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允炆曾雕刻一块玉玺,史上最大、刻字最多,却成失国征兆

 洞见历史智谋 2020-03-15

从大禹铸造九鼎,宣告治水功成后,九鼎成为天下一统的象征,更是被夏商周三朝视为传国之宝。可惜,东周灭亡后,九鼎却消失了。

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他命工匠用和氏璧雕刻了传国玉玺。据说该玉玺四寸见方,雕刻五条金龙,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成为新的皇权象征。被历朝历代视为国之重宝。

自秦以来,历朝历代均将传国玉玺视为国之重宝,并且在朝代更替时,都以得到传国玉玺作为第一等的大事,因为只有得到玉玺,才能代表自己的正统地位。

不过,随着频繁的朝代变更,传国玉玺屡易其主,最后像九鼎一样,销声匿迹。但玉玺代表皇权的观念深入人心。后代效仿秦国雕刻玉玺,但皇帝也很少使用八个字的玉玺玺文。

到明太祖朱元璋时,为弥补皇帝玉玺的缺憾,他下令雕刻了一批代表皇权的玉玺,大部分都是四个字的玺文。

常用的四字玉玺为:致敬宗庙用的“皇帝尊亲”御玺、赐赠宗室封藩用的“皇帝亲亲”御玺、赐封太守等地方官员用的“敬天勤民”御玺、访求天下经书典籍用的“表章经史”御玺。

此外,如果外出察看四方,与此相关的正式文书,需要用另外的玉玺,具体到玺文内容就不得而知。但无论如何,如果所用的玺文为六个字的话,都是异类异数啦。

公元1398年,朱元璋死后,孙子朱允炆继位,史称建文帝。他在玉玺方面,没有遵从爷爷的传统,居然命人雕刻一方刻有16个字的玉玺,称为“凝命神宝”,玺文为“天命明德,表正万方,精一执中,宇宙永昌”。

为什么要雕刻这个玉玺,说来还大有来历。在做皇太孙时,建文帝朱允炆曾做梦,梦见一个神人给他一方重宝,上面密密麻麻写了16个字,醒来后对此事念念不忘。

等到他刚继位,恰好有西方使者进贡了一块非常优美的雪山青玉,足有两尺见方,质地密致而润泽。在建文二年,他在斋宫就寝时,又做梦,梦到了一些东西,并把他惊醒。醒来之后,便命令将那方雪山青玉雕刻成大御玺。

三年三年春正月辛酉朔,凝命神宝成,告天地宗庙,御奉天殿受朝贺。

这段是《明史》记载,大意是建文三年(1401年)正月,经过一年的雕琢,“凝命神宝”终于完成,并举行仪式,告天地宗庙,通告全国,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贺,大宴百官于奉天门。

从古到今,除了建文帝这块玉玺,中国历史上还有两个十六字的玉玺,一个是北魏文成帝雕刻的“富乐日昌,永保无疆,福禄日臻,长享万年”玉玺;一个是宋徽宗名为“定命宝”的玉玺,刻有“范围天地,幽赞神明。保合太和,万寿无疆”。

历史上只有这三块十六字玉玺,北魏文成帝的仅三寸大小,宋徽宗的也只有九寸大小,建文帝的却足有二尺大小,规模最大。而且历来十六字的玉玺被视为不祥之物。

北宋被金兵破灭后,宋徽宗被金人掳掠至北方,直接亡国。建文帝刻好玉玺不到一年,被燕王朱棣攻克南京,自己失国,最后也不知所踪。

宋徽宗失国主要是任用蔡京等奸佞之臣,不务正业,从而把大好江山丢了。但建文帝朱允炆任用黄子澄、方孝孺、齐泰等一班儒家大师,自己又仁慈、勤政,居然也把江山弄丢了。

其实,从建文帝雕刻这方玉玺,可以略窥一二,大体明白他为什么失人失国。在建文帝继位后,他听从黄子澄、齐泰的建议,开始削藩。

建文帝元年(公元1399年),早有野心的燕王朱棣,指责齐泰、黄子澄为奸臣,打着“清君侧,靖国难”的旗号,公然南下出兵,靖难之役开始。建文帝的军队屡屡被燕王朱棣打败。

建文帝做梦被惊醒,大概也是担心自己皇位不保,此时不是筹谋破敌,却借以雕刻玉玺,玉玺足有二尺,尺寸之大,携带不方便,使用更加不方便,空耗财力、物力和人力。

在无法打胜仗的情况下,建文帝寄情于雕刻玉玺这种事情,更像是向世人宣示自己天命所受,取得自己片刻的心里安慰,而黄子澄、方孝孺等朝廷支柱,竟然也默认这种方式。

当朱棣攻破南京,唯独这十六字玉玺未被带走,估计也是因为尺寸太大,难以携带。而朱棣看到这方玉玺后,曾感叹,建文帝受到方孝孺、黄子澄的蛊惑,没能好好治理国家,偏偏做这些繁文缛节的东西,到头来还是一场空。

的确如朱棣所言,建文帝及其股肱大臣,只是徒有大志,却难有实际作为,一点也不务实,做些冠冕堂皇的事情。这就是一群空谈理想且少有实际经历的腐儒,不懂得因时因事而变,失国成为必然。

参考资料:《明史》、《万历野获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