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系列方751

 随缘522 2020-03-15
皮肤麻痒
补气汤
【处方】 黄耆、白芍、甘草、泽泻、陈皮、人参。
【功能主治】 皮肤麻痒。
【用法用量】 用水1盏半煎服。
有痰,加半夏、生姜。
【摘录】 《便览》卷一
 
 
 
 
 
 
产后大虚劣
补气汤
【处方】 黄雄鸡1只,赤小豆5升(大豆亦得),干地黄1两,甘草3两,桂心3两,黄芩3两,芍药3两。
【功能主治】 产后大虚劣。
【用法用量】 以水2斗,煮鸡、豆1斗,去滓纳药,煎取4升,分4次服。
【摘录】 《普济方》卷三五二引《肘后方》
 
 
 
 
 
生胃中津液。主上焦虚热,夜卧口干
补气汤
【处方】 五味子3两(须用辽东者),甘草5钱,白盐(炒)1两(3件同拌,置器中露1宿,取出焙干),吴茱萸5钱。
【制法】 上为细末,干净瓷瓶中盛。
【功能主治】 生胃中津液。主上焦虚热,夜卧口干。
【用法用量】 每服1钱,以熟汤送下,不拘时候。
【摘录】 《普济方》卷三十五引《十便良方》
 
 
 
 
 
 
清胰汤(天津南开医院方)
【组成】柴胡15g 黄芩9g 胡黄连9g 白芍15g 木香9g 延胡索9g 生大黄(后下)15g 芒硝(冲服)9g
湿重或有黄疸,加茵陈、栀子、胆草;
呕吐重,加半夏、代赭石;
痛重,加川棟子,重用延胡索;
兼食积,加莱菔子、建曲、麦芽、山楂;
胸满,加厚朴、枳实;
背痛,加全瓜蒌、薤白、防风、秦艽;
并发胆道蛔虫,加槟榔、使君子、苦楝根皮;
体虚中寒,去大黄、芒硝,加附子、干姜。
【用法】水煎服,11剂,分2次服。重证日服2剂,分4次服。
【主治】急性胰腺炎。上腹部疼痛,剧烈而持久,伴有间歇性加重,腹部压痛,腹肌紧张,恶心呕吐,发热。
【证析】上腹部疼痛是本方主证;胆胰郁热,壅滞不通,是此证病机。肝喜疏泄条达,胆宜清、疏、通、降。若因肝之疏泄失职,气机郁结,胆失通降之常,壅滞不通,不通则痛;气郁化热,则发热;胆气犯胃,胃气上逆,则恶心呕吐。
【病机】胆经实热,壅滞不通。
【治法】疏肝利胆,泻热通腑法。
【方义】本方是治疗急性胰腺炎之效方,体现疏肝利胆,泻热通腑法则。方中柴胡、木香调气疏肝,延胡索理气活血,白芍柔肝缓急,通过疏肝、柔肝、理气、活血作用,能呈较好止痛功效,这一组药主要治肝。黄芩、胡黄连清肝胆之热,大黄、芒硝泻热通腑,通过硝黄通利作用,使胆道与肠道畅通则壅滞自去,壅滞既去则疼痛可止。这一组药在于清热利胆。两组药物照顾到了肝喜疏泄条达、胆宜清疏通降之特点,故有效。
【歌括】
清胰治疗胰腺炎,硝黄柴芍芩香连,
廷胡理气兼活血,通腑调肝病可痊。
 
 
 
 
 
