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观“医”字演变,释中医起源

 tjboyue 2020-03-16

汉文“医”字的繁体为“醫”,由“殹yì”和“酉”两大部分构成。东汉文字学家许慎所著《说文解字》是最早系统地对汉字字源进行考究和对汉字字形进行分析的典籍。其中写道:“醫,治病工也。”并且解释医字上半部的“殹”是“恶姿也”,即表示人在患病时的呻吟声。“醫”字的构成,又同“疾”字有密切的关系。“疾”字结构包含了“矢”,表示人体被箭(矢)射中,于是产生了病痛。至于“殹”字中的“殳”,是古时一种兵器,初为竹制,一丈三尺长,前端尖锐。有人解释为用“殳”驱赶病魔的意思。清代张路玉在《张氏医通》中又对“殴”字做了解释,认为“殹”是表示用箧收藏“矢”和“殳”攻病,就如同用“矢”和“殳”攻击敌军一样。

观“医”字演变,释中医起源

汉子“医”的历史演变

其实最早的“醫”字下半部不是“酉”,而是一个“巫”字,写法是“毉”。回顾各民族传统医学发展的早期,都有一个医巫合一的阶段。商周时期出现了许多巫师,既通鬼神又懂医药,对患者具有安慰、精神支持的心理作用,说明古代中医对调养心神的重视。即使到现代,心理治疗也是很多身心疾病调养很重要的一部分。到人类会酿酒了,“毉”的下半部分就换成了一个“酉”字,古代“酉”和“酒”字相通。酒属于五谷之精华,能通气血,行经脉;也代表酒精用来消毒麻醉,完成古代外科手术的过程。自然“酉”就代替了“巫”,成了“醫”字。

可见,传统中医并不仅仅是我们印象中的开药郎中,也是善用“简”“便”“廉”“验”的外治法。中医历来认为“是药三分毒”,病在初浅之时,并不需要施以汤药,而主张通过砭(刮痧)、针、灸、罐、按跷(按摩推拿)、导引(养生功法)等方法治疗,临证多可痊愈。当然即便到了病情严重之时,经络调理也是治病疗疾的重要手段,甚至能解决一些药物、手术无法解决的疑难杂症。针对现代人体质下降、亚健康现象普遍、身心疾病频发的现状,围绕脏腑经络理论的中医经络调理,已成为养生保健的重要手段,纯正的中医古法正被进一步继承应用,造福于人类健康事业。

观“医”字演变,释中医起源

观“医”字演变,释中医起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