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微画册 | 《小楷艺术创作》梁鼎光 著(一)

 許學仁 2020-03-15

  梁鼎光,一九三八年出生于广东恩平,退休前为华南农业大学动物解剖教研室主任,副教授,广东省第七届政协委员。业余精研书法艺术,兼任广东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退休后受聘为广东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梁鼎光以书法为人生玩艺,因本职是动物解剖学者,故特刻“庖丁门下”一闲章自嘲。七十年来潜心研究不息,以精、纯、雅、新之书艺高标准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书艺传统,在继承古贤书艺基础上创作出新。专攻楷、行、草三体书,小楷尤为专精。已有《小楷书法》《千家诗小楷集》《小楷古赋十八篇》《小楷道德经》《梁鼎光书佛教三经》《小楷临创集》等专著和字帖出版,此《小楷艺术创作》一书是他理论与艺术实践紧密结合的最新力作。



出版说明

  历史发展至今,小楷书法该如何传承发展?这是个极费书法家苦心探求的新问题。
  业余书法玩家梁鼎光先生,经六十载苦心钻研,遍临历代名家碑帖,掌握精深的传统笔墨技巧,更探讨与楷书艺术创作实践紧密结合的书艺理论,具有精美多变的楷书创作能力,小楷造诣尤为突出。为了使传统小楷书法传承发展,梁先生不避八十高龄之劳,继前年出版《小楷临创集》之后,再将其对小楷书法的理性创见、艺术创作经验和一批精美多样的小楷新作,汇成此《小楷艺术创作》一书出版。此专著之出版,可以说是较好地回答了当今小楷书法如何传承发展的问题,无疑是一本极适合书法爱好者参考的书艺教材,甚至是一部难能可贵的小楷艺术新范帖。





自  序

  汉字书法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传统中最特有的艺术瑰宝。而小楷书法,更是书法中既精美又特殊之一簇艺花。虽然小楷早已失去古代那种实用性的重要地位,但其晶莹典雅之艺术价值永远不会消亡,不断传承发展。

  小楷书法源于汉代末期,三国魏时期的大书家钟繇是小楷书法之祖。晋代的王羲之及王献之,在传承钟繇古雅型小楷的基础上,更开创秀雅型小楷的新面貌。钟、王之后,一千八百年来历代小楷书家,不断将古雅与秀雅小楷推向更完美多变的艺术高度,形成一个博大精深的艺术传统。今天,我们传承这一优秀传统,就要在继承古雅与秀雅二美之基础上,创出新的艺术面貌。
  余研究历代书家精美的各种作品,虽然艺术形态各家不同,但它们都具备笔精、形纯、意雅、貌新的共同特征,故窃以为此四方面艺术要求就是传统书法美的艺术标准。我们传承传统书法艺术,就必须向这共同艺术标准的四个方面努力进取。
  小楷的字形小,有其艺术美的特殊要求,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有精微娴熟的笔法技巧。若不能笔尽精微,欲求小楷笔画线条精美与字形结构的精妙则绝不可能。而精微变化的笔法技能必须通过长期刻苦磨练,在大量临习不同家法的法帖中学习掌握。如果以为稍有临习一二家法的功夫,凭个人习惯性的笔迹特点,就能创出精纯雅新四美俱备的高水平小楷作品,那就太天真了。
  小楷艺术创作是个艰难而美好的玩艺。敝人虽愚钝,但有幸在良师指导下,能坚持六十载业余时光耽玩此艺中。先是精心临习钟繇和二王诸小楷法帖,从源头上掌握古雅与秀雅临、仿、创的笔墨技能;后更从源到流,广泛临习历代楷书名家大、中、小楷碑帖,熟习不同类型楷书的艺术特点,集诸家之长,力求笔尽精微并融会贯通,更寄情寓性,逐步形成自己特有之艺术个性。到七十岁左右,临写或创作的笔墨形质与艺术神采,才可以与古名家之作通会接轨。当然,不能与古贤媲美,只是为传承古贤遗范尽己之微力。
  余本是动物解剖学者,主要从事中国水牛中枢神经器官的解剖研究,只因酷爱汉字传统书法,一生坚持业余书法玩艺,以寻求高水平地传承古代优秀书艺传统的途径为玩艺目标,故数十年潜心此中,苦心修炼而自娱。此《小楷艺术创作》一书,便是我一生研究小楷艺术创作理性心得的小结,并通过数十件形意不同的作品,具体演绎艺术探索之成果,谨供书法读者参考。一家之言,难免肤浅,恳望识者批评。

