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用了思维导图依然干不好活,思维导图说这个锅我不背

 逸香阁居士丽人 2020-03-15

自从在一次管理培训听导师介绍了效率神器思维导图,小李就觉得这玩意不错,应该可以改变自己工作拖沓、思维混乱的毛病。为了用好它,小李买了很多思维导图的书,也在网上找了很多教程,对每一项工作小李都会将他们画成思维导图。

但慢慢地,小李发现虽然画了思维导图,然而工作效率却没有大幅度地提高,反倒是在画思维导图上花了不少时间。对于这个问题,小李百思不得其解。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删除)

小李的困惑,很多用思维导图的朋友们也有,做了一张张漂亮精美的思维导图,但是然并卵。这可能是大家在一开始接触思维导图时就对它存在误区。今天这篇文章和大家聊聊思维导图的精髓到底是什么?

01

一、对思维导图有认识上的误区

思维导图(Mind Map),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应用于记忆、学习、思考等的思维“地图”,有利于人脑的扩散思维的展开。

东尼·博赞(Tony Buzan),上世纪50年代他因创建了“思维导图”而以大脑先生闻名国际,成为了英国头脑基金会的总裁,国际心理学家委员会的会员,是“心智文化概念”的创作人。

时至今日,思维导图已经成为一个全球现象:“思维导图”系列图书迄今已被翻译成35种语言,风靡200多个国家。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删除)

目前全球有超过2.5亿人在使用思维导图,已经成为全世界范围内最知名、最受欢迎的效率工具之一。爱因斯坦、比尔·盖茨、沃伦·巴菲特等大咖都曾使用,在新加坡,思维导图已经被引入中小学教育。

虽然那么多人使用思维导图,但很多人会存在以下的误区:

1、误区一:错把思维导图当做知识树大纲

观察了小李的思维导图,发现他只是在工作开始时,用思维导图将工作一一拆分,然后在有需要时打开翻阅。这种情形说明小李只是将思维导图当做记忆备份的知识树大纲。从形式上看,知识树大纲和思维导图非常相似。都是从一个中心发散出来的散点结构,但他们的用法有很大的差别。

知识树主要作用是对已知事情的简化,知识树模型本质上就是一个层级式知识图,它拆分某一知识或工作内容间的因果关系或从属关系,以逐层展开的形式呈现。便于对知识或工作形成有效记忆。现在学校教学上,老师们往往会用知识树来梳理各种知识点,帮助学生尽快记忆。

而思维导图并不是对一件事情单纯的拆分。简单来说它是对未知事情多维度的思考,把脑海中不同维度的关键点罗列出来。

所以这里的误区是在思维导图的使用上不能把它简单地变成记忆工具。因为提高记忆这东西通过正常做笔记的方式就可以解决,还节省时间,并不需要使用思维导图。杀鸡焉用牛刀?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删除)

2、误区二:错以为思维导图要好看,要画很多漂亮的图让人觉得美美的

看过小李的思维导图,都会赞叹一句很漂亮,很有设计感,也使小李时常洋洋得意。但是他经手的项目还是一团乱,和他的思维导图一样,就像花瓶一样的存在。

这个就是使用思维导图的第二个误区,本末倒置。思维导图最主要的作用是帮助我们分析现在问题的情况,写出我们思考的内容,而不是为了好看去炫耀自己做的思维导图有多美。如果手画这些图第一个很浪费时间,画图的重点跑到画画上和美观上了,浪费时间。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删除)

3、误区三:只是用思维导图来陈列问题,并没有利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思考问题

小李画完的项目思维导图,在同事看来对项目沟通没有起太多的帮助。因为小李只是在罗列工作,并没有通过画思维导图对为什么需要做这些工作进行深度思考。这也导致了小李在项目沟通和头脑风暴中没有建设性的意见和自己的判断。

这个问题会发生的最主要的原因是我们在处理问题的时候,会根据洞察力和联想能力,先入为主的对一些事情判断,建立底层思考框架,再根据过往经验,拿出潜意识里的思考框架进行排列组合,逐层递推来解决问题。

这样可以提高我们处理问题的效率,但同时也让我们看待事物的视野变小,限定了我们的思维。这种现象被称之为沉锚效应。

沉锚效应,心理学名词,指的是人们在对某人某事做出判断时,易受第一印象或第一信息支配,就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把人们的思想固定在某处。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沉锚效应普遍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第一印象和先入为主是其在社会生活中的表现形式。

从上面的三个误区都可以看出来,小李在使用思维导图时陷入了形式大于内容的误区,只是学会了使用工具,而没有领悟思维导图真正的作用。

其实要充分掌握“思维导图”,其重点一定要落在“思维”上,导图只是将思维陈列出来的方法,它就像作家手中的笔,相机背后摄影家的眼睛。如果不去提升自己的思维深度,那么功能再齐全的思维导图也只是锦上添花。

02

二、为什么要提高思维深度?

叶修《深度思维》书里提出深度思维是:

拥有较长的思维逻辑链,能够认知较长的因果链条。

能够突破自我为中心的局限,灵活切换看待问题的视角。

能处理较大信息量,在杂乱信息流中保持思维能力。

能够在宏观视角上分析问题,认知事物所处的生态特性,事物的长期趋势。

在成甲《好好思考》提出,人的思维是4个层级,分别是经验技巧、方法流程、学科原理、哲学视角。通过这四个层级,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们对自己进行多种纬度更加深层次的提问,逐层深入的分析问题本质,达到深度思维。

(图片来自《好好思考》,如有侵权删除)

提高思维的深度之后,我们看待问题可以变成降维打击,就像《三体》二向箔攻击一样。通过对事物的深度进行挖掘,可以让我们更好看透问题本质、解决问题,也容易进行思维和融合思考,从而更好的利用思维导图的工具处理问题。

