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不争,事不比,心不求

 亦凡亦俗 2020-03-15
文 | 张梓夕 · 主播 | 默言
十点读书原创
“生命是什么?”
木心写道:“生命是时时刻刻不知如何是好。”
人生的烦恼,无计可消除,唯有修炼自己,才能尽量走得舒畅些。
关于为人处世,看过很精炼的一句话:人不争,事不比,心不求。
做好自己,在心中修篱种菊,纵使管不好外面的世界,但至少能为自己修出一片世外桃源。
人不争
老子的《道德经》里说:“上善若水,水善利而不争。夫唯不争,故无尤。”
这世间的很多纷扰,都源于一个“争”字。
有时,越争论,争辩,争抢,反而越陷入泥淖。
相反,当你换一种角度处事,也许问题会迎刃而解。
希腊神话中就写了这样解决问题的智慧:
大力神海格力斯,被一块苹果般大小的石头绊倒了。
他大怒,拔剑对石头便砍,没想到石头越砍越大,最好竟然大到能把整个道路都堵死。
雅典娜见状,便劝大力神:
你越砍,这块石头就越大,再砍下去,它不仅继续长大,还会拿出别的方法来对付你。
你如果不去理它,它反倒会很安分,很快就会缩小到原来的形状,躺在那里,一动不动。
大力神听后,不再用宝剑砍这颗石头。
石头果然慢慢变小,最后复原了。
我们生活中的许多烂人烂事,何尝不是和这颗绊倒人的石头一样。
对于这些烂人烂事,越争论,越反驳,越纠缠,他们也就更加嚣张,更加可恶,对你产生更多的伤害。
遇事最有水平的处理方式,不是盲目地抵抗,而是聪明地冷处理。
著名的费斯汀格法则也这样讲到同样的道理:
生活中的10%由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组成,而另外的90%则由你对所发生事情如何反应决定。
不纠缠,就是在为自己节约时间。
不争,不怒,不在意,就是最有力的对抗。
你只管做好自己,其他时间自会为你写出结局。
事不比
什么人活得最累?
活在比较之中的人,最累。
明明拥有很多,却总想着没有得到的,结果得不偿失;
明明自己做的不错,却处处想要拔尖,结果郁郁不平。
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南美洲原始森林一种鸟类,叫做翠波鸟。
这种鸟非常特殊的一点就在于,它们的鸟巢非常大,是自己的身体的几倍,甚至有的能大到几十倍。
为什么要费这么大力气,建造这么大的巢穴?
学者捉了一只翠波鸟观察它的筑巢过程。
当只有一种翠波鸟的时候,它建造的巢穴只够自己居住就停止了。
不久,学者又在笼子里增加了一只翠波鸟,没想到两只翠波鸟开始比着疯狂的扩建自己的巢穴,没有止境。
学者研究发现,翠波鸟会攀比筑巢,甚至有些直到累死,才停止这场战斗。
翠波鸟也因此,叫做累死的翠波鸟。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或许看到翠波鸟我们觉得它太傻,但生活中我们何尝没有陷入这种时刻:
对于一份工作,有不错的发展空间,却和别人朝九晚五的清闲比较;
对于当下的生活,有幸福简单的小日子,却和别人的大富大贵相比;
对于一段感情,有人疼有人陪伴,却执念于那些更优秀不属于自己的人。
一直执念于更好的,就不可避免地弄丢了原本的美好。
人活一世,个人自有个人的一方天地。
每个人都是原创,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
好好活自己,不和别人比,才能在自己的节奏里过好一生。
心不求
听闻过往,十忆九伤。
听闻爱情,十有九悲。
其实很多时候,让人难过的不是爱情和过往本身,而是在过往和爱情里复杂悲伤的故事——
一直等一个不归人,求一颗没有回应的心。
三观不合的人,小心翼翼地假装迎合着,结果活成了自己最讨厌的样子;
捂都捂不热的人,跌跌撞撞地勇敢靠近着,结果让自己一次次地失望;
欺骗背叛过你的人,自欺欺人地继续相信着,结果像傻子一样跌入深渊。
最难过的是,即使是撞破了南墙,头破血流,还在继续付出。
殊不知,很多付出,其实感动的只有自己。
曾在网上看过一个女孩,分手之后,还穿着婚纱,特意去男孩的毕业典礼上为他庆祝。
结果,男孩没有丝毫的惊喜,反而感到困扰和窘迫。
场面一度陷入尴尬,一次精心的准备,却只感动了自己,也更加伤害了自己。
就像马尔克斯《世上最美的溺水者》里讲得那句话一样:
不管什么东西,没放在该放的地方就坏得快。”
放错了的心,更是如此。
而面对这一切的求不得的心,最好的方式就是放手。
年少时,觉得爱对了是爱情,爱错了是青春,所以一直把执念当勇敢。
岁月渐长,渐渐明白:爱而不得,求而不得,才是人间常态。
放下执念,万般自在。
放下执念,成全自己。
就像网上很火的那句话说的那样:
“如果一个人不想给你开门,你就不要再敲了,这样是不礼貌的。”
敲不开的心,何必在门外忍受黑夜和寒冬。
你只有离开,才可能遇见一个随时肯为你开门的人,遇见一个敞开门等着你回家的人。
心有归处,才有尘埃落定的安全感。
双向的奔赴,才是有意义的归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