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岑吴氏大事记

 八面山人 2020-03-15

南岑吴氏大事记

吴立梅

譜體例往往橫陳百科,忽略述古今。為補此不足,按時間順列此《大事》,列宗族史上之重大事件,便於略吾族展之軌跡。其基本為遷徙、修、修祠及辟、科官、表彰、興學等宗族重要事。因宗重人事,文不足,首次整理,或有疏,敬請補正。


宋徽宗崇寧三年(公元1104年),始祖吳芾出生。

宋高宗紹興二年(1132),始祖吳芾登紹興壬子科張九成榜進士。官至吏部侍郎、龍圖閣直學士,封臨海郡開國公,食邑三千四百戶。詩風剛健俊爽,《宋詩三百首》錄有其《北望》一詩。

紹興十五年(1145),嫡祖吳洪出生。

宋高宗隆興元年(1163),始祖吳芾按巡至東陽,因隨侍身邊之次子吳洪從學於在東陽城南郊友成書院講學之呂祖謙,遂營別墅於南街愷悌坊。

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嫡祖吳洪登乾道丙戌科蕭國梁榜進士。乾道七年,任奉議大夫、浙東提舉常平司提舉,封仙居縣開國男,食邑七百戶。

乾道九年(1173),嫡祖吳洪因直言指責宰相燮理無方,獲罪當道,乃於乾道八年冬辭官歸裏。奉父命於乾道九年定居東陽,東陽南岑吳氏自此年始。

宋孝宗淳熙十年(1183),始祖吳芾去世,謚『康肅』——『保民安樂』為『康』,『執心決斷』為『肅』。朱熹作正文長達四千一百六十三字(不計標點)之《神道碑銘》。《宋史》有篇幅較長之傳記。列名《中國人名大辭典》且有百餘字介紹。

宋寧宗嘉定五年(1212),嫡祖吳洪去世。

元世祖至元二年(1265),六世祖吳端任徽州路同知婺源州事,階奉直大夫。

元仁宗延祐初年(1315前後),七世祖方正任漳州龍溪縣簿兼理縣尉和勸農事。

延祐四年(1317),七世祖方正始修宗譜並作序。

元順帝至正二十三年(1363),八世祖清之重修宗譜並作序。

明太祖洪武八年(1375),元房始祖伯修輯理宗譜,明代開國文臣之首宋濂作序。

洪武中期(1380前後),元房始祖伯修偕次子西莊居士吳德,建宗祠於孝順鄉西莊(即今湖溪擎天丘)。

明成祖永樂十二年(1414),禮房祖吳澤於永樂甲午鄉試第三名中式。次年登永樂乙未科陳循榜進士。官至翰林院庶吉士、兵科給事中。

永樂二十一年(1423),元房騰蛟祖吳昉癸卯科鄉試中式。次年會試列副榜一等,入太學,考授兵部。官至吏部文選清吏司主事、兵科給事中。

明宣宗宣德二年(1427),禮房吳澤重修宗譜並作序。

宣德八年(1433),禮房祖、兵科給事中吳澤見祠宇傾圮,命從侄吳昉修治。吳昉認為西莊地偏路遙,擔憂子孫不能按時祭祀,遂擇於祖居地之南,按照西莊祠堂之規制建祠。宣德九年秋動工,次年春落成。三邊總督盧睿作記。

明英宗正統二年(1437),義房吳正(字希純)被舉薦博學鴻詞入翰林院。官至吏部稽勛司員外郎,階奉直大夫。系著名書畫家。

明代宗景泰元年(1450),吳正任文淵閣經筵侍講官,與修玉牒,景泰皇帝賜予御書、通典、勸善、五倫諸書一車。

景泰二年(1451),元房梁渡吳禧任湖廣常德府同知,階奉政大夫。同年,貞房吳懋以歲貢入太學,成化二年(1466)任湖廣武昌府興國州節判。

景泰四年(1453),義房吳正重修宗譜,貴州布政司使右參政黃仲芳作序。

明憲宗成化二年(1466),元房吳昉重修宗譜並作序。

成化中期(1476前後),元房後周吳本任福建布政使理問。

明武宗正德八年(1513)秋,由禮房吳宋倡導,會同吳杲、吳桐、吳集、吳檠、吳滋等,擇地(今南市路南側雙峴路西側)建造新祠,正德十四年春竣工。正德十六年,方志纂修大師、南京禮部尚書、國子祭酒章懋作記。