 
头痛分类及中成药
现实生活中,经常会碰到一些头痛购药的人群,头痛是以患者自觉头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既是一个独立的疾病,也可是多种急慢性疾病的一种临床症状。
外感头痛
-  -
风寒头痛
临床表现:感受风寒之邪所致的头痛,以头痛剧烈或头痛如裂、连及项背、恶风畏寒、遇风加剧为特征,可伴有鼻塞流涕,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选药:治疗宜疏风散寒、通络止痛,适宜的中成药包括川芎茶调散(片、颗粒)、通天口服液、头风痛胶囊、都梁丸、天麻头痛片、正柴胡饮冲剂、葛根汤颗粒、感冒软胶囊等。
-  -
风热头痛
临床表现:风热之邪外袭所致的头痛,以头痛而胀,甚者头痛如裂,遇热加重,伴有发热、目赤面红、口渴、鼻流浊涕、便干溲赤为特征,舌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选药:治疗宜疏散风热止痛,适宜的中成药包括桑菊感冒片(颗粒)、羚羊感冒片、清热解毒口服液等。
-  -
风湿头痛
临床表现:风湿之邪侵入机体所致的头痛,以头痛如裹、肢体困重、腹胀胸闷、纳差便溏为主要特征,舌苔腻,脉濡或缓。
治法选药:治疗宜祛风化湿止痛,适宜的中成药包括藿香正气水(软胶囊)、九味羌活丸等。
内伤头痛
-  -
肝阳头痛
临床表现:肝阳上亢所致的头痛,表现为头胀痛或掣痛,心烦易怒,眩晕、面红目赤、口苦胁痛,失眠多梦,舌质红,苔薄黄或少苔,脉弦或弦细数等。
治法选药:治疗当平肝潜阳、熄风止痛,适宜选用天麻钩藤颗粒、全天麻胶囊、天麻头风灵片、天舒胶囊、复方羊角颗粒、清空分散片、松龄血脉康胶囊、丹珍头痛胶囊等。
-  -
气血亏虚头痛
临床表现:以头部隐痛或头痛绵绵,反复发作,遇劳加重,伴有心悸,自汗,气短、神疲乏力,面色苍白,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或细弱。
治法选药:治疗当益气养血,通络止痛。偏气虚者宜选用人参归脾丸、人参健脾丸、补中益气丸等,偏血虚者宜选用养血清脑颗粒、人参养荣丸、八珍颗粒、清上蠲痛颗粒、天麻头痛片等。
-  -
肾虚头痛
临床表现:是指肾精亏虚,髓海失充所致的头痛,以头空痛,腰膝酸软,眩晕耳鸣,健忘,遗精带下,神疲乏力,视物模糊,耳鸣为特征。
偏肾阳虚者见畏寒肢冷,舌淡胖,苔薄白,脉沉细无力;偏肾阴虚者见面色潮红、五心烦热、盗汗,舌红,少苔或剥苔,脉细数。
治法选药:治疗当补肾益精填髓。肾阴虚者适宜选用补肾益脑丸、六味地黄丸、天麻首乌片、天麻头风灵片、天麻醒脑胶囊等;肾阳虚则可选用右归丸、金匮肾气丸等。
-  -
痰浊头痛
临床表现:指痰浊上蒙所致的头痛,以头痛昏蒙或重坠如裹,胸脘痞闷,纳差,呕恶痰涎,眩晕,倦怠乏力为特征,舌淡红,苔白腻,脉滑或弦滑。
治法选药:治疗以化痰祛湿、熄风止痛为大法。适宜的中成药有半夏天麻丸、正天丸、头痛宁胶囊、清脑复神液等。
-  -
瘀血头痛
临床表现:以头痛反复,剧痛或刺痛,经久不愈,痛有定处为特征,伴有面色晦暗,或有头部外伤史,唇舌紫暗或见瘀斑瘀点,或舌下脉络充盈迂曲,脉弦细或细涩。
治法选药:治疗当活血化瘀,通络止痛,适宜的中成药有血府逐瘀胶囊(口服液)、头痛宁胶囊、复方莪红片(胶囊)、大川芎丸、丹珍头痛胶囊、天舒胶囊、天麻头痛片等。
根据头痛特点及起病形式可分为外感头痛与内伤头痛。
两大类中又有不同的证型,符合证型的选用中成药才是正确的,中成药若不经辨证,随意使用,轻则延误病情,重则亦可危及生命。
 
 
 
 
 
 
胃病通治散
胃病患者有酸反流、恶心、胃胀、疼痛等症状,不知道他们在去医院前得了什么样的胃病。书刊上,网络上的各种胃病方剂不计其数,但他们不敢尝试,因为怕吃错药,造成大胃病。对病人最理想的治疗方法是治好一切疾病,既节省了医院检查的费用,又避免了浪费在医院队列中的时间。真的有办法这么做吗?是幻想吗?事实上,治疗所有疾病的一种药最初是由庸医做的。但是,单从中医治疗胃病的角度来看,也有这样的方剂。治疗成千上万人的秘方胃痛通志散分享如下:
(配方):鱿鱼骨150克,圆胡50克,黄芪50克,金鸡150克,白术50克,猪苓50克,五美50克,大黄50克。如果胃冷或冷,加50克生姜。
[方法]:与药物混合,粉碎成细粉。
用法:一天两至三次,饭前一小时或半小时一汤匙(6~10),一次一份云南白药。
[疗效]:重症组一般有效3~5d,轻1例,一般12支可治愈,有效率高达98%
说明:好姜是极热的,有些人不能忍受胃,可以适当减少,不一定是50克,一天可以吃药很多次,一天三、四次,但必须禁食,吃药时也要疼痛或膨胀。
(禁忌):在日常饮食中避免寒冷,每顿饭不要吃得太饱或太少,不要太饿。只要保持七八分就够了。胃病三分能治七分,记住这句话,否则吃仙女丹是没用的。
注:请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有儿子的叫儿子看看,没儿子的就让女儿看看!
 
