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神龙之变真是因为武则天病重、张易之专权?深度剖析兵谏成因

 山家往事 2020-03-15

神龙元年(705),张柬之 、桓彦范、敬晖、崔玄暐、袁恕已五位大臣以清除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为旗号,发动了推翻武周政权的兵谏,可谓再造李唐,五人也因居功至伟,皆被封王,是为“五王”,这次兵谏史称神龙之变。

关于这次兵谏,诸多史书讳莫如深,比如《旧唐书》中《则天皇后本纪》是这样记述的:

麟台监张易之与弟司仆卿昌宗谋反 ,皇太子率左右羽林军桓彦范、敬晖等,以羽林兵人禁中诛之。

到了《中宗本纪》,又是这样说的:

时张易之与弟昌宗潜图逆乱 。神龙元年正月,凤阁侍郎张柬之 、鸾台侍郎崔玄睇、左羽林将军敬晖 、右羽林将军桓彦范、司刑少卿袁恕己等定策率羽林兵诛易之、昌宗 ,迎皇太子监国,总司庶政。

到了《资治通鉴》,又变成了这样:

太子于北门起居,彦范、晖谒见,密陈其策,太子许之。

但是,在事发当天,太子李显又迟疑了,“太子疑,不出。且日:凶竖诚当夷灭,然上体不安 ,得无惊怛 ! 诸公更为后图”。后来,李显几乎是被他女婿王同皎逼迫着起事的,“同皎扶抱太子上马”。

关于起事原因,史书上列了两条:

1、太后疾甚;

2、麟台监张易之、春官侍郎张昌宗居中用事。

这就带来一个问题,在这几本史册中,作为神龙之变的最大受益方李显,有的说他毫不知情,有的说他参与策划,同样一件事情,史家记录居然如此不同,神龙之变的真相到底是什么呢?

一、神龙之变的原因真是武则天病入膏肓、二张用事?

是岁冬,则天不豫,张易之与弟昌宗人阁侍疾,潜图逆乱。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神龙之变前夕,武则天确实得病了,且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俩一直在宫内陪王伴驾,但是,她远没到病入膏肓的阶段。

当羽林军冲进她所在的集仙殿的时候,武则天一下子惊醒了,就问“乱者谁邪”?张柬之上前奏答:

奉太子令诛二张。

武则天直接问李显“乃汝邪?小子既诛,可还东宫”。她又对李义府的儿子李湛说“汝亦为诛易之将军邪? 我于汝父子不薄,乃有今日”!然后诘责崔玄暐“他人皆因人以进,惟卿朕所自擢,亦在此邪?”

就这几句话,条理清晰,句句直击对方要害,让李显众人甚感尴尬。不过,张柬之等人还是将“监国”的权利要了回来,并且将武则天驱逐到上阳宫居住。

几天后,李显去问候母亲的时候,发现她已经是“不复栉额,形容赢悴”的状态了。应该说,这次兵谏对武则天的打击相当大。

饶是如此,武则天在兵谏后近一年方谢世。

如若兵谏的时候她“甚疾”,显然,以古代医疗条件是无法让她支撑一年的。

关于二张是否有篡逆行为,就各种史料看,并无确凿证据。在是否立李显为太子的问题上,二张甚至站在了李显的一边。另外,假设二张有篡逆之心,肯定少不了羽林军的支持。从神龙之变来看,统领禁军、宿卫北门的李多祚参与兵谏,二张连家门口这点事儿都没弄利索,即便是武则天给了他们即位诏书,他们能坐的上去吗?

因此,武则天病危、二张篡逆并不是神龙之变的原因。

那么,这场影响深远的兵谏,其深层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二、神龙之变背景

我们把视线拉回到发生兵谏的七年前。

在武则天将李唐改为武周后,大肆利用酷吏,不过,朝堂上诸多大臣依然是不停的劝谏她还政于李氏。比较有名的就是李昭德和狄仁杰,他们两人立场相同,姑侄与母子哪个亲近你不知道?哪有侄子当天子给姑姑立庙的?此外,契丹、突厥内犯都是打着“周武代李唐”的旗号。

或许是这种劝说改变了武则天的初衷,在圣历元年(698年),武则天以李显有病需回京治疗为由,将李显一家从房州秘密接回了洛阳。

当年八月份,武氏家族领头人武承嗣去世,九月,李显被立为太子。

这样看的话,武则天的确是有意还政于李显。

但是,在698年,武则天还成立了一个机构------控鹤监。

通常认为,控鹤府是武则天蓄养男宠之地,这其实是一种误解,设置控鹤府的次年,武则天将自己的亲信悉数安插进来,“颇用才能文学之士参之”,我们不要小看这个机构,它可不是吟诗作画的地方。当年,李世民置文学馆,其目的就是搜罗天下之才,武则天亦是如此。

关于这个机构,狄仁杰等人曾上疏请求撤销,理由是“二张在陛下左右,实在有累皇上的盛名,皇上志在千秋,留此污点,殊为可惜”。

实际上,狄仁杰之所以提出这样的请求,那是因为这个机构分了他们的权。

我们可以清晰的发现,此时的武周组织架构,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个是维护李唐的势力,其代表是狄仁杰、张柬之等臣子,再有就是李唐皇族,比如李显、李旦等。另一方则是备受恩宠的武氏家族,比如武三思等。在这两种势力中间,还有太平公主、上官婉儿等。

很显然,武则天采取的是帝王平衡术,其抓手正是控鹤府!

