隆说杀就杀了,毫不留情。从这里也可以对照出雍正的性格和态度。 很多人觉得雍正睚眦必报,刻薄寡恩,性格阴鸷,对兄弟很残忍。“九王夺嫡”中,他的弟弟老八胤禩,老九胤禟,老十胤峨,老十四胤禵结成一党,与他争皇位,多次要置他于死地。所以,雍正上位后,处置了他的兄弟。 事实上,我们来分析一下“九王夺嫡”中的雍正的兄弟最后的下场看看,雍正到底做得怎么样。 “九王夺嫡”是那九王呢?大阿哥胤禔,二阿哥胤礽(太子),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峨䄉,十三阿哥胤祥,十四阿哥胤禵。 夺嫡的结果是什么? 大阿哥因为夺嫡过程中要魇镇太子,并想借机除死太子,被三阿哥举报,结果大阿哥被康熙圈禁于上驷院后疯了,之后死于囚禁。 二阿哥也就是太子,被康熙两立两废,最后圈禁至咸安宫至死。 这两个人都是康熙处置的,与雍正无关。 三阿哥因为举报大阿哥,虽然没有被圈禁,但是也失去了夺嫡的资格。 ![]() 四阿哥也就是雍正,夺嫡成功,成为皇帝。 八阿哥、在雍正即位之初,作为上书房首席大臣,被雍正重用,但是之后夺嫡之心不死,与九阿哥、十阿哥联合搞“八王议政”,企图逼雍正下台,之后,又煽动雍正的长子弘时与弘历争储位,被雍正囚禁而死。 ![]() 九阿哥,是“八爷党”的军师,雍正即位之初,为了分散“八王党”,将他发往西宁,但他一直迁延不去。后又因为其他一些原因,以及“八王议政”之事被囚禁折磨而死。 ![]() 十阿哥,因为泽卜尊丹巴胡土克图到京师拜谒圣祖梓宫,不久病卒,雍正命十阿哥送他的灵龛回喀尔喀蒙古,但是十阿哥到张家口之后拖延不去,惹恼雍正,被拘禁。于乾隆元年被赦,乾隆六年去世。 ![]() 十三阿哥,雍正的左右手,助力雍正登基为帝后,全力辅佐皇帝,积劳成疾,于雍正八年病逝。 ![]() 十四阿哥,雍正即位后就将他发配去守皇陵,也是为了分散“八爷党”,后被囚禁,于乾隆元年被赦,死于乾隆二十年。 ![]() 从以上九王的结局可以看出,真正被雍正处死的只有八阿哥和九阿哥,也就是说,雍正只是摧毁了“八爷党”,处置了“八爷党”的首脑人物,其他人只是分散囚禁而已,比起历朝历代皇帝动不动手足相残,大肆杀戮,雍正的处置不算过分。所以说雍正刻薄寡恩,睚眦必报,这种论调失于公允,对雍正是不公平的。 最后,我们看看胤祥对雍正的助力有多大。 1、雍正登基前夜,胤祥杀了丰台大营的提督成文运,率兵勤王,助雍正登基。 ![]() 2、雍正登基之初,反对者众多,“八爷党”根基深厚,人物众多,胤祥牢牢地掌握着兵权,成为雍正坚实的后盾。 ![]() 3、康熙晚年,经济、军事、赋税、刑狱等均已出现危机,哪一件都极为棘手,并非得到新皇帝倚重信任的人就一定能搞好的。雍正初年到三年,胤祥开始担任总理事务大臣、处理这一系列的政务,可以说,雍正朝初期的大部分重要政务都是由胤祥协助雍正处理的,其理事之才,识人之明达,手段之老练,完全不像个从未与政的皇子。这也坚定了雍正继续重用他的决心。 ![]() 4、雍正与胤祥从小关系就亲密,多少年来手足情深,是雍正心中最可倚重的亲兄弟。所以,他不会轻易失去这个弟弟和心腹大臣。 综上所述,雍正从心底里就没有除掉胤祥的打算,所以,胤祥做了“铁帽子王”,却没有任何事,是可以理解的。 以上独家看法只是基于小说而言,至于历史上真实的雍正,近现代的史学家已经有公论,我在此不再赘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