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上的今天 | 一代园林宗师陈从周与绍兴东湖

 cxag 2020-03-15

绍兴东湖,位于绍兴城东绕门山之麓,以洞深、岩奇、湖洞相连为特色,享有“虽出人工,宛自天开”的美誉,历经120多年终成一方名胜。绍兴名士蔡元培曾写道:“回忆故乡众多石宕,东湖奇境最关情”。陈从周在《杭绍行脚》一文中也这样说过:“湖非天然而成,实开石山斧凿所得,今则宛自天开,前人于此矿址,巧妙设想,化作神奇,安排得那么新奇,造成天然看屏,立体画本的景观。”

东湖园林,从石宕开采到荒弃;从陶濬宣先生购地造景到办学发展,其名声斐然。建国后,毛泽东、孙中山、刘少奇、郭沫若、陈从周等名人也先后来到东湖,被这里奇特旖旎的自然景观所吸引。

20年前的今天,一代园林艺术宗师——陈从周先生逝世(1918年11月27日-2000年3月15日)。

1918年,陈从周出生在杭州城北的青莎镇,是家中最小的孩子。父亲是位生意经营得不错的商人,在临近京杭大运河的地方造了栋住宅。“宅子雅致得很,里面还有个不大的园林。园子里有山,有石,有花,有木......”陈从周爱花草的感情便是从小在这里培养起来的。

10岁时,陈从周被送去美国人创办的教会小学读书。母亲担心洋学堂的学问不够,又请了当地的老秀才每天来教古诗文。每天清晨,还会亲自督促他临帖练习书法,使得陈从周从小接受全面的中西合璧式教育。

1938年,入之江大学文学系中国语文学科,诗词师承著名学者夏承焘教授,打下了深厚的国学功底。1952年进入同济大学,从文史转向古建筑园林研究。

除了研究古园林、古建筑,陈从周也是一位“倜傥的公子”,他擅长书画、诗词、散文,酷爱昆曲,有人说他是“杂家”,不过他的“杂”可都是大师级的。

▲ 《石秀竹清》

——庚申之秋游越珠东湖梓翁陈从周

陈先生偏爱东湖,在他的不少书作中屡有提及。1990年秋,时年72岁高龄的陈老先生应绍兴市政府之邀,指导东湖的规划建设。由此,更是加深了他与东湖的缘分。

东湖园内稷寿楼、扬帆舫均出自先生之手。稷寿楼建筑分上下两层,古朴别致,晚年先生到访绍兴时,曾留寓于此。它的南面就是扬帆舫,作画舫出水状,是水上社戏表演的舫形舞台。

园内还多处留下了先生的题刻。

▲ 摩崖石刻之《东湖小记》——陈从周 撰

▲ 园内景门《搜奇》《逸兴》——陈从周 题

▲“洞中藏洞泉流隐,桥外有桥水更幽。”

——陈从周

观近看,东湖园林给人一种神秘、深幽的景致。这也正是陈从周先生对东湖的高度评价。

山不在高,贵在层次。水不在深,妙于曲折。卧坐其间,小中可以见大,这也正是先生对园林建筑的见地。

“东湖与其说他是湖,不如叫他做水石大盆景。因为说湖太夸张了,说山亦太觉孤单了。而洞壑深渊,阴翳蔽日,潭水深寒,惊险未敢转身。游者于廊轩之前,静观得之,东湖所以独步天下者正在此。”

——陈从周《杭绍行脚》

“一入景区,小坐“扬帆”舫,便不移步了。似乎有种迷醉人的幻觉,使我痴了,啊,山水之美胜于美人呀!”

“三十几年来,我不知到过东湖多少次,雨后的东湖正如酒后薄醉,看得清,看不清,要仔细着意,摆脱俗情去看,我不想成高士,但眼前的景物确实使人飘飘然。”

——陈从周《园韵》

陈从周先生,一生湖海,踏遍名胜,而对东湖园林独费心血,正得感谢他的一片恋乡之情。

“几多泉石能忘我,何处园林不忆君。”

如果没有他,中国的许多地方,现在不会那么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