 
 
 
 
 
肾囊肿
药方:白术15g、五味子20g、黄柏10g、黄芪15g、芦根15g、通草15g、木通10g、车前草20g、熟地20g
药方:金钱草30g、黄精30g、白芍15g、木通6g、通草15g、大腹皮30g、荔枝核12g、三棱9g、莪术9g、甘草6g
水煎服,每日一剂,日服3
 
 
 
 
 
 
 
补营卫。主虚劳咳嗽,寒热往来,四肢乏力
补气汤
【处方】 鹿茸(去毛,锉作段。酒浸,炙)1两,当归(去芦,酒浸)1两,白术(炒)1两,附子2只(炮,去皮脐),北五味子(去梗)半两,黄耆(盐水炙)半两,人参(去芦)半两,金钗石斛半两,白茯苓(去皮)半两,山药(炒)半两。
【制法】 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 补营卫。主虚劳咳嗽,寒热往来,四肢乏力。
【用法用量】 每服2钱,水1盏半,加生姜3片,大枣1枚,煎至7分,食前服。
【摘录】 《魏氏家藏方》卷四
 
 
 
 
 
 
 
阳气大虚
补气汤
【处方】 人参8分,黄耆1钱,玉竹2钱,白术1钱,木香3分,山药1钱,陈皮8分,川芎8分。
【功能主治】 阳气大虚。
【用法用量】 水煎服。
【摘录】 《脉症正宗》卷一
 
 
 
 
 
 
 
 
补气以养肺。主肺虚少气自汗
补气汤
【处方】 黄耆3两(去芦,蜜水炙),人参半两,甘草(炙)半两,麦门冬1两(汤浸,去心),苦桔梗(去芦,炒)1两。
【功能主治】 补气以养肺。主肺虚少气自汗。
【用法用量】 原书治上证,须与益荣丹配合使用。
【摘录】 《瑞竹堂方》卷一

补气生血汤

【处方】 黄耆、当归、白芍、桂枝、附子、姜、枣。

【功能主治】 中风,左右手足皆不遂。

【摘录】 《医学集成》卷二

38条中药药性口诀

1、党参配黄芪——健脾益气

2、附子配肉桂——温肾回阳

3、山药配扁豆——补脾止泻

4、沙参配麦冬——润肺生津

5、柏子仁配枣仁——养心安神

6、杜仲配续断——补肾强药

7、麻子仁配瓜蒌——润肠通便

8、龙骨配牡蛎——固脱

9、金樱子配芡实——固精

10、赤石脂配禹余粮——涩肠

11、谷芽配麦芽——助消化

12、桑枝配丝瓜络——活络

13、牡蛎配石决明——潜阳

14、升麻配柴胡——升提气分

15、旋复花配代赭石——降气

16、橘核配荔枝核——消疝气

17、甘松配山奈——止胃气痛

18、海藻配昆布——消痰核

19、荆三棱配蓬莪术——消癥瘕痞块

20、白茯苓配赤苓——利水

21、甘遂配芫花——逐水

22、常山配草果——截疟

23、当归配川芎——活血化瘀

24、桃仁配红花——破瘀

25、蒲黄配五灵脂——祛瘀

26、乳香配没药——理气散瘀止痛

27、藿香配佩兰——清暑祛湿

28、银花配连翘——清热解毒

29、黄连配黄芩——清热泻火

30、桑叶配菊花——疏散风热

31、羌活配独活——治风湿疼痛

32、川芎配草乌——治寒湿疼痛

33、青皮配陈皮——疏肝理气

34、苏梗配藿梗——理脾胃气

35、天冬配麦冬——滋养肺肾

36、芦根配茅根——清肺胃热

37、砂仁配寇仁——健脾化湿

38、神曲配山楂——消谷肉食积。

补气升阳和中汤

【处方】 生甘草1钱,酒黄柏1钱,白茯苓1钱,泽泻1钱,升麻1钱,柴胡1钱,苍术15分,草豆蔻仁15分,橘皮2钱,当归身2钱,白术2钱,白芍药3钱,人参3钱,佛耳草4钱,炙甘草4钱,黄耆5钱。

【功能主治】 风热下陷,阳气不行,闭目则浑身麻木,昼减而夜甚,觉而开目,则麻木渐退,久则绝止,常开其目,此证不作,惧其麻木不敢合眼,致不得眠,身体昏重,时有痰嗽,觉胸中常似有痰而不利时,烦躁,气短促而喘,诊得六脉俱中得弦洪缓相合,按之无力。