二零一九年秋
梁鼎光




一、古代小楷书法简介


  公元二世纪末,历史进入汉代后期,结构复杂和书写缓慢的篆书与隶书已不适应社会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汉字由繁变简的历史更替势在必然。当时民间日常手写的字体已出现易认易写的简体隶书。到了三国时期,这种流行多时的简体隶书,渐已成熟。曹魏朝太傅大书家钟繇,他顺应文字发展使用的历史潮流将流行于朝野的简体隶书笔画,整理改造成点、横、竖、撇、捺、勾、折,又将宽扁横势的隶书结体改成横方形或不规则形,使文字书写速度大大提高;由于钟繇是大书家,笔画与结体及章法都写得很美,他写的这种新隶书易认易写,更具新潮之美,故迅速流行定型,影响极大,后人把钟繇这种字体改名为真书或楷书,钟繇更被后人尊称为楷书之祖。因为早期楷书是日常书写的字体,故只有小楷,到后来使用广泛了才有中楷和大楷。

  钟繇的小楷源于隶书,不可能完全脱除隶书的形意,其撇带勾捺如磔和横长竖短的特点,便是隶书的遗形,笔画线条圆浑古拙,章法散漫随意似有古篆之遗韵,这种早期楷书去篆隶未远,后人将其与晋代秀雅型楷书比较,称其为古雅型楷书。

曹孟德龟虽寿诗

  由于楷书的优越性太明显,迅速地普及使用于社会,原来还不很规范的笔画和结体很快去掉隶书的遗形,完全楷书化了。汉字书法的美化与文字使用是同步发展的,所以早期楷书古拙的形意也迅速走向妍丽。而且,由魏到晋这一百年间,草书和行书的发展使用也与楷书齐头并进,由古质走向今妍。到东晋时期,草行楷三体书法已发展至登峯造极,王羲之与王献之父子就是妍美俊逸书艺的最高典范。二王的小楷,推陈出新,博采众长,一改汉魏以来 质朴书风,开创秀美流便之新面貌,成为秀雅型小楷之总祖师。

诸葛亮诫子书

  魏晋之后,至今一千八百年来小楷书法均传承钟、王三家开创之古雅与秀雅艺路发展,虽各朝代名家小楷各具特色,但都沿袭古秀二美之艺术方向。所以,余以为历代小楷书法发展史,就是古雅与秀雅二型小楷传承的历史。

  晋代以后,楷书由小楷扩展至中楷和大楷,字形增大了,笔画线条的质感表现丰富了,字形结构也有发展变化,故楷书书法艺术不断演进。从南北朝到隋唐六百年间,楷书书法发展至高峯,北碑南帖各显其美。虽然古人墨迹保存至今极少,但刻拓之碑帖尚存。若统观楷书史况,我们可将楷书书法归类为古拙美、优美、壮美、精细美与奇肆美等艺术类型。因为小楷字形小,笔画细,难有大楷表现力之丰富,仅可大体区分为古雅与秀雅二类。

