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溃疡病程缠绵难愈,病机错杂,好发于中老年人。西医认为胃溃疡是指致溃疡的攻击因子与防御因子失衡,胃黏膜被胃酸、胃蛋白酶自身消化而造成的溃疡,其深度达到肌层,甚至超过肌层引发出血、穿孔等并发症。中医学中并无此病名,常依据其主症归为中医胃脘痛一病,并认为脾胃虚寒为本病发生的主要病机之一,临床对辨证属脾胃虚寒者,运用黄芪建中汤加减治疗效果显著。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采用四格表分析法比较G试验、GM试验以及联合方案的灵敏度和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之间的差异,并绘制ROC曲线。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1 从脾胃虚寒探讨胃溃疡发病机制胃溃疡是以上腹部疼痛为主,可伴有上腹饱胀、反酸、烧心等症状。该病主症为疼痛,而中医理论认为,痛有虚实之分,实者,不通则痛,虚者,不荣则通。秦伯未先生关于本病疼痛之机理认为是脾胃虚寒为主,故云“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病的疼痛多为久痛,发作在空腹,得食则减,并有喜温喜按等特点,倘若把这些特点联系起来,可以初步得到一个概念,溃疡病的疼痛多属于胃痛中虚寒一类”。该病缠绵反复,迁延日久,由于饮食摄入减少,消化功能减弱等诸多原因导致脾胃虚弱,中气不足为其根本,在此基础上可兼见气滞血瘀、痰湿内生、寒热夹杂等。而脾胃虚弱致气血无以荣养肌肉,致腹中拘挛不舒,诚如《辅行诀》云:“脾虚肉极,赢瘦如柴,腹中拘急,四肢无力。” 历来关于脾胃虚寒致胃脘痛的机理各家均有论述,《太平圣惠方·治脾脏冷气攻心腹疼痛诸方》:“夫脏腑气虚,脾胃虚弱,阳气不足,阴气有余,邪冷之气内搏于足太阴之经……正气与邪气交争,上下相击,故令心腹疼痛也”,阐释了脾胃虚弱,阴阳相搏故而致胃脘痛[1]。《景岳全书》云:“气血虚寒不能营养心脾者,最多心腹痛证,然必以积劳积损及忧思不遂者乃有此病,或心脾肝肾气血本虚”,脾胃虚寒,无以营养,则致中气虚,气、血、津、液、精等生理物质的供应不足,症状表现以胃脘痛为主。《素问·举痛论》云:“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寒滞中焦而致胃脘疼痛。《圣济总录·虚劳心腹痛》云:“虚劳之人,气弱胃虚,饮食伤动,冷气乘之,邪正相干……故令心腹俱痛也”,则强调脾胃虚弱的情况下,寒邪、饮食等皆可致痛。综上而言,致痛者,理当责于脾胃之虚寒,脾胃虚寒而无以荣,不荣则痛。 2 黄芪建中汤方义阐释黄芪建中汤出自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血痹虚劳》:“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专用以治疗虚性病症,而就其症状,《金匮要略·血痹虚劳》云:“男子脉虚沉弦,无寒热,短气里急,小便不利,面色白,时目暝,兼衄,此为劳使之然”,“劳之为病,其脉浮大,手足烦,春夏剧,秋冬瘥,阴寒精自出,酸削不能行”,分别论述了脾胃虚弱,中焦不足所致腹痛里急,短气,小便不利,面白,目暝等诸虚症。黄芪建中汤条文强调“里急”二字,提示此方所治为脾胃虚弱、中气不足所致“里急”为主症的疾病,脾胃虚弱,气血无以荣之,见腹中拘急不舒,痉挛疼痛。