“二向箔攻击”是刘慈欣《三体》里歌者文明(一种比人类文明和太阳系文明更高级的外星种族)的一种武器攻击行为,可以把三维空间变成一个平面。简单理解为把圆球瞬间压扁,是一种降维打击。

03

三、提高思维能力的方法

思维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瞬间成功。提高思维能力的方法也有很多,从逻辑思维到形象思维,把思维的方方面面都拆分整理,对应着一系列的方法论。这里我们来介绍两个很容易掌握的提升思维深度的方法:

1、宏观上:利用OODA循环,不再盲目行动

OODA循环,美国陆军上校约翰·包以德最早提出这个概念,所以OODA也被称为“包以德循环”。

OODA代表着决策流程的四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观察(Observe)、调整(Orient)、决策(Decide)以及行动(Action)。从这四个步骤,将行动前的动作,进行了一步步分解。通过这些步骤,可以让我们的行动,有据可依。我们可能在日常中生活中,已经用到了这些步骤中的一步或者几步,这个循环,则可以让我们的行动更加系统化、理性化。

O:Observe,观察,观察有看的意思,但观察不仅仅是用眼睛看,而是融入周围环境,用心体察。在观察阶段要求你用眼,用心看自己和看对手的体力,脑力以及心力,还要对你们所在的外部环境的变化有细致的察觉。

O:Orient,导向是循环中最重要的一环,它由你的基因,文化,以前的经验,以及前一步观察的结果,综合形成。导向有重新定位的意思,你要根据行动结果,外部反馈,迅速找到不匹配,不一致的部分重新调整,这个不一致可能就是你先前的判断和别人判断中的错误。

D:Decide,决定是由导向到行动过渡的一环,你前一步导向工作做的好,决策就很明确。相反,如果很难决策,就是观察和导向工作没做到位,就不要在决策上花时间了,回到前两步可能更好。

A:Act,行动是将前面三步生成的信念、认知付诸实施。而行动完成后继续进入下一个循环周期的观察。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删除)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在篮球场上,当你持球的时候,面对比你个子高速度比你快的防守者,你该怎么做才能直接有效的突破。这时,如果用OODA来思考这个问题时,步骤应该是什么?

Observe:观察对手的站位和动作,观察他的劣势,观察周边环境

Orient: 根据自身和对方的优劣势进行分析用什么方式能获得优势

Decide: 从不同的方案中做最有利的决策

Act:行动

你通过OODA循环一瞬间在脑海中做出决策,利用你的敏捷和运球优势,通过一系列快速和精心设计的身体动作,用来迷惑对手,让防守失去身高或者速度的优势,这样突破成功的可能性更大。这是当前最好的行动方式。

我们需要深度思维让自己的行动不盲目。而OODA思想基础是默认外部环境随时在发生变化,所以决策的前提不是计划,而是动态的“观察”与“调整”。换句话说,OODA把核心精力放在系统地、动态地判断问题的本质上,有了这个前提,调用恰当的策略采取行动就相对简单了。就像是古人云“三思而后行”。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删除)

2、微观上:使用黄金圈法则,思考事物本质

著名的黄金圈法则由营销专家西蒙·斯涅克(Simon )提出,它不仅适用于管理,营销,文案,更是对个人思考方式和创新能力都很有帮助。

Start with why

黄金圈是什么?

在对事物进行分析时,根据战略、战术、执行层面画成三个圈,三者组合成的就是黄金圈:

Why:最内层——战略层面:为什么,指做一件事的目的、理念;

How:中间层——战术层面:怎么做,指针对这个目的计划是什么,具体的操作方法和措施。

What:最外层——执行层面:是什么,指具体要做什么或是事情的表象、现象。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删除)

很多人做事没方向,不是输在能力上,而是彻底输在思路上,试问思路不清晰,如何能做好事情呢?因为我们许多人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一般都是采用What-How-Why的模式,这是一种“由外而内”的模式,先思考是什么及怎么做,但往往有可能都到不了为什么这个阶段。

而黄金圈法则却正好相反,首先把思考焦点放在为什么做上面,其次是如何做,根据一些好的方法,好的策略,最后才是做什么,决定结果如何。

思考WHY层面,是一种探究事物本质的方式,也才更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或者创造出更多有效的方式。

以卖电脑为例,

一般的厂家会说:

1-是什么:我们做了一台最棒的电脑

2-怎么样:用户体验良好,使用简单,设计精美

3-为什么:能帮你提高工作效率,让你的游戏效果更好这就是遵循了从外到内的:我们做了什么-做得怎么样-你为什么要买这个逻辑。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删除)

那么从内到外的逻辑是如何呢?

其实就是苹果卖电脑的方法:

1-为什么:我们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为了突破和创新,我们坚信要以不同的方式思考

2-怎么样:我们挑战现状的方式是提升用户体验,用精美的设计,简单的界面来实现

3-是什么:我们只是在这个过程中做出了最棒的电脑苹果就是倒着来的,

它总是把所做的事用愿景描述好,然后再一步步拉到你身边,告诉你:兄弟,我们在改变世界,有兴趣一起吗?欢迎加入。。。

人生的规划其实也是一样的,很多人都是从眼前看起,然后一步步往前看,这种方式就是普通电脑和苹果的区别,我们应该定好愿景,然后在执行过程中发现,自己恰好走出了那关键的几步而已。

04

四、只有能力提升,工具才可以发生作用。

所以,像小李这样,想要彻底将自己能力提升一个台阶,就必须得将思维方式、思维能力进行迭代。我们不能在战术上勤劳,在战略上懒惰。

趁着疫情在家,给自己的思维能力升升级。先有“思维”,导图才能发挥它的作用。先有“思维”,使用思维导图才能事半功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