【用法用量】 (口父)咀。每服5钱,水2盏,煎至1盏,去滓,空腹服。

【摘录】 《兰室秘藏》卷中

补气升肠饮

【处方】 人参30克,生黄芪30克,当归(酒洗)30克,土炒白术15克,川芎(酒洗)9克,升麻0.3克。

【功能主治】 补气升提。主气虚失摄。

【用法用量】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治疗前列腺炎、睾丸炎名方:腾龙汤

牡丹皮、桃仁、瓜子仁、苍术各10~15克、薏苡仁20~30,甘草5~8克、大黄2~5克、芒硝5~8克。(请在中医的具体辩证指导下使用,切勿盲目照搬使用,以免引起不良后果。)

目标应用:本方是日本经验方,为大黄牡丹汤的加减方。以下腹部、会阴部、盆腔部的各种炎症、化脓症、肿胀疼痛为主要治疗目标。体弱,脾胃虚寒,大便溏泻者不推荐使用。

方解:本方的构成,大部分为消炎祛瘀药。牡丹皮、桃仁,起主导作用。桃仁破瘀血,滋血润燥;牡丹皮破血和血;瓜子仁亦祛瘀血;薏仁防止化脓,祛瘀血。甘草缓急,与苍术相伍助胃气。炎症不甚剧,或无便秘者,可酌情减大黄、芒硝。

[临床经验] 肾结石验方

 本人有一祖传肾结石验方,曾为不少患者解除病痛,今天也将结石验方拿出来和大家分享。

金钱草80 冬葵子30 海金沙15 车前子15穿破石15 鸡内金30 黄芪30 滑石20 木通7 石韦30 乌药12 川断15木贼10 地龙15 郁金10 甘草10

一般连服十天可见效,以往患者服用10-15剂。不敢说百分百有效果,但以往的病例中疗效满意,欢迎朋友们临床使用、反馈、讨论。

四君子汤标准配方

四君子汤标准配方是:人参9克,白术9克,茯苓9克,炙甘草6克,用水煎服。四君子汤主要治疗脾胃气虚证。配方中人参是君药,甘温益气,健脾养胃;臣药是白术,益气健脾燥湿;佐药是茯苓健脾渗湿,茯苓、白术相配合,则健脾祛湿的功效更加显著;使药是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4种药物配伍,一起达到益气健脾的功效。

四君子汤

四君子汤

歌诀

组成

用量

用法

功用

主治

四君子汤,中医方剂学。为补益剂,具有补气,益气健脾之功效。主治脾胃气虚证,面色萎黄,语声低微,气短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虚数。临床常用于治疗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属脾胃气虚者。

中文名\t四君子汤

主要成分\t人参、白术、茯苓、甘草

药品类别\t中药

药剂类型\t补益剂、补气剂

适应症\t脾胃气虚证

适用科室\t中医科

是否处方药\t

功用\t益气健脾

分类\t补益剂-补气剂

出处\t《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收起

歌诀

四君子汤中和义,参术茯苓甘草比,益以夏陈名六君,祛痰补益气虚饵,除却半夏名异功,或加香砂胃寒使。

组成

人参、白术、茯苓、甘草。

用量

人参、白术、茯苓各9g,甘草6g

用法

上为细末。每服两钱,水一盏,煎至七分,通口服,不拘时候;入盐少许,白汤点亦得。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

益气健脾。

主治

脾胃气虚证。面色萎黄,语声低微,气短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虚弱。

方义

本证多由脾胃气虚,运化乏力所致,治疗以益气健脾为主。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气虚,受纳与健运乏力,则饮食减少;湿浊内生,脾胃运化不利,故大便溏薄;脾主肌肉,脾胃气虚,四肢肌肉无所禀受,故四肢乏力;气血生化不足,不能荣于面,故见面色萎白;脾为肺之母,脾胃一虚,肺气先绝,故见气短、语声低微;舌淡苔白,脉虚弱均为气虚之象。正如《医方考》所说:夫面色萎白,则望之而知其气虚矣;言语轻微,则闻之而知其气虚矣;四肢无力,则问之而知其气虚矣;脉来虚弱,则切之而知其气虚矣。方中人参为君,甘温益气,健脾养胃。臣以苦温之白术,健脾燥湿,加强益气助运之力;佐以甘淡茯苓,健脾渗湿,苓术相配,则健脾祛湿之功益著。使以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四药配伍,共奏益气健脾之功。