正德十一年(1516),禮房吳楓中正德丙子科第八名舉人。明世宗嘉靖十九年(1540)主持貴州開科取士,兩年後任臨淮知縣,官至太僕寺丞。

正德十一年(1516),元房騰蛟吳瑤任山東寧陽縣學訓導,後任東流縣學教諭。

明世宗嘉靖八年與十七年(1529與1538),貞房節婦陳潤瑛、孝子天滄母子先後獲旌表,廉訪使李崧祥命名其居地為『節孝里』。清乾隆五年(1740),下詔禮部頒祭文。

嘉靖十年(1531),禮房吳宋重修宗譜。

嘉靖十六年(1537),元房泮西一峰任海南崖州儒學學正。

嘉靖中後期(1550前後),元房騰蛟良瑞任杭州前衛指揮僉事、宣威將軍。

嘉靖三十七年(1558),元房騰蛟良知受譚綸之聘剿倭,歷官台州衛指揮、南韶守備、廣東瓊崖參將、浙江參將,授昭武將軍。

嘉靖三十九年(1560),貞房吳院良衢任太醫院院判,階承德郎。

嘉靖四十一年(1562),義房里仁元吉任山東教授兼德王府教習,人稱『鐵先生』。此前,嘉靖三十五年(1556)任臨江府學訓導。

明穆宗隆慶初年(1567前後),元房騰蛟良鑾任處州統兵指揮,授顯武將軍。

隆慶二年(1568),在大宗祠正寢之後建造御書閣,珍藏景泰皇帝賜予吳正之書籍。知縣趙善政作記。

隆慶三年(1569),貞房吳院良衝選任南京寧國府含山縣典史。

隆慶年間(1570前後),吳焰重修宗譜,邑人、中憲大夫盧仲佃及東陽知縣鄭準分別作序。萬暦七年(1579)續成,一式主修並作序。

明神宗萬暦初年(1580前後),元房騰蛟從心任三屯衛鎮撫武毅將軍。同期,禮房登雲天明以武功題授把總。

萬暦十六年(1588),智房仁德吳廌以武功進京,在征剿中陣亡,蔭其子天龍世襲本府千戶。

萬暦中期(1595前後),元房騰蛟良能監修國史。此前任河南固始訓導。

萬暦後期(1611前後),智房玉池天雄任江西進賢縣尉,任滿後調任河南南陽府唐縣主簿。

明熹宗天啟年間(1625前後),智房玉池一道任廣東雷州徐聞縣主簿,官至湖廣長沙府通判。

明思宗崇禎中期(1635前後),貞房節孝從儀任山東登州府萊陽縣丞。同期,元房縣前學緒任職黃州府。

崇禎九年(1636),義房里仁良桂考授文林郎,候選知縣。

崇禎後期(1640前後),元房縣前學宇任禮部儒士。同期,義房里仁良植任應天府都督僉事。

崇禎十四年(1641),一彥等重修宗譜,工部觀政吳繼善及兵部侍郎、邑人張國維分別作序。

清世祖順治十一年(1654),義房里仁從甲候選知縣。被聘修《浙江通志》。

清聖祖康熙十三年(1674),『三藩之亂』,福建耿精忠叛軍由永康入東陽,族中多人罹難;大宗祠除御書閣外均遭焚毀。

康熙十三年(1674),義房里仁良栻為浙閩總督李之芳謀劃,出積蓄廣募技勇,參與平『三藩之亂』。此前,其弟良枝考授縣丞。

康熙十四年(1675),義房里仁良森以平亂功署泉州府通判,官終福建等處巡海督糧道,候補副使,階中議大夫。

康熙二十一年(1682),義房里仁從臯修《金華府志》,著撰多出其手。是年,義房里仁從中考授修職郎、候選訓導。

康熙中期(1685前後),貞房吳院承芳考授縣主簿。

康熙中期(1690前後),貞房吳院承茂任嶽州巴陵縣尉。義房里仁從煌考授州同知。義房里仁雲龍考授徵仕郎、候選縣丞。

康熙三十五年(1696),義房里仁從勛考授文林郎、候選知縣。

康熙四十八年(1709),大宗祠修復,有祠屋三十二間。邑聞人、進士趙衍作記。

康熙四十九年(1710),吳霖、良森等重修宗譜,黃宗羲弟子、吏部左侍郎仇兆鰲作序。

