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续中日音乐千年的缘分,这些当代音乐家演绎曾经的风雅

 阿里山图书馆 2020-03-15

专辑《荒城之月》录音现场

文 | 卢旸

“1400年前的大唐长安,威名远震,四海朝拜。政治、经济昌荣促生了丰茂多姿的音乐文化。远道而来的日本遣唐使团以汹涌巨浪中飘摇沉浮的木船,载去了众多起源于华夏大地的乐器与音律,让盛唐的音乐文化,在东瀛之国落地生根。”2017年11月,音乐制作人叶云川邀请中国演奏家与日本演奏家共同演绎中日民谣,历时两年制作完成专辑《荒城之月》,由瑞鸣音乐发行。近日,记述专辑制作过程的纪录片《日本录音记——荒城之月背后的故事》发布。

 一方水土 一方民谣

《日本录音记——荒城之月背后的故事》 

“民谣是民间流行的赋予民族色彩的歌曲,表现一个民族的感情与习尚,因此各有其独特的音阶与情调风格。”叶云川举例,意大利民谣热情、西班牙民谣狂放、英国民谣懒散,而日本民谣多为摇篮曲、出海歌一类,音律别致,犹如高岭之花。一方水土养育一方民谣,不同的民族音乐里分别有着属于本民族惟一的音位排布,混合着民族乐器,造就了它们的动人之处。

叶云川幼时大量阅读中国古代文学,对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理解和热爱。他创立音乐品牌“瑞鸣音乐”,倾力于挖掘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与音乐的结合,擅长用世界音乐语言表现中国音乐。2017年11月,叶云川召集古筝演奏家毛丫、二胡演奏家杨雪等中国演奏家前往日本,与尺八演奏家长谷川将山、太鼓演奏家糸原昌史等日本演奏家,在东京都神奈川县一座能够容纳1200名观众的音乐厅录制专辑《荒城之月》,以中国民乐与日本邦乐的即兴合奏演绎经典民谣。专辑由日本录音师小岛幸雄录制,中国录音师李大康混音。

两国音乐 和而不同


专辑《荒城之月》录音现场

“虽然语言不通,但是音乐家创作时交流顺畅。两国音乐和而不同,乐声尚未响起,默契已经形成。沉浸在文化的氛围中,技巧已经没有那么重要。通过几天的磨合,每个人的热情都被调动起来,融合在音乐中,产生新的生命体。”叶云川回顾艺术家合作过程时说道。

尺八空灵、太鼓击响、二胡悠远、古筝抑扬、琵琶铿锵……在叶云川的指挥下,中日两国演奏家以高超技艺,即兴合奏经久流传的两国传统民谣,包括日本民谣《樱花》、日本青森县民谣《津轻上河原节》、日本北海道民谣《拉网小调》、中国内蒙古民谣《西树梅林·枣骝马》、中国广东客家民谣《落水天》、中国江苏民谣《拔根芦柴花》、筑前琵琶弹唱《那须与一》、日本山形县民谣《最上川舟歌》、日本邦乐《无住心曲》《太鼓》《春之海》、中国重庆民谣《黄杨扁担》。其中,《最上川舟歌》《拉网小调》等日本民谣,以优美舒缓的旋律,带听众领略东瀛列岛的清新景色;《黄杨扁担》《落水天》等中国小调,为专辑古朴幽远的氛围,增添乡野趣致。

日本承继中华国乐传统

荒城之月来自音乐周报00:0009:40

专辑同名作品《荒城之月》又名《寂寞的荒城》,由日本近代音乐之父泷濂太郎创作。在日本众多民歌中,除了江户时代末期创作的民歌歌谣《樱花》外,最著名者莫过于《荒城之月》了。在日本,不论成年人还是中小学生,都会吟唱。

“《荒城之月》兼具枯山水般充满哲思的空寂意境,以及火山喷发式的情感起伏。这首在日本家喻户晓的曲子,第一次由中日两国音乐家一起完成,非常特别。其蕴含的战争反思、民族思考、个人情感,贯穿了整张专辑,是专辑的灵魂。”该曲由叶云川担任指挥,尺八演奏家长谷川将山、神令、佐藤公基,津轻三味线演奏家山口浩司,筑前琵琶演奏家藤高理惠子,日本筝演奏家日原畅子,太鼓演奏家糸原昌史,篠笛演奏家佐久间真里,二胡演奏家杨雪,阮演奏家邸琳共同完成。三位年轻的尺八传人长谷川将山、神令、佐藤公基,既有严谨的传承,也有山野民间的体现,展现出自由的状态。其中,长谷川将山擅长演奏从古典到现代多种不同风格的乐曲,神令作为尺八古典本曲传承人也积极参与跨界演奏,佐藤公基的演奏风格不拘泥于对尺八的固定观念。

尺八、琵琶、三味线、太鼓等乐器,皆于唐代东渡沧海传入日本,体现了日本自古而今对中华国乐传统的保存、承继和发扬。“一千多年前,这些乐器由中国传到日本,成为日本今日国宝。这些乐器在中国经历改良无数,但是到了日本,却出现一种奇特景象,比如唐朝传入日本的琵琶,居然和《韩熙载夜宴图》中的一模一样。”叶云川希望以专辑《荒城之月》,融合中日两国传统乐器,用音乐的方式找寻曾经的风雅、文化、礼仪、繁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