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攸关二战胜败的关键时刻,丘吉尔是如何力挽狂澜,扭转一切的?

 2初中历史教研 2020-03-15

读者朋友们好,感谢您的赏光点击,这里是历史记译,一个志在“记古今历史,译中外名篇”的号。点击加【关注】,记译君的文章将第一时间送达哦~

如标题所示,今天,记译君想和大家分享一则与丘吉尔以及二战有关的历史内容。在记译君看来,本文中的这个时刻,也可以看做攸关二战胜败的关键时刻,而在这个时刻,若不是丘吉尔一力主战,力挽狂澜的话,恐怕二战的结局,将会走向另一条路。


攸关二战胜败的关键时刻

1940年5月25日,当英国那支远征欧洲大陆的远征军已经被德军挤压到敦刻尔克的海边时,英国的行动,不仅包括即将开始的代号为“发电机计划”的敦刻尔克大撤退,还有战时内阁中的战和争执。

当时,英国的外交大臣哈利法克斯勋爵居然提议,让英国的战时内阁,通过意大利的墨索里尼,向德国的希特勒发出和平谈判的请求。记译君认为,如果这个时候英国真的准备和德国媾和的话,那么他们的和平谈判,其实与卑躬屈膝的投降无异。

在接下来的三天里,当英国几乎所有的人,都为了撤回英吉利海峡对岸敦刻尔克那几十万士兵而不懈努力时,英国战时的最高中心——战时内阁,却依然在激烈地讨论他们是否应该与德国进行和平谈判。

在这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的三天里,在战时内阁中,与德国和平谈判的议题,至少被提及了8次,有几次甚至险些成为内阁会议的主要议题。更严重的是,当时的英国外交大臣,首倡和平谈判的哈利法克斯勋爵,已经与当时的意大利驻伦敦大使朱塞佩·巴斯蒂亚尼尼举行了首次会晤。

希特勒与墨索里尼的合影。图源:百度图片

首次从《战争中的领导力》一书中了解到这段历史时,记译君简直能感觉到自己的心在砰砰直跳。虽然记译君也觉得,英国在那个时候提出和谈也算合乎逻辑,毕竟当时的战场形势特别不利于英国:看似强大的法国陆军已经在与德军的战斗中溃不成军,单以英国的陆军,根本无法对抗规模几乎是他们10倍的德军。

而且,熟悉历史的应该清楚,当时的世界局势更加不利于英国:在战争爆发前的1939年8月,苏联便与德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而战争爆发不过一个月,波兰便在德国的钢铁洪流下“灭亡”。彼时,英国可以依靠的外援和盟友,似乎只有美国了。可是,在日本偷袭珍珠港前,孤立主义笼罩的美国根本不想参战,至少短时间内不想参战。

因此,记译君发现,即便我再不能接受这个英国外交大臣的建议,但我也无法否定,在当时那个大背景下,他的求和立场,居然也算理性。但是,即使我无论如何都无法反驳这个英国外交大臣的理想立场,我也无法苟同他的提议。因为当时的英国如果真的向德国求和了,二战的结局,一定不会是我们所熟知的那样。

日本在密苏里舰上投降。图源:网易

因此,记译君认为,在敦刻尔克大撤退的同时,英国的战时内阁内,也出现了一个攸关二战胜败的关键时刻。

二战史的假设推演:若英国与德国缔结合约

虽然历史不能假设,但记译君还是忍不住推演了一番:如果英国真的在1940年5月向德国提出和平谈判的话,为了避免两线作战,德国很有可能会向英国提供一份他们认为非常慷慨的和平协议,允许英国保持他们的完整主权,继续保有他们依然属于世界第一的海军,甚至保持他们殖民帝国——日不落帝国的表面荣光。

接着,经过一段时间的谈判,当时间来到1940年6月时,英国和德国可能真的会缔结合约。那么,接下来,英国一方,很有可能会再次想起张伯伦那句“我们这一代的和平已经得到保证”,并以此来催眠自己。而德国一方呢,一定会把自己的目光转向东方——苏联。

鉴于英国已经“屈服”,所以这一次,德国根本不用如历史上那般,在西线投入四分之一的兵力与英国在北非作战,防备英国空军轰炸德国重要城市。甚至在1941年的4月和5月,德国根本就不需要在希腊和巴尔干半岛浪费宝贵的5个星期。这样一来,德国入侵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极有可能提前。

巴巴罗萨计划示意图,图源:知乎

实力增强了四分之一,时间又提前了一个多月,那么,记译君觉得,推演出德军比真实的历史上提前推进到莫斯科城下的假设,应该是比较合理的。当实力更加强大的德军,比历史上更早的兵临莫斯科城下后,莫斯科城内的人,还能如历史上那般,成功地撑到寒冬的来临吗?

若苏联在这里的损失更加惨重,莫斯科也不幸失守的话,整个二战的转折点——斯大林格勒战役,还会打响吗?即使此战如历史那般打响,相比历史被削弱的一方——苏联,还能如历史那般战胜被加强的对手——德国吗?

一番假设推演后,记译君是越推演越绝望,索性最后就不推演了,毕竟已经发生的历史表明:敦刻尔克大撤退时,英国根本没有向德国求和!

力挽狂澜:领导力爆表的丘吉尔

在内有希望媾和的势力,外部环境也非常恶劣的情况下,英国为什么没有和德国进行和平谈判呢。记译君想,这里面的大部分功劳,应该归功于当时不过上任15天的首相——温斯顿·丘吉尔。

摆剪刀手的丘吉尔照片。图源:搜狐

从《战争中的领导力》一书中,记译君了解到,在那些提及和谈的内阁会议中,丘吉尔以自己高超的政治手腕、坚决的抵抗态度,一次又一次地将之否决了。读书读到这里时,记译君又想起了丘吉尔在1940年5月13日演讲中的话。

一无所有的我,能够奉献给大家的,唯有只有热血、辛劳、眼泪和汗水。若你们想问“我们的目标是什么”的话,我的答复是一个词——胜利。我们要不惜一切代价地去争取胜利,无论前方多么恐怖,无论这条道路多么艰难,我们都要争取胜利!因为没有胜利,我们将无法生存。

以前,在不知道这段历史时,记译君就特别喜欢丘吉尔的这段演讲。现在,了解到英国战时内阁曾经搞出的这场“求和闹剧”后,记译君的感触就更深了。

记译君认为,正是因为丘吉尔的领导力爆表,所以他才能坚决地否定掉战时内阁中的求和倾向,让英国继续参与二战。只要英国没有求和,欧洲战场的西线就不会出现“西线无战事”。而当时间来到1944年,当同盟国准备反攻时,英国所在的英伦三岛,又如同一艘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一般,让远涉重洋而来的美军,可以在修整一番后从容出战。

二战前夜的英国与欧洲,图源:百度图片

结语:一定意义上的拯救世界

记译君认为,1940年5月15-18日,当英国的战时内阁出现求和的声音时,二战便迎来了一个攸关胜败的关键时刻。最后,通过鼓舞人心的领导力,以及不屈不挠勇气,丘吉尔力挽了狂澜,最终在一定意义上拯救了世界!

本文系历史记译原创,主要参考资料为《二战新史》《战争中的领导力》等,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果觉得记译君的内容还行,能不能点击加个【关注】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