范仲淹渔家傲词

  钟繇古雅小楷影响深远,学其书者趋之若鹜,他所写的表奏文书被视为法书,后人更刻石流传,至今可见的有《荐季直表》《宣示表》《力命表》《还示帖》等几个刻帖。晋代书人学钟繇者众,卫夫人、王廙、王导等学钟而成名。王导在丧乱南渡时特将钟繇《宣示表》藏衣带过江,然后传给王羲之,后羲之借与王修,修死殉葬,真迹遂亡。王義之初学卫夫人书,后精心临习钟繇诸法书,现存钟书诸法帖多为他的临本。晋后学钟书之小楷书家代不乏人,梁代萧子云和唐代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等都能写古雅型小楷,后来蔡襄、管仲姬、杨维祯、宋克、祝枝山、文征明、王宠、黄道周、王铎、刘墉等各代名家都是古雅型小楷的佼佼者,且各具艺术个性,使古雅楷书薪火相传成为重要的书艺传统。魏、晋、南北朝时期民间经生,虽名不见传,但他们大量抄经墨迹,都是带有隶书法意的古雅型小楷,且艺术水平很高,也成为古雅楷书优秀传统。

戴叔伦女耕田行诗

  王羲之小楷学钟繇,除上述钟繇诸法帖传是他的临本外,流传至今的另一古雅小楷法帖《孝女曹娥碑》,也传为他所书,故羲之能写精妙之古雅小楷不应存疑。但羲之不单学钟法,更不死守钟法,与时俱进,吸纳当时已十分盛行之优美趋今风气,进一步除去楷书中隶书法意,创出成熟定型之秀雅楷书。其小楷代表作《乐毅论》和《黄庭经》,虽经千年传刻,仍不失其精纯典雅。

  王献之是王羲之最小但天资独颖的儿子,他有无比优越之书艺遗传,更从小得其父悉心指授,据说王義之《乐毅论》一帖是写给他临习的小楷范本。他不辜父望,年纪轻轻就能写秀俊独出之小楷。他倾慕曹子建之才,喜小楷抄录《洛神赋》,其中一篇用麻笺抄写的洛神赋中部十三行墨迹流传至唐代,为大书家柳公权所得,柳曾有硬黄纸临本传世。后此十三行麻笺传至宋代,徽宗于宣和年间据此真迹钩刻于绿玉版,故有玉版十三行之称。明清两代曾有少量绿玉版十三行帖拓本传世。至元代,麻笺原迹为赵孟頫所藏,赵题曰字画神逸墨采飞动,评之极高。但赵卒,麻笺亦不知去向。现所见者有几种刻本,当以绿玉版本最佳。上世纪五十年代,吾师麦华三先生偶得绿玉版旧拓本,精研多年,并将此帖与其临本出版,题赠于我,余六十年来潜心研习,受益无尽。王献之此十三行小楷法帖,笔法俊秀劲挺,结字散朗多姿,历代秀雅楷书家无不奉为圭皋,依为极则。可惜献之寿短,四十二岁英年早逝,若有六十之寿,其书艺之成当更不可估量。

张九龄感遇诗

  从传世之钟繇及二王三家小楷法帖艺术面貌来看:钟繇为古雅型小楷之祖,无可置疑;王献之是秀雅型小楷最高典范,也不可否认;王羲之则大体属秀雅,但见其《黄庭经》一帖,字里行间尚存轻微钟太傅遗意,窃以为居钟繇与献之艺意之间较为恰当。此三家小楷,同为小楷书法最上等范帖,同为后人学小楷”取法乎上“之不二祖师,小楷书艺之源。

  二王之后,秀雅型小楷占历代小楷书法发展之主流。古雅之书重质,秀雅之书重妍,古今之变就是质妍之变,爱妍薄质乃人之常情。所以晋代以后,隋、唐、宋、元、明、清乃至近现代,大多数小楷书家走秀雅之艺路。其中隋代无名氏《董美人墓志》、唐代欧阳询《心经》、虞世南《破邪论序》、钟绍京《灵飞经》、元代赵孟顺《汲黯传》及《闲邪公家传》、明代文征明《赤壁赋》等等均为秀雅小楷之名家名帖。