黄芪建中汤又于“里急”之后提及“诸不足”,原文互参,加之对黄芪功效的理解,指中气虚,气、血、津、液、精等生理物质的供应不足的症状。故《金匮要略心典》云:“里急者,里虚脉急,腹中当引痛也。诸不足者,阴阳诸脉并俱不足”。 电力技术的飞速发展,对调度监控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结合先进科学技术和电气设备,实现自动化、精确化、少人化的监控是当前的主要研究方向。通过电力调度监控系统对变电站内设备运行情况远程监视、现场工作行为远程监督,可实现监控现场的可视化调度,及时掌握电网整体运行状态,实现监控中心与监控现场之间的数据指令顺畅传输,降低误操作和违规运行等人为故障产生的可能性,提高调度零误操作和综合监控系统的工作水平。 黄芪建中汤由黄芪、饴糖、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甘草组成,方中黄芪性温味甘,温分肉,补元气,托疮疡,促进胃部肌肉气血运行而助溃疡之愈合,如李杲编撰《珍珠囊药性赋》总结性提出黄芪“其用有四:温分肉而实腠理,益元气而补三焦,内托阴证之疮疡,外固表虚之盗汗”。肖景东等[2]借助胃镜诊疗,认为胃溃疡在形态学上与痈无异,常施祛腐生肌药,故用黄芪托之。桂枝味辛温,散表寒,化水饮,温脏腑,补中气,治疗脾胃虚寒所致胃脘痛,如《神农本草经》曰:“味辛、温、无毒,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饴糖为谷,应《黄帝内经》“五谷为养”之说,以其温热之性补益精气,助黄芪补中益气,助桂枝温阳化气,助芍药养血和营;白芍补血养阴,缓急止痛与甘草相伍,为张仲景治疗肌肉拘急不舒的基础方,更是养血舒筋止痛缓急的经方对药,《伤寒论》第28条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方用治“心下满,微痛”就是其用治胃脘痛的经典案例;生姜大枣养血和胃,顾护中焦,以滋化源,甘草和中缓急,调和诸药。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黄芪建中汤可以调节胃黏膜保护/损伤性因子,促进胃黏膜恢复,并且通过调节胃肠道神经内分泌系统,使胃肠运动及吸收功能得以恢复,通过改善胃肠道及整体的免疫状态,提高机体免疫力,以使脾胃健运[3]。 3 病案举例牟某,男,50岁,2018年6月5日初诊。胃脘隐痛5年余,期间反复就诊,半年前于兰州大学第二人民医院消化科就诊并行胃镜检查,胃镜诊断:糜烂性胃炎,胃溃疡多发A2-S1期。刻下症见:胃痛近1月加重,喜温喜按,反酸,时觉心悸,精神状况差,手足冷,口干不欲饮,纳差,不欲食,食不慎则痛胀,入睡困难,大便溏,舌质淡暗苔白水滑,舌下静脉轻度迂曲,脉弱,重按无力。辨证为脾胃虚寒,中气不足,当以温胃补脾,建中补虚立法。方用黄芪建中汤加减,处方:黄芪20 g,桂枝12 g,白芍、红景天、茯神、煅赭石各15 g,煅龙骨(包)、煅牡蛎(包)各30 g,白及、桃仁、甘草各10 g,旋覆花(包)6 g,生姜3片,大枣(擘)3枚。7剂,每天1剂,水煎服,嘱忌食辛辣生冷等,不宜过饱。 对全部107个实验样本进行实验分析,统计107个实验样本平均50 km行程中不同因素出现的频数如表2所示: 2018年6月13日二诊:药后症减,胃痛时轻时重,反酸减轻,精神状态改善,腹胀明显,手足冷,纳眠差,大便溏,舌淡苔水滑,舌下静脉迂曲,脉弦细。守方改黄芪30 g,茯神20 g,夜交藤15 g,加木香(后下)5 g,砂仁(后下)5 g,良姜3 g,厚朴15 g。 