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的很多人物都成了中国历史的传奇,但是这些历史人物的现实情况却跟《三国演义》和《三国志》当中描写的情况有很多的不同。有的人一生当中都在研究三国,想要了解历史上他们真实的情况。 三国魏延就是一个这样其具有争议性的人物,有的人觉得他是一个十足的大忠臣,他为了汉室出谋划策,鞠躬尽瘁,甚至不惜牺牲掉自己的性命。但是也有的人觉得他根本不是忠于汉室,而是一个被利益和权贵牵着鼻子走的小人。这两种观点在中国历史学研究领域一直相持不下,各方都持有自己的观点,任何一方也不愿意妥协。 但是对于魏延这个人的军事才华,双方都非常的认同,在魏延被马岱杀掉之后,他还曾经喊了4个大字,成为了现代很多人的口头禅,让人们津津乐道,那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当时刘备正准备攻打长沙城,魏延就是长沙城的守卫, 但是魏延判断,自己的军队根本受不了这座城,他就出了一个策略,让太守把城献给刘备,这场仗就不必再打了。后来太守受到了魏延的威胁,就将城献了出去,魏延也因为这件事投靠了刘备。 刘备获此大将觉得非常的开心,就将魏延请进的军营,还为他设宴欢迎他的投靠。但是刘备身边的诸葛亮却对魏延这个人有不同的看法。史书上曾经有过记载,诸葛亮曾经向刘备献策,让他把魏延给杀掉。因为诸葛亮觉得魏延是一个极易背叛别人的小人,如果重用魏延,魏延很可能就会在刘备陷入危机的时候抛下他投靠别人,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人。 但是很可惜的是,刘备并没有听取诸葛亮的劝告,他依然重用了魏延。魏延在刘备军队的表现也的确没有辜负刘备的期望,他能够上马打仗也能够献言献策,有魏延在身边,刘备确实放心了不少,他也为刘备立下了不少战功。 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刘备确实已经完全信任了魏延,甚至让他代替张飞去守汉中。刘备的这个决定遭到了朝堂上的大部分大臣的反对。他们第一觉得魏延是一个投靠过来的人不值得信任,第二他们觉得魏延的能力根本比不上张飞,如果曹操带军队来攻打汉中,那么魏延根本守不住。 但是魏延在刘备面前立下誓言,如果曹操真的能够带10万大军攻打过来的话,我也能够将他们挡在门外,如果他带不来10万大军,那我就会将他们全部歼灭。事实证明,刘备让魏也去收汉中的决定是正确的。在魏延守汉中的这十几年里,汉中一直牢牢掌握在刘备的手中,没能让曹操的军队夺去。 但是就在刘备去世后事情出现了转机,诸葛亮带领刘备的军队开始北伐,虽然魏延也在其中担当重任,但是因为之前的矛盾,魏延看不上诸葛亮,诸葛亮也不屑与魏延为伍。 一开始两个人只是老死不相往来,但是在攻打司马懿这个问题上,两个人的矛盾还是爆发了。魏延自是清高,觉得带兵打仗的是难不倒他,所以他根本不愿听从诸葛亮的安排,就在诸葛亮临死之前,本来诸葛亮安排将蜀国的军队全部撤队,但是魏延却不愿意听从诸葛亮这个决定,他把蜀国军队后退的路全部给断了。也就是因为魏延的这个鲁莽的决定让蜀国的军队大伤,差点全部被歼灭。 因为魏延的决定,蜀国的大臣对他十分的不满,甚至说他想要抢夺兵权,想要篡夺王位。虽然魏延自知自己决定的失误,但是他不愿意别人如此的污蔑,他就气得冒出四个字:谁敢杀我?结果说完这句话,马岱当场就把他的脑袋砍了下来。 演义中诸葛亮设计除掉魏延,这个事也确实被后世人津津乐道,时至今日,很多人都将魏延的“谁敢杀我”作为口头禅,一是觉得这4个字很霸气,其实是因为魏延骨子里的那种底气和自信,这才让后人争相模仿。 不管魏延是奸臣还是忠臣,他其实都不应该是这样的结局,只是他的自视清高害了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