清世宗雍正二年(1724),義房里仁學埈參與纂修《五朝實錄》。事畢,乾隆初年選任漢中南鄭縣尉。

雍正後期(1735前後),元房里仁學埏任衛把總。

清高宗乾隆十六年(1751),希镕等重修宗譜,雲南學政、翰林院庶吉士吳應枚作序。

乾隆十六年(1751),貞房節孝承宵授營千總,候補守府。

乾隆二十年(1755),大宗祠乾隆十七年七月遭狂風暴雨,正寢倒塌,中堂也傾斜危殆。義房峴畈承鴻及弟承泮、承泣三人慨然承修中堂。義房里仁學垓曾於乾隆十年建造宗祠大門,此時其子彜孫等捐田助款以完成正寢之修復。董事者義房里仁學埏。工程於是年秋告竣。

乾隆四十四年(1779),族中才子國濂等續修宗譜,乾隆壬辰科會元榜眼、翰林院編修孫辰東作序。

乾隆五十五年(1790),元房後周國瀛赴京參加乾隆帝八十大壽『千叟宴』。

乾隆六十年(1795)春,奉旨旌表孝子承統,次年三月,給帑在南門外仰高祠後建坊。承統之墓碑尚存,可能為東陽旌表孝子之惟一幸存墓碑。

清仁宗嘉慶六年(1801),元房後周應淮倡復被洪水淤埋之都督甽。

嘉慶七年(1802),應棠等重修宗譜完成,太仆寺卿戴璐作序。因族內人口劇增(其時族眾逾六千),居住地遍及縣境,部分則徙居外縣,明初以居住地方位確定之南、北、東、新、西、前、中、後八宅之稱已名不副實,遂改稱元、亨、利、貞、仁、義、禮、智八房。

嘉慶八年(1803),大宗祠堂寢尚存,而御書閣被白蟻蠹壞。承縉、應棠、國濂、應梁等人捐資監工,歷時七載,御書閣是年修復。接着升正寢造兩廡,又一年,全部工程完成。裔孫國鴻有《重建大宗祠碑記》。

嘉慶十二年(1807),元房泮西和厚堂國墀獲嘉慶丁卯科欽賜舉人。

嘉慶十八年(1813),義房里仁居杭州起堂(鑑森)中嘉慶癸酉科鄉試武舉第三十六名,官至千總。

清宣宗道光七年(1827),吳森等重修宗譜完成,朝議大夫、金華知府景昌作序。

道光九年(1829),大宗祠四年前圮於白蟻之蠹,於是大部用石柱替換,是年完成,國洋董其事。

道光十七年(1837),義房里仁友虞以拔貢候選直隸州州判。

道光二十二年(1842),義房里仁大經壽高百齡獲旌表。

清文宗咸豐七年(1857),友虞等重修宗譜完成,資政大夫兼禮部侍郎、本族外孫李品芳作序。

咸豐後期(1861前後),義房里仁應瑽被授五品銜同知,應祝獲六品軍功,世煇因殉節而子孫世襲雲騎尉;貞房節孝友煒獲五品軍功。

咸豐十一年(1861)八月廿七日,太平軍進入東陽,同治二年(1863)正月十八撤離。其間本族男性被擄被殺一百六十九人,婦女被害數人。同治元年(1862)冬,大宗祠被焚毀,片瓦無存。

清穆宗同治七年(1868),國經、友鹤等重修宗譜,本族外孫、二品銜內閣學士、邑人李品芳作序。

同治八年(1869),義房里仁國經等鳩工庀材,重建遭太平軍焚毀之大宗祠。同治六年(1867)春動工,八年冬竣工,歷時整三年。

清德宗光緒元年(1875),義房里仁峴畈友裘(聯魁)中光緒乙亥科鄉試武舉第十八名,官至千總。

光緒四年(1878),義房里仁世爣任州同,階儒林郎。

光緒初年(1880前後),貞房節孝友傳候選直隸州同,階儒林郎。

光緒十八年(1892),重修大宗祠,重造正寢和廂房,易以石柱。

光緒二十三年(1897),應琳等重修宗譜完成,二十七世孫、郡廩生寶慈作序。應琳等主持修理大宗祠。

光緒三十一年(1905),貞房節孝叔房友梅創辦私立『廣益初等小學堂』。 民國四年(1915),創辦乙種農業學校,獲捐資興學獎給二等銀質嘉祥章、辦學得力獎七等嘉禾章。

