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改变生活》这本书中提到的设计,其实不止是设计美学推动的造物。 设计,使我们的生活变得生动有趣、丰富惬意,它时不时地把你卷一个潮流中,再把你拉出来,推向另一个潮流。设计带来的不仅仅是审美的改变,它同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以及那些不易察觉的、我们看世界的方式。 是什么塑造并推动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的不断变化? 要素众多其中科技进步、经济全球化、文化等是重要要素,这些深刻的改变了世界面貌,不断推动经济和文化的调整,让全球各地的人们过着不同的生活。科技、文化要素通常会转化到设计之中,借助设计师的观念和实践,来营造更好的生活。 亚里士多德:”人人皆有的美学经验、伦理经验与科学经验“,这也告诉我们,那些真正意义可以显著改变生活、提高生活层次和生活质量的设计,很难与科学认知和社会认知脱离,不能孤立概括为设计工匠的奇思妙想。 真正的专家不是设计者而是使用者,偏离使用需求的设计很难成为好设计。 强调的一个重要概念”人机工程学“。人机工程学源自近代工业霸主英国,英国很早就建立起了工匠技术培育体系,尽管随着大机器流水线生产时代的到来,这一体系受到冲击,但后来包括英国、美国、德国、日本等国的企业家、设计师都意识到,“人的因素”仍然至关重要—无论从流水线的工时、操作方式等劳动环境设置,到产品的功能合理性,脱离了“人的因素”,将反过来拉低运作效率和市场效益。 中国明代家具中就包含着最朴素的人机工程学原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时下流行的在室内摆放宽大柔软的沙发、床式座椅,尽管带给人们以浪漫悠闲的使用感受,却让使用者的腰椎因为悬空承受着更大压力。另一种情况是,一些物品符合人体构造上的“静态尺寸”,却不能在人体处于活动状态时带来舒适感,总显得不是那么协调好用。因此,一般的工业产品设计,包括室内设计等,设计必须注重人体工程学原理,经过反复的试用测量,以确保设计成果能够符合“静态尺寸”和“动态尺寸”。 人机工程学在设计中的深层运用。包括历史到现代,教堂、公共建筑的光影设计、色彩设计。一些艺术家和设计师推出的具有先锋实验风格的建筑,曲线利用发挥到极致,创造出堪称高度浪漫、柔美、绵长的曲线感。工业设计中融入情感要素,城市设计中加入特殊色彩、复古文化等要素。 而今,推动设计改变的主要力量,仍然源自科学技术进步、各种文化和思想的融合,以及当代人的生活需要等主要几方面。人机工程学变得更为重要,科学家、艺术家、设计师通力合作,经常会出现一个看似简单、唯美的产品或物品,凝结着最新科技成果、人体工程学测量成果和设计美学意识的例子。 设计还要考虑到视域。面积不大的客厅放置一个超大屏幕的电视,合适吗?这是很多新装修住宅在配置家电时的一个误区。人的视野范围是有限的,且最佳视野要比有效视野范围更小,如果客厅空间较小而电视过大,会让观看体验变得特别不舒服。 无论是工业用品设计、室内设计,还是城市公共设施、住宅和商业建筑设计,都需要考虑到弱势人群的需要。弱势群体既包括残疾人群体,还有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在人口比重中越来越大的老年人,以及低幼孩童,他们的活动能力较弱甚至根本无法像普通人那样使用服务功能和设施。这就需要将无障碍设计理念纳入上述多个领域和层面的设计。 从桌椅板凳到展览布置,从空间划分到光线引进,触目可及与伸手可得。 首先既要舒适,其次还要美观,设计是生产力的重要部分。 社交媒体时代的到来,加深了设计者与使用者的联系,定制设计变得相当流行。在可预见的未来,设计改变生活的节奏将变得更快,设计师和使用者都将欣慰的看到,通过设计,确确实实给人们带来了更美好的生活。 |
|
来自: 昵称69060612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