曾经的废帝李显看的非常明白,他为了避免再次被废,采取了联姻武氏家族的战术。

新都公主嫁给武延晖;永泰公主嫁给武延基;安乐公主先是嫁给武崇训,后来又嫁给武承嗣之子武延秀。

或许是武则天察觉到了李显的意图,便给了李显当头棒喝。

701年,邵王李重润(死后被追封懿德太子)与永泰公主、武延基三人议论二张之事,被二张告发,盛怒不已的武则天将三人赐死。

武则天杀子如儿戏的品性,整个大唐帝国都知道,但是,武延基是她的侄孙,其身份是魏王,而李重润更是李显的嫡长子,将来极有可能承继大统,这关系到大唐接班人。

所以,这个事情不由得让人联想,武则天到底想不想传位给李显?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更加重了这种疑虑。

长安三年(703年),二张向武则天举报魏元忠,说他私下议论“主上老矣, 吾属当挟皇太子。可谓耐久”,并且还有人证------凤阁舍人张说,他答应出面作证。

在这种情况下,两种力量开始拉拢张说。

在朝堂辩论的时候,张说指责二张子虚乌有,且坦言只要我承认此事,张昌宗便许我高官厚禄。

二张气急败坏道:

说尝谓元忠为伊、 周, 伊尹放太甲, 周公摄王位, 非欲反而何 ?

张说则回应道,陛下用人难道不选伊尹之才者,而招奸佞邪恶之辈?

武则天大怒,下旨将张说、魏元忠外贬。在魏元忠即将离开京师的时候,太子仆崔贞慎等八人给他饯行。二张拿此事做文章,说他们愤愤不平,并与魏元忠谋反。

武则天下令监察御史马怀素审理此案,并以最快的速度结案。

显然,武则天有她的打算。

马怀素的回应很直接,他说陛下您操生杀大权,欲加之罪,何必找我呢?你要想让我定他们谋逆之罪,臣做不到!

此事最终不了了之。

到了长安四年(704年),武则天又使出了新的手段:将东宫属官尽数外调。

宰相韦安石,出为扬州大都督府长史;宰相唐休璩兼任太子右庶子,外调东北。

在这样的情况下,李显开始忐忑不安了,随着自己力量的衰减,他有理由怀疑,将来母后是否会传位与他呢?

三、神龙之变的过程

明白了神龙之变发生的背景,神龙之变的过程就好理解了。

所谓“无功不受禄”,看看李显都封赏了那些人,就知道谁参与了。

“五王”就不说了。

姚崇以功封梁县侯,实封二百户;

太平公主,增号镇国,与相王均封五千,她所生女儿皆食实封,三子皆拜三品;

李多祚受封为辽阳郡王,食实封八百户。

上官婉儿在兵谏后更是迎来的新的飞跃------被封为昭容,为二品嫔妃。

我们再看下兵谏时候,他们都在干什么。

姚崇,长安四年(704),出外为灵武道大总管,兵谏前夕,“崇适自屯所还,遂参计议。”

王同皎、杨慎交这两人都是李显的女婿,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在起事的关键时刻,王同皎把李显抱到了马上,几乎是半胁迫状态。

袁恕己为相王府司马,政变当日,“袁恕己从相王统帅南牙兵以备非常”。

朱敬则对敬晖说:“公若假太子令,举北军诛易之兄弟,两飞骑力耳。”

兵谏过程其实很顺利,张柬之、崔玄暐等人商定好行军路线,由北门守卫李多祚打开城门,并在上官婉儿等人的里应外合下,诛杀掉张易之、张昌宗后,兵锋直指正在集仙殿就寝的武则天,这也就能解释为何皇宫已经被李显掌控,张柬之都进入集仙殿了,武则天还不知道外面发生什么事的蹊跷现象了。

结语

在上阳宫,武则天对李显哭诉道道:“我自房陵迎汝来,固以天下授汝矣,而五贼贪功,惊我至此”。中宗悲泣不自胜,伏地拜谢死罪。

应该说,神龙之变并不是通常认为的武则天病重、二张篡逆,事件的背后其实是李唐的重新崛起,武则天之所以竭力维持李武平衡,目的无非两个,一是继续握住政柄,二是保护武氏。因为她知道,武氏的权力是依附在她身上的,一旦她倒下,武氏想全身而退几乎不可能。而武则天能做的,无非就是采取拖字诀,尽量剪除李唐势力,壮大武氏。只不过,这点小小的愿望,在几年后,随着景龙之变、唐隆之变都没有实现。

神龙之变其实在李显被立为太子的时刻就启动了,此次兵谏,只不过是加速了王权向李氏转变而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