光緒末年(1908前後),義房里仁峴畈望镕以六品軍功署嚴州建德把總。

清宣統元年(1909),元房密溪嶺溪三兄弟以賑濟功授職銜,長兄望雲授經歷,六品銜;望成、望芝均授中憲大夫,五品銜。

民國初年(1917前後),義房里仁友僑任炮兵上校,後任浙江督軍署參謀。

民國六年(1917),續修宗譜,民國九年告成,義房朝北廳嘉訓、峴畈友仁等主持,兆美主校對。榮祿大夫、前安徽布政使、浙江省民政長、邑人吳品珩作序。印刷二十七套,另草譜一套,共二十八套,以『延陵至德肇周封,慶衍南岑世業隆;忠孝芳名垂信史,蟬聯甲第振家風』二十八字編號。

民國九年(1920),智房玉池嘉芝和蔣雪舫發起,在杭州創辦東陽腿業公所。二十年(1931)改設大東陽火腿公司。

民國十五年(1926),貞房節孝兆莘加入中國共產黨,兩年後任中共東陽縣委書記(為中共東陽縣委第一任書記)。二十五年留學日本,回國後任暨南大學、英士大學教授及經濟系主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先後任東北行政學院與廈門大學教授。著有《中國財政金融年表》。

民國二十四年(1935),貞房節孝望伋任國民黨浙江省黨部書記長,二十六年任軍委會中將銜禁毒特派員。

民國三十四年(1945),元房良渡兆棠(官名之謙)任國民革命軍少將副師長。

民國三十六年(1947),元房梁渡支新城望春(字允周)任『陸軍軍官學校』中將教育長。

民國三十七年(1948)5月,貞房節孝望隆任浙江三門縣縣長。

1983年夏,貞房節孝兆震創辦『東陽前進文化補習學校』,系八九十年代之東陽高復領軍學校。辦學二十餘年,為高校輸送新生七千餘人。

1997年,元房良渡吳宅初偉被授予『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稱號。2016年7月,又獲『亞太地區手工藝大師』稱號。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東陽木雕傳承人。

1998年,舊城改造,大宗祠被徹底拆毀。

2000年,搜集整理舊譜,歷時年餘告竣,復印兩部,分藏錦坊望喜及華康路兆成。炳和、兆成主持。同時印行簡編本《東陽南岑吳氏世譜》。

2007年,元房後周洵梅被文化部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和《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通覽》編輯委員會認定為『傑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2008年,貞房節孝吳明紅當選俄羅斯工程院外籍院士。2013年10月任中共上海大學黨委常委、上海大學副校長。

2009年夏,舊城改造,南岑吳氏元房、利房、貞房、義房、智房世居之紅椿巷區域拆遷啟動,涉及元房泮西、元房縣前、元房騰蛟、利房縣前、貞房吳院、貞房西峴門、貞房城西、貞房節孝、義房里仁、智房玉池、智房里坊、智房仁德諸房派。

2009年,貞房節孝兆震代表吳一公後裔將祖屋補償款人民幣八十五萬元捐出,設立『吳一公婦女兒童關愛基金』。

2009年冬,重印民國丁巳續修本宗譜,印行二百部。炳和、兆成主持,立梅校對,勝彪印制。同時印行《東陽譜牒文化·南岑吳氏專輯》隨譜附送。

2012年1月,禮房白溪口永良任浙江省教育廳副巡視員(副廳級)。此前任省教育廳辦公室主任。

2016年4月,元房泮西後周吳剛任東南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

2016年4月,元房騰蛟立梅之家獲第二屆『全國書香之家』稱號。此前獲『金華市藏書達人』、首屆『浙江省全民閱讀示範家庭』稱號。

2016年5月,貞房節孝兆震之家獲『全國最美家庭』稱號。此前,被評為『東陽市道德模範』『金華市最美老幹部』『浙江好人』『浙江省文明家庭』

2017年3月,義房錦坊曉東任中共紹興市委常委、副書記。

2017年10月,相隔百年後,第十八次修譜完成,兆成主持;立梅主編,標點藝文並司校對;勝彪印制。

                丙申仲冬三十世孫立梅輯錄

           原载《南岑吴氏宗谱》2017续修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