2018年6月22日三诊:药后效显,胃中隐痛症减,腹胀仍作,手足冷改善,纳食增加,但仍难以入眠,大便成形,舌脉同前。诸症减故守方,减煅龙骨、煅牡蛎量至10 g;加茯神量至40 g,夜交藤30 g,继服7剂。 2018年7月1日四诊:药后效显,诸症均减轻,胃痛偶发,腹胀基本消失,纳可,睡眠质量有改善,大便成形,舌淡苔白,脉弦。守方继服7剂。 2018年7月9日五诊:刻下已无明显不适,精神佳,纳眠可,二便调,舌淡苔薄,舌下迂曲不显,脉沉有力。故守方去桃仁,继服7剂以巩固疗效。 按:本案患者胃溃疡5年余,期间反复治疗,未愈,时感隐痛,拘急不舒,喜温喜按,乃久病脾胃虚弱,肌肉不能禀水谷气,日久缺乏津液濡润所致,此即“气血虚寒不能营养心脾者,最多心腹痛证”;反酸、嗳气乃因气机运转失司,气无以通达行走,脾土虚弱,清者难升,浊者难降,谓之“阴不升阳不降”;心慌心悸,精神差,寐差,说明脾虚不运,无以“散精”于心肺,营养物质供应缺乏;便溏,手足冷,舌淡苔水滑,脉弱,说明脾虚无以运水湿,以致濡泻,水停中焦,阻滞气机,阳气无以外达以荣四末。辨证脾胃虚寒,中气不足,治当建中补虚、温阳益气为主,故选方以黄芪建中汤化裁,方中用甘温之黄芪建固中焦,补脾益气,芍药甘草相和以止痛,桂枝温通助阳化气,红景天益气活血通脉,桃仁以祛瘀,茯神、夜交藤助眠,因患者为胃溃疡病人,加煅龙骨、煅牡蛎以制酸止痛,敛疮生肌。再加生姜、大枣为引,甘温缓急,调和诸药。 患者二诊时,胃脘痛缓减,反酸减轻,其余诸症均有缓解,提示辨证用方无误,故守方加减,初诊药后胃脘痛时轻时重,故加大黄芪剂量,温分肉,益元气;苔水滑,便溏等症状,提示中焦气滞,水湿不运,故守方加木香、砂仁,以行气化湿;手足冷,加良姜以温中;眠差加大茯神、夜交藤剂量;腹胀明显,加厚朴。三诊时,药效明显,胃痛症减,腹胀仍发,恐龙骨牡蛎收涩所致,故减煅龙骨、煅牡蛎用量;患者睡眠仍差,苦于难以入睡,故加大茯神、夜交藤用量。四诊时,诸症改善,无其他不适,故原方继服。五诊时,精神状态转佳,无明显不适,纳眠可,二便调,舌淡苔薄,舌下迂曲不显,脉沉有力,说明脾胃功能向愈,气血渐复,故减茯神、夜交藤用量,去桃仁继服,以期旺脾胃而生气血,润脏腑,濡肌肉。 小儿功能性便秘,又称单纯性便秘、习惯性便秘,是由肠道疾病或非全身疾病引起的原发性持续便秘。其主要表现为排便次数减少、排干硬粪便时疼痛,可伴随大便失禁,以及厌食、早饱、腹部膨胀和疼痛。最常见的触发因素,可能是疼痛或社会因素引起本能的克制排便。通常认为纤维素、水果和蔬菜的摄入量过低,便秘家族史,肥胖和体力活动少,与便秘的患病风险增加有关[1‐2]。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北方5城市2~14岁儿童功能性便秘的患病率在4.27%~5.02%,高发年龄段为2~3岁[3]。影响胃肠功能、智力发育和记忆力、导致遗尿和便失禁是小儿功能性便秘的危害[4‐5]。 [参考文献] [1]李辉.基于古籍医案的胃脘痛治疗规律研究[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13. [2] 肖景东,樊旭.以痈论治胃溃疡[J].中外医疗,2008,27(15):88. [3]李云梅,张秀,伍文斌.黄芪建中汤对消化系统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J].江西中医药,2015,46(7):78-8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