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土山屯发现汉代大墓,出土两枚玉印,破解困扰考古界上千年的谜团

 历史解密坊 2020-03-15

在考古学界,一直有个难以破解的谜团,这便是汉墓中数量不菲的无字玉印。考古专家们对汉代贵族陪葬无字玉印的目的无从知晓,直至一座汉代古墓中无字玉印的出土,才揭晓了最终的答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汉代墓葬是我国考古领域中的“主力军”,汉代贵族历来讲究厚葬,包括我们熟知的金缕玉衣以及象征帝王身份的黄肠题凑等,也都源于汉墓之中。至魏以后,魏文帝曹丕性好节俭,同时也受到父亲曹操影响,开始提倡贵族薄葬制度,正是因为如此,具有丰厚随葬品型的墓葬也从此一去不返。

汉代墓葬中数量庞大的随葬品,确实给考古专家们带来了丰富和繁多的研究依据,也同样带来了不少来自于墓中的难题。现在已发掘的汉代各墓葬中,都曾出现过各种未能破解的谜团,其中,就有一个是“无字玉印之谜”。

汉代墓葬中出土玉印的数量繁多,这种现象与汉代人喜爱美玉具有直接关系。无字玉印的出土现象虽然很普遍,但是考古专家们依然给出了两种看法:

一方专家认为,以无字玉印陪葬,可能就是汉代贵族的一种常规葬法,因为它具有很大的普遍性。而另一方专家则不认同该观点,认为无字玉印本身并不是无字,而是因为年久日常的侵蚀与损坏,这才导致印章上的字迹消失。多年以来,双方相互激辩,却都未能拿出可靠的证据来证明此事。

不过令人想不到的是,就是这样一个考古界的难题,居然会在2016年被彻底破解。至于事情经过是怎样的?我们还是要从头说起:

2016年4月的一天,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土山屯北侧地带的一处工地内,建筑工人们偶然发现了一座古代墓葬。随着考古专家们的紧张勘察发掘,越来越多的墓葬开始重见天日,最后通过统计,发现清理出的墓葬数量共有70余座,其年代几乎涵盖了战国晚期至西汉晚期。

让人眼前一亮的是,在此次发掘的所有汉代贵族墓葬中,共出土玉印数量逾200枚左右,拨开上面的泥土后,还发现其中居然有两枚墨字玉印。众所周知,印章类的器物,其上文字都是以雕刻的手法刻上去的,可令人奇怪的是,这两枚出土的玉印,上面的文字竟都是以墨书写而成的。

汉代玉印共分为三个级别,一是皇帝所用玺绶,二为官员所用印章,三为下层小吏印章。从规制上来讲,皇帝专用玺绶上有皇帝本人所处朝代的年号,具有唯一性,可以在其驾崩后随葬。反观官吏印章却不同,官员的职位具有传承性,故此作为象征权力的印章需要传递给下一任官员,不能随拥有者陪葬。

专家们推断,土山屯墓葬中的墓主人,多半都是汉代下层官吏,他们对自己生前的地位相当留恋,并以此为荣。奈何象征身份的玉质印章无法陪伴自己于地下,于是便想出了模仿的方式,在玉质印章上书写各种文字,以此代替正规的官印。如此一来,既可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又完全不影响官职的传递,简直称得上是一举两得。

不过这种方法还是有一个弊端,即玉印上的墨字并不牢固,并且很容易从印章上彻底脱落,这也就是汉墓中出现大量无字印章的重要原因。

对于这种解释,双方专家都表示非常认同,很快将意见达成了统一。不过出于谨慎起见,考古专家们仍然没有下定最终结论,而是在试图寻找无字玉印出现的各种可能。小编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考古专家们一定会探寻出更多的线索,令萦绕在我们头上的疑云彻底消散。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常山赵子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