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 | 田 莉 | 行走的散文

 香落尘外 2020-03-14

本文已授权本平台发布

 行走的散文

作者:田 莉 | 版式设计:凤尾

       散文,不仅是一种文体,不仅是一个文化向度,它更是我的导师,介入我的生活中来。给我以精神的指引,以思想的充实。2007年我遇到了《中国散文》,或者说它遇到了我,成了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存在。

      我一度处于人生低谷,迷茫、无知、浅薄……这样一些不足是那时的写照。是因为行走吧?它也在行走,它的成员也在扩展,散文写手的队伍不断壮大,是它起了重要作用。喜欢上它,认真学习,一本袖珍小书,足见《中国散文》开拓者和前辈们的用心。节约资源、环保、便于携带和有阅读情趣,它给我们的就是这样的关怀,这样的良好心态。那时,就像遇见了知音,一股暖流涌向周身。书香有味儿,是从它开始的,小书里有大智慧。文学是人学,而散文,更是文学中的人学。里面有做人处事的道理,有人生路上的点滴感受,内容宽宏。由此我认识了书里的散文家和作者们,我是从书上认识的,从文字上认识的。而在心里却以为与他们相熟了,其实,我是佩服他们的作品与文字功力。

       曾在书中,看到作家冯秋子这样说过:“我坚持用散文,小心翼翼逼近事物原貌。”是的,散文确实是最能逼近真实的写作方式,早已被人们认识。散文根植于大地,与万物同呼吸,共命运,血脉相连。所以命运散文也是被看好的一种书写。道出了人性的本真,直面现实,敢于说真话,不似小说的虚妄和捏造。写任何题裁的散文,都需要有说真话的勇气。起初,我也不会写,也不敢说真话,总是在小情小调地掩饰,用句华丽。为什么后来有了转折?就是由于遇到了《中国散文》这个导师。读它才知道,文字忌华而不实,忌浮躁。这正如一个人,俗话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质朴的文字更有张力,更动人。

      我从一个初学者,到懂得好散文的基本格调,就是从《中国散文》而来。它默默付出,无私奉献,对广大散文会员和散文爱好者教授知识点、技法与道业。开拓了我们的视野,扩展了胸襟,指导了写作方向和思维定势。再写的时候,我尝试让自己比以前更有内涵和兼容性,尝试向好的散文靠拢。此刻它又像一个人,站出来指导我说话写字,我试图与书中的文字对话,与作者对话,很快,我发觉我是能与其沟通的,我理解了。只待运用自如,古人说:“下笔如有神。”这样的境界不是任何人可以达到的,也不是想一想看一看就达到的,这需要一个人长期的修炼。

       甚至说,写好散文,也是个人修行,佛家常说:佛度有缘人。真的,散文也要修行,如果还没写出像样的作品来,是因为修行不够。散文,多像一株植物,它是最原汁原味的生命,生长于大地,也吸取阳光雨露,吸取天地精华。它的反作用力能使一个人清醒,不像诗那样诗意梦幻,却叫人务实,叫人懂得,叫人宽容。几年来,看《中国散文》你会更热爱生命,更知珍惜年华。生活节奏太快,人总老得太快,可一颗心,唯愿岁月停留,再年轻一点儿多好呢!可是,时光惊诧,无情又有情。还好,我们有散文相伴,使紧张又慌恐的日子添了温暖与淡定。行走在人生路上,散文一路同行,或者说尾随,一起看风景,那么,人生便有福了。此时,它又像个孩子,可爱得不忍叫人放手。

       三十年来,《中国散文》与散文爱好者和谐共生,文化传播、交流和包容性闪烁在民众间,提升了他们写作的水平。捧一本小书,心地澄澈高远,身在凡尘,心在云端。散文可以让人更有气质,有才情,有眼光。我想,人生的真境,也是由此而来的吧?古人说过:人法天,天法地,地法道,道法自然。道的力量生生不息;自然是心,道由心生,法于自然。散文的正能量跟作用力,正是通过长久的修行,才获能而成长,使行文者的道业得以加持。

       它叫人心情平静,贴近现实,拥有梦想。在与它一起行走中,明白了人的生活是分为三层的:一层是物质,二层是精神,三层是灵魂。散文教会我们更多,让我们知道,健康活着,该是多么幸福,多么奢侈的一件事。唯有感恩,唯有努力,唯有自觉。

       这几年,在忙过繁多的工作业务后,我拿起很爱的散文来读,才是最好的消闲方式。它真是一棵隐蔽内心的树,开始是种子,后来长成树的模样。有叶子,有花,还有果实。要知道,人的一生都希望收获果实,一生都在路上,在行走。像行走着的散文一样,果实不会熟透了等你,只有跟得上它的脚步,与其同行,才能收获颇多。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田莉,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协,山东省书画学会会员。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临邑政协委员。出过散文集、诗集和报告文学集。发表过散文、诗和小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