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UC头条:池水尽墨意不竭, 倾情一生证书道

 laiqiuhua 2020-03-16

过去我们常听人们说,字无百日功。实际上,那些书法家又有谁是百日之功,取得书家之称号呢?或许这只是一种励志的说法而已。纵观古代那些书法家无不是禅精竭虑,孜孜以求,甚至用一生的时间与精力才获得了书法艺术上的成就。

书法艺术不是写字,那些能够成为经典的书法作品,可以说都是一个时代甚至一个历史时期文化的精髓;反映着一个历史时期,人与社会,人的文明与思想的特色。

为什么我们常说,池水尽墨,人书具老的呢?就在于书法艺术的文化内涵,需要书法家一世倾情的追求与探索;需要书法家一用自己一生的生命一生的阅历和心路历程,文化修养,思想境界去熏染浸泡。

如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以及《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和苏东坡的《寒食帖》,之所以被冠以天下第一,第二和第三书法,不仅仅是因为书法,还有书法家的心迹和对生命与自然的感悟,对人生的呐喊,与抗争。

一、与其说是王羲之书法的尽善尽美成就了王羲之,倒不如说是王羲之对生命与宇宙的感怀促成了其天下第一行书。

如王羲之在《兰亭序》的的感慨: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王羲之在作品中又不仅为生命和的欢娱之短暂而惋惜不已: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二、《祭侄文稿》是颜真卿对家国情怀的倾诉和忠贞不渝之天地正气的激荡与勃发。

三、苏东坡《黄州寒食帖》则是郁郁不得志后忘我的抒怀,风云急切过后的豪放,“大江东去”的遗篇。

《黄州寒食诗帖》是苏轼因宋代最大的文字狱,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在心境极度惆怅孤独的状态下作的二首五言诗,字里行间,显得苍凉多情。书法作品也基于这种心境,现代浑厚沉郁,沉郁豁达,通篇情感起伏,笔法跌宕,神彩奕奕,虽然气势奔放而不见荒率之意。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离厨房里空荡荡的,只好煮些蔬菜,在破灶里用湿芦苇烧着,本来不知道今天是什么时候,看见乌鸦衔着纸钱,才想到今天是寒食节。想回去报效朝廷,无奈国君门深九重,可望而不可及;想回故乡,但是祖坟却远隔万里,本来也想学阮籍作途穷之哭,但心却如死灰不能复燃。”

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黄州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也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

《黄州寒食诗帖》彰显动势,洋溢着起伏的情绪。诗写得苍凉惆怅,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

三、黄道周用生命和书法来证道的践行者。

明末大学者、抗清名臣黄道周的书法更是与其人品相得益彰,甚至用生命证明了对国家的忠诚。

黄道周通天文、理数,工书善画,诗文、隶草皆自成一家,被视为明代最有创造性的书法家之一。

黄道周与62岁那年因抗清失败被俘,壮烈殉国。据说,黄道周临刑前撕裂衣服咬破手指血书十六个字:纲常万古,节义千秋;天地知我,家人无忧”。行刑后,头已断而身子仍然直立不倒,后来人们从他的衣服里又发现书有“大明孤臣黄道周”七个大字。《明史》称其“以文章风节高天下,严冷方刚,不谐流俗”,可以看到其刚正不阿的人格精神。

黄道周的书法,历来被认为是典型的人品与书风的统一,不流凡俗;奇而不肆,古而不怪,具有强烈的个性。他对于书法,在二王以外另辟一条路径出来。楷书用笔苍古奇肆,融遒媚和质朴为一体,结体欹侧复得平正,冷峻之中颇带稚拙之美。

黄道周以理学大家的学养、“严冷方刚,不谐流俗”的独特个性和为道义赴汤蹈火、视死如归的崇高人格,加上与经典书法的融合、锤炼,凝炼,形成了他楷书作品中的质朴、茂密、刚毅、优美、骏爽、峭厉等审美内涵,其书法境界与崇高人格高度统一。

黄道周的书法拥有多方位的师承渊源和深厚学养、强烈个性和崇高人格支撑的审美创造,无疑是对中国书法审美历史的一种重大贡献。

这些经典书法,位于书法艺术巅峰之旷世杰作,无不是书法家的情思凝结,故书与文皆足以盖世不朽。也说明一件真正成功的书法艺术作品,绝不是粗制滥造,无病呻吟之作,而是书法用生命和审美理想的倾其一生之情的吟唱,是书法家的心路历程之轨迹。这就是他们的书法为什么不朽,为什么撼人心魄的原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