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发生以来,全国各地派出330多支医疗队、4.2万名医护人员支援湖北。因为同根,他们千里驰援不舍昼夜;因为同乡,我们倍感自豪时刻牵挂。央视新闻推出#我的同乡英雄#系列人物盘点,邀请他们来到聚光灯下,拍一组照片,用图像记录感动。 截至目前 江苏派出13批医疗队 2804名队员支援湖北 分驻武汉、黄石 “江”“湖”携手,同心战“疫” 1月25日,大年初一, 医疗队集结出发, 我带着32名战友连夜赶到武汉。 我在朋友圈写道 “武汉,平安抵达; 下次,健康离开。” 到达后第一个任务是集中培训, 台上台下戴着口罩, 整整三个小时, 这样的经历对我来说也是头一遭。 会议、培训、考核、检查、演练, 每天的工作安排得满满当当, 时间总是不够用。 2003年SARS来袭, 我在发热门诊工作。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 我和身为护士的妻子都报名前往一线。 但这次,医院只派我去, 留下妻子照顾家庭。 临出发前, 5岁多的小女儿给我加油鼓劲, 临床专业在读的儿子对我说: “老爸真赞,我以后也要像您一样。” 1 王醒 重症医学科医生就像“伞兵”, 哪里有危险, 就空降在哪里。 接到通知后, 我们用半天时间集结队伍。 第二天出发时, 大花山方舱医院还没开。 去医院培训的路上, 大家在车里有说有笑, 正式“开舱”第一天, 车里却鸦雀无声。 队伍里最年轻的护士只有22岁, 为缓解大家的紧张情绪, 我第一个进舱, 迅速完成首批12名病人的咽拭子采集。 1 赵燕燕 我想对这座城市说一声“谢谢”, 谢谢你的付出、 坚韧和团结。 13床75岁的新冠肺炎患者, 老伴住在另一个病区, 儿女还没解除隔离。 根据医嘱, 老人每天要服用两次蛋白粉, 但没有家人能帮他购买。 我把自己的蛋白粉 分装成小袋送给他, 对他说:“只要你不嫌弃, 这些天就把我当女儿, 有什么事尽管吩咐。” 1 对于其他医疗队队员, 到了武汉, 经过培训进入医院开展救治 才算真正踏进“战场”。 但作为院感组的一员, 从抵达武汉下飞机的那刻起, 就是上“战场”了。 每当医护人员正确穿脱防护设施后, 我都会给他们竖大拇指, 他们防护好了,我就安心多了。 1 王珍妮 我最想带家人到武汉走一走, 看长江磅礴,东湖秀丽, 黄鹤古楼,樱花烂漫。 大年初五, 我到达隔离病房开始工作。 我每天负责测量患者生命体征、 静脉输液、更换补液、 消杀、呼吸机护理。 尽管大部分工作非常常规, 可严实的隔离衣,厚厚的口罩, 一穿就是一天, 行动实在有些不便。 但是我相信, 疫情总有结束的一天, 春天一定会来。 1 李小民 医疗器械是冰冷的, 但医生,绝对是有温度的。 一位43岁的男性患者, 入院初期因为病情严重, 情绪波动很大, 甚至一度想要自杀。 为了避免刺激他, 我决定放弃插管治疗,用药物替代。 十多天过去,他的病情慢慢好转。 他和我说:“之前在ICU待久了, 状态不是很好, 现在心情好多了,谢谢你们。” 1 冯旰珠 2003年抗击非典, 我的战绩是“零死亡”, 这一次,我有信心保持战绩。 新冠肺炎这个对手, 迷惑性真的很强。 到黄石后第一次查房, 我发现13床的患者, 虽然以很高流量在吸氧, 但一说话脉氧立马大跌, 使用呼吸机,情况反而更糟。 经过研判,我们调整了治疗方案。 这几天,他的病情大幅度改善。 查房时,他还在看《学习强国》, 他告诉我,他是30多年的老党员, 现在积分7000多了。 1 吴晓松 再一次登上前往抗疫前线的飞机, 这一次我成为了黄石的“猎毒卫士”。 从汶川、雅安地震防疫 到非洲埃博拉病毒, 我参与过这么多次疫情防治, 没有一次像新冠肺炎病毒 这么狡猾。 疾控人常说, 我们的工作如同福尔摩斯破案, 追踪病毒的来龙去脉, 动手不仅要快,更要稳、准、狠。 这几天黄石的新增病例为零, 大家的辛苦都没有白费。 照顾好自己 盼早日凯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