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秋后问斩还体现出统治者的心思。古代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年四季当中也只有秋后才得以稍事休闲,这个时候,处决犯罪之人,可以让这些普通老百姓得到警示,让这些农民有所顾忌,对国家法律心存敬畏。而且刽子手在处决犯人的时候,大都会选择人多密集的场所,比如菜市口、城门口等地方,以便更多的人看到,警告他们不要犯罪。 从春秋战国时期,这一项对死囚执行的法律基本都被历朝历代沿用了下来,一直到唐太宗李世民时期,秋后问斩被写入了国家的法典内。当然,古代的人不像我们现代人,知道地球是圆的,他们认为,古代秋分过后,白天变短,夜间变长,这是一种神的暗示,因此,在这个事件,杀掉那些亡命之徒,是最能伸张正义的。在这里,我们要说明,不是全部的死囚都会被执行秋后问斩,那些公然反叛的人除外,他们都会被执行斩立决。 在明清时期,死刑也被分为立决和秋后决。也就是电视剧里常说的斩立决和斩监候。在这时秋后问斩称为相对斩立决而言的一种缓期执行。明清的判决书里都注明了是斩立决还是秋决。因此,这种秋后处决制度也被看做是现代死刑缓期执行的起源。另外朝廷选择秋后执行死刑的原因可能也有警示的作用。因为古代是以农耕为主,秋收以后农民都比较有时间,此时执行死刑会有更多民众有时间观看,能够更好的起到宣传和警示作用。 春夏是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季节,上天的意思让万物生长,不应该妄动杀念,以免惹恼上天降下灾祸。秋冬是肃杀的季节,秋后问斩,符合上天对万物的安排。古代对于判处死刑的犯人,也是需要核审的。由于古代交通落后,案卷上报审核在下达,也是需要一定时间,所以每年都在立秋后对死刑犯行刑。同时立秋后百姓基本都能闲暇下来,对死刑犯进行行刑,可以让更多百姓见证,起到更好的震慑作用。但对于那些大逆之罪,一般都是立即执行,不用等到秋后。一则是表达统治者的极度不满。二则也是表示天理不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