苏轼赤壁怀古词

  不过,古雅小楷虽非主流,但历代书人中作古雅型小楷者仍不少,这说明古雅之美是书法审美中不可或缺之一大类型。其实,古雅与秀雅之间存有很大的模糊空间,一些功力深者既能秀雅也能古雅。更有楷书古雅而行书秀雅之书家,如宋代蔡襄,小楷古雅可敬而行书又秀雅可爱;又如文征明的小楷秀雅为主古雅为次;王宠、王铎小楷古雅行书雄秀。最独特的是唐代楷书大家颜真卿,创壮美楷书典范,然其浑厚笔画与古雅楷书极相近,其小楷《小字麻姑仙坛记》古穆异常。将钟繇小楷与颜楷混融创作可别开古雅新意,清代大家刘墉的小楷便是钟颜混合之典型。六朝抄经中许多作品也就是古秀兼备之作。

苏轼中秋词

  小楷是古代使用最多的书体之一,人们日常书写、抄录、信札、考卷等等都用小楷,书家应酬或自作的小楷作品也不会少,只是因为纸寿不长与不善宝藏,故而保存至今者极少。时至今日,唐代以前古名家小楷墨迹已很少见了,宋代以后的好作品亦只有极少几件。唐代以前有刻碑,但少有刻帖。大量刻帖起于宋代,宋以前的名家小楷得以传拓。凡宋代早期之刻拓本小楷帖较可信,但宋代以后翻刻字帖之风日盛,越是大名法帖翻刻越多,故变形走样的版本常见,学书者不可不知。现代人学小楷,主要是取宋人刻拓之影印本范帖临习,而能得到之墨迹影印名帖只有唐代《灵飞经》、元代赵孟頫《汲黯传》《道德经》和明代文征明、王宠等名家诸墨迹影印本。墨迹本能见笔法,刻拓本笔法则不大清晰。一九零零年甘肃敦煌莫高窟藏经洞被发现,大量唐代以前无名经生小楷抄经现世,现代人才能见到唐以前小楷墨迹,这为今人研究小楷书法,提供了极重要之资料。

柳宗元小石潭记


全程艺术集团荣获广东省版权局授予

“广东省版权兴业示范基地”称号



     全程艺术集团是立足于艺术领域的综合性文化集团,以传承、传播和实现艺术价值为使命,面向艺术专业各领域,提供书籍设计装帧印刷出版、高清艺术作品复制、大型挂画工程、艺术展览专业装裱以及文房文创用品的设计与生产等服务。一九九九年,著名艺术大师吴冠中亲自为公司题字。集团与人民出版社、人民美术出版社、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岭南美术出版社、黑龙江美术出版社、南方出版传媒、新世纪出版社、广东教育出版社等多个知名出版机构合作,所设计、装帧、印刷的书籍屡获大奖。

     集团旗下拥有一万多平方米的创作基地和制造工厂,具备训练有素的设计及生产团队,有很强的产品设计和定制能力;拥有多台数亿像素扫描仪,可进行艺术品高清扫描和数据采集管理。曾为北京奥运会、广州亚运会、广东省委、省政协、省档案馆、省文化厅、省文史馆、省民进、省美协、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陕西省文史馆、广州市文史馆、广州市美协、广州市文联、广州各区人民政府、中国书法院、浙江美术馆、浙江博物馆、山东美术馆、广东美术馆、开明画院、广州市文化宫、十三行博物馆、高剑父纪念馆、司徒氏苍城书院、中建四局、长隆集团、香江集团、星河湾集团、富力集团、广州美术学院、佛山市岭南美术实验中学、周庄旅游景点等定制产品或提供艺术品扫描复制、数据管理、大型挂画工程等服务。

     也曾协办全国新闻人书法研讨会、国家青苗画家培育计划、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书画艺术名家专项课题高研班、广东省书法评论家协会创作研究、广州市公安边防支队书画创作、大学生艺术博览会等活动,并配合创作需要定制文房用品。曾为广东省美协、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市美协、甘肃省美协等提供场地创作:《历代羊城八景》《百花颂花城》《南国商都》《云涌珠江》《客家山居图》《大美丰顺》及大型黄河主题作品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