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志赋 本文写于贞元十三年七月,公时年30岁。其时在陇西公董晋幕府任汴州观察推官,郁郁不得志,托病在家,写成此赋。文势迂回往复,曲尽牢骚。 【原文】 愈既从陇西公平汴州,其明年七月,有负薪之疾,退休于居,作《复志赋》。其辞曰: 择吉日余西征兮,亦既造夫京师。君之门不可迳而入兮,遂从试于有司。惟名利之都府兮,羌众人之所驰。竞乘时而附势兮,纷变化其难推。全纯愚以靖处兮,将与彼而异宜。欲奔走以及事兮,顾初心而自非。朝骋骛乎书林兮,夕翱翔乎艺苑。谅却步以图前兮,不浸近而逾远。哀白日之不与吾谋兮,至今十年其犹初。岂不登名于一科兮,曾不补其遗余。进既不获其志愿兮,退将遁而穷居。 排国门而东出兮,慨余行之舒舒。时凭高以回顾兮,涕泣下之交如。戾洛师而怅望兮,聊浮游以踌躇。假大龟以视兆兮,求幽贞之所庐。甘潜伏以老死兮,不显著其名誉。非夫子之洵美兮,吾何为乎浚之都。小人之怀惠兮,犹知献其至愚。固余异于牛马兮,宁止乎饮水而求刍。伏门下而默默兮,竟岁年以康娱。时乘闲以获进兮,颜垂欢而愉愉。仰盛德以安穷兮,又何忠之能输。 昔余之约吾心兮,谁无施而有获。疾贪佞之洿(wu)浊兮,曰:吾其既劳而后食。惩此志之不修兮,爱此言之不可忘。情怊怅以自失兮,心无归之茫茫。苟不内得其如斯兮,孰与不食而高翔。抱关之厄陋兮,有肆志之扬扬。伊尹之乐于畎(quan)亩兮,焉富贵之能当。恐誓言之不固兮,斯自讼以成章。往者不可复兮,冀来今之可望。 我随陇西公平复汴州的第二年七月,因患病闲居在家,聊作《复志赋》一首如下:(以下原文为韵文) 闲居在家,忧愁不安,默默无语,思虑不尽,叹息深长,是因为吃不饱穿不暖吗?当我从开始记事起,就懂得了生活的艰难坎坷。那时还未满十二岁,我兄韩会坐元载案,我随他南迁韶州。越长江滔滔惊波,涉洞庭漫漫水域,跨五岭绵绵峰峦,一直到韶州曲江县才安定下来。不多久,我兄病亡,我随我嫂郑氏携幼侄扶兄柩归葬河阳,恰遇中原战乱,不得北归,只能在宣城避乱。 那时开始勤练讲习,专门在先贤圣典上下苦功夫,不断探讨散存的先贤圣经,以求超越惯常的思维,探求深奥的道理,认准了一条路只顾往前赶,哪里会顾虑自己力有不能胜任的地方?我曾考察古人的佩饰,再看今世时俗之人的穿戴,两者相差的确是太远了,因而忘记了自己原来也是庸才,只以为官服官职俯拾即得。这是因为我没有自知之明,所以才这样迷惑不解。 选定了吉日良辰,我离开宣城,于贞元二年来到京城长安。我知道皇宫大门不是可以径闯而入的,就去吏部参加科举考试。吏部试场是寻求名利的地方,来自各地的游宦之士在那里纵横驰骋、竞相追逐、趋炎附势、花样百出、难以推测。我独自巍然不动,恬然静处,不愿步那些人的后尘。也曾想四处奔波找门子托人情,但这样做岂不是违背了我的本愿吗?于是我依然朝夕沉浸在三代两汉的圣贤书海中游学不止。原想攀援前贤以求进取,却反而不能接近而愈离愈远。可怜老天不为我韩愈谋划,以至十年苦读依然是一介寒士。虽然也曾进士及第,却仍不能施展我的抱负。我既不能进而实现志向,还不如退而隐居山林。 离开长安东归洛阳,一路上缓缓而行,我感慨不已,频频回首,涕泪交流。来到洛阳,我向着京城怅然遥望,强装逍遥自在。借助拈龟占卜的办法选择隐居的地方,我甘愿终老山林,也不为虚名随波逐流。若非董公好意相邀,我何必到汴州吃饭?平民百姓若有良知,也知道竭尽愚忠,而我非马牛,岂可不喝水而求草料?蛰居董府门下,终年安乐自娱。要把握时机谋求进阶就需笑意盈盈。在董公的盛德照拂下,已能让人知足长乐,还需要什么忠良苦心奉献呢? 从前我一直告诫自己,世上没有不劳而获的便宜事。我嫉恨贪官佞臣的污浊,对自己说:我必要靠自己的勤劳活在世上,要坚定这个信念,不可忘了说过的话。现今我怅然若失,心绪茫茫。假如不是具备了这样坚强的意志,哪里还会离开汴州府去自由高翔?即便困于狭小僻陋之地死守城池,我也纵情欢快,意气飞扬。伊尹这样的贤臣能安于耕织,难道是富贵能够打动得了吗?恐怕誓言空口无凭,就写成此赋。过去不再复得,让我展望未来吧。 |
|
来自: 雲青lfu7e1wwb5 > 《赋文共赏(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