配伍特点

温而不燥,补而不峻。

运用

本方用于脾胃气虚证,临床应用以面色萎黄,语声低微,气短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虚数为辨证要点。

加减化裁

若呕吐,加半夏以降逆止呕;胸膈痞满者,加枳壳、陈皮以行气宽胸;心悸失眠者,加酸枣仁以宁心安神;若畏寒肢冷,脘腹疼痛者,加干姜、附子以温中祛寒。烦渴,加黄芪;胃冷,呕吐涎味,加丁香;呕逆,加藿香;脾胃不和,倍加白术、姜、枣;脾困,加人参、木香、缩砂仁;脾弱腹胀,不思饮食,加扁豆、粟米;伤食,加炒神曲;胸满喘急,加白豆蔻。

附注

附方1

异功散

组成

人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

功用

益气健脾,行气化滞。

主治

脾胃气虚兼气滞证。饮食减少,大便溏薄,胸满痞闷不舒,或呕吐泄泻等。

附方2

六君子汤

组成

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半夏、陈皮。

功用

益气健脾,燥湿化痰。

主治

脾胃气虚兼痰湿证。食少便溏,胸脘痞闷,呕逆等。

附方3

香砂六君子汤

组成

木香、砂仁、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半夏、陈皮。

功用

益气健脾,行气化痰。

主治

脾胃气虚,痰阻气滞证。呕吐痞闷,不思饮食,脘腹胀痛,消瘦倦怠,或气虚肿满。

附方4

保元汤

组成

黄芪、人参、炙甘草、肉桂、生姜。

功用

益气温阳。

主治

虚损劳怯,元气不足证。倦怠乏力,少气畏寒;以及小儿痘疮,阳虚顶陷,不能发起灌浆者。

化裁方之间的鉴别

上三方均由四君子汤加味而成。均有益气健脾之功。异功散中加陈皮,兼行气化滞,适用于脾胃气虚兼气滞证;六君子汤中加陈皮、半夏,兼燥湿和胃,适用于脾胃气虚兼痰湿证;香砂六君子汤中加陈皮、半夏、木香、砂仁,功在益气和胃,行气化痰,适用于脾胃气虚、痰阻气滞证。保元汤,以补气药为主,配伍少量肉桂以助阳,功能益气温阳,适用于小儿元气不足之证。

重要文献摘要

《医方集解·补养之剂》:此手足太阴、足阳明药也。人参甘温,大补元气为君。白术苦温,燥脾补气为臣。茯苓甘淡,渗湿泻热为佐。甘草甘平,和中益土为使也。气足脾运,饮食倍进,则余脏受荫,而色泽身强矣。再加陈皮以理气散逆,半夏以燥湿除痰,名曰六君,以其皆中和之品,故曰君子也。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3荣卫气虚,脏腑怯弱。心腹胀满,全不思食,肠鸣泄泻,呕哕吐逆,大宜服之。

补气清痢汤

【处方】 人参15分,炙黄耆3-5钱,甜白术3钱(土炒黄),云苓2钱,当归2钱(酒炒),白芍3钱(酒炒),车前子3钱,枳壳15分,陈皮15分,炙甘草5分。

【功能主治】 气虚下陷,久痢不愈,腹有微痛,脱肛下坠,虚寒怕冷,中气不接,形象欲脱。

【用法用量】 用煨广木香12分,老姜2钱,红枣5个为引,水煎服。一服痢轻,再服更轻,三少服痊愈。此方愈后,多服更妙。

如痢中带白,加炮姜15分;如恶心,加灶心土5钱;如痢不止,加铁莲子5钱,赤石脂2钱;如呃逆,换干姜15分,柿蒂5个;贫人无力服人参,以上党参1两代之。

【摘录】 《慈航集》卷下

补气解晕汤

【处方】 人参30 生黄耆30 当归30克(不酒洗)黑芥穗9 姜炭3

【功能主治】 补气养血。主正产气虚血晕。

【用法用量】 水煎服。连服四剂。

【备注】 方中黄耆补气,使气壮而生血;当归补血,使血旺而载气;荆芥炭引血归经;姜炭温经行瘀。合用则血气两旺,瘀去新生,不解晕而晕自解。

【摘录】 《傅青主女科》卷下

补气健脾汤

【处方】 高丽参(去芦,米炒)8分,黄耆(酒炒)8分,川芎5分,白芷5分,白扁豆(炒,杵)1钱,丁香2分,肉桂(去皮另炖)3分,淮山(炒)7分,炙甘草4分,龙眼肉4分(去心),炒莲仁7分。

【功能主治】 漏痘上有孔者。

【摘录】 《不知医必要》卷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