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最长排毒时间37天!COVID-19患者死亡危险因素大揭秘 | 前沿报道

 板桥胡同37号 2020-03-16


目前发表过很多关于新冠肺炎的文章,大部分都报道了COVID-19患者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但是这些系列研究中患者大部分处于住院期,没有对明确治疗结局的患者进行过研究,因此死亡危险因素的评估可能并不是很可靠。

近日,中日友好医院与武汉金银潭医院的一项研究表明,年龄大、有败血症症状、入院时有凝血问题是COVID-19患者病死的关键危险因素,且住院患者的病毒排出时间比预期的要长,最长达37天。该结果发表在《Lancet》。

该研究纳入了武汉金银滩医院和武汉肺科医院经实验室确认的COVID-19成人住院患者(≥18岁)191例,患者在2020年1月31日前出院或死亡。进行回顾性、多中心队列研究中。从电子病历中提取人口统计学、临床、治疗和实验室数据,包括用于病毒RNA检测的系列标本,并在幸存者和死亡者之间进行比较,采用单变量和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探讨住院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

患者出院137例,住院死亡54例。共91例(48%)患者有基础病,其中高血压最常见58例,其次是糖尿病36例和冠心病15例。多变量回归显示,住院死亡的几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OR=1.10,95%CI1.03-1.17),序贯性器官衰竭评估(SOFA)评分较高(5.65,2.61-12.23),入院时D-二聚体大于1μg/L。

研究发现,年龄大、SOFA评分高、D-二聚体大于1μg/L是新冠状病毒高死亡风险的关键危险因素。幸存者病毒排毒持续中位时间为20.0天,而死亡者在死亡前可检测到SARS-CoV-2,其中研究人员观察到的最长排毒时间为37天

作者表示,年龄大、有败血症症状、入院时有凝血问题的潜在危险因素有助于临床医生早期发现预后差的患者。长时间的病毒排出为隔离感染患者的策略和未来最佳抗病毒干预措施提供了理论基础。

文章链接:

https://www./journals/lancet/article/PIIS0140-6736(20)30566-3/fulltext

不同类型临床标本中SARS-CoV-2的检出情况研究

鼻咽拭子的实时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通常用于COVID-19患者的临床诊断,然而除鼻咽拭子标本外,有研究人员还在患者粪便乃至尿液中检测到SARS-CoV-2。

近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人员探索了SARS-CoV-2在住院患者不同组织之间的生物分布,血液、粪便等大多数标本中均检测到新冠病毒,通过呼吸道和呼吸道外途径的传播也可解释疾病传播如此迅速的原因之一,该文以Research Letter形式发表在《JAMA》。

该研究共收集2020年1月1日至2月17日在湖北省、山东省和北京市3家医院205例COVID-19患者共1070份标本。在整个疾病过程中采集血液、痰、粪便、尿液和鼻腔样本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并从重症患者或机械通气患者中采集纤维支气管镜刷检标本。从上述临床标本中提取RNA,进行病毒核酸检测。

结果发现,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标本的阳性率最高(14/15;93%),其次是痰标本(72/104;72%)、鼻拭子(5/8;63%)、纤维支气管镜刷鼻镜(6/13;46%)、咽拭子(126/398;32%)、粪便(44/153;29%)和血液(3/307;1%),此外,72个尿样中并没有发现阳性结果。

COVID-19患者的多个不同样本中检测到SARS-CoV-2,其中下呼吸道样本病毒阳性检出率最高。重要的是,在粪便中发现了活病毒,这意味着SARS-CoV-2可能通过粪便途径传播。

此外,一小部分血液样本的PCR检测结果呈阳性,提示感染可能是全身性的,通过呼吸道和呼吸外途径传播病毒可能有助于解释疾病的快速传播原因。作者表示,对多个不同的标本进行检测可以提高其灵敏度,减少假阴性结果。

文章链接:

https:///journals/jama/article-abstract/2762997

LY6E能有效地抑制冠状病毒的细胞感染

人畜共患病冠状病毒(CoVs)对人们的健康造成重大威胁,宿主对CoV的免疫反应极为复杂,部分是通过抗病毒干扰素控制冠状病毒的感染。然而,干扰素刺激的抑制CoV感染的机制并不清楚。

近日,Stephanie Pfaender等研究人员发现,干扰素诱导的淋巴细胞抗原6复合物位点E(LY6E)能有效地抑制多种冠状病毒的细胞感染,包括近期爆发的SARS-CoV-2。该研究结果发表在预印本平台BioBxiv。

该研究中,它们发现干扰素诱导的淋巴细胞抗原6复合物位点E(LY6E)能有效地抑制多种冠状病毒的细胞感染,包括SARS-CoV、SARS-CoV-2和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MERS-CoV)。

机制研究表明,LY6E通过干扰病毒表面S蛋白介导的膜融合,抑制CoV进入细胞。重要的是,造血细胞中缺乏LY6E的小鼠对CoV感染高度敏感。LY6E基因敲除小鼠病毒发病机制的恶化伴随着肝、脾免疫细胞的丢失和抗病毒基因途径的减少。研究人员发现LY6E直接保护原代B细胞和树突状细胞免受小鼠CoV感染。

该研究结果表明,LY6E是一种控制CoV感染和发病的重要抗病毒免疫效应物。这些发现促进了我们对免疫介导的体外和体内CoV控制的了解,这些知识可以帮助我们制定策略来对抗可能出现的新CoV感染。

文章链接:

https://www./content/10.1101/2020.03.05.979260v1

治疗COVID-19时更应注意潜在的多器官损伤

COVID-19肺炎的特征症状表现有发烧、乏力、干咳和淋巴细胞减少等。许多患重病的老年患者有潜在基础性疾病,例如心血管疾病,肝脏疾病,肾脏疾病或恶性肿瘤。这些患者通常死于身体本身的合并症。

近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研究人员在《Lancet》上以通讯发文提出应将COVID-19患者进行分类治疗,同时在治疗时应注意潜在的多器官损伤及其保护和预防

研究人员在武汉同济医院接管了一个病房,集中收治重症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根据病情将60名患者分为三种疾病类型。其中13名患者(22%)主要以肺炎为临床表现,将其归为A型,治疗方法是基础治疗,如抗病毒、抗生素、吸氧和糖皮质激素治疗。

有33名患者(55%)归为B型,即有不同程度的肺炎表现,同时伴有严重的基础性疾病。对于这类患者在治疗肺炎的同时,持续关注既往基础性疾病的变化,对每位患者进行个体化评估,同时制定具体的治疗方案,包括降血压、降低血糖、持续血液透析等。

还有14名危重患者(23%)归为C型,是来源于上述两种疾病类型患者的病情恶化。C类患者的治疗重点需要放在多器官功能的评估和器官保护,治疗包括:机械通气、糖皮质激素、抗病毒、对症治疗以及抗休克治疗。

COVID-19不仅能够引起肺炎,而且还可能损害其他器官,例如心脏,肝脏和肾脏,以及血液和免疫系统等器官系统,在治疗COVID-19时,更应注意潜在的多器官损伤及其保护和预防。

研究人员相信COVID-19在重症患者中的分类有助于疾病的个体化评估,并为个体化患者的治疗和管理提供有效的分类。

文章链接:

https://www./journals/lancet/article/PIIS0140-6736(20)30558-4/fulltext

COVID-19的病死率与细胞免疫功能相关

有研究报告SARS-CoV-2感染集中在密切接触的人群中,并且有基础疾病的老年男性更容易感染,但没有基础疾病或与细胞免疫功能相关的疾病全谱尚不清楚。

近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北京协和医院、上海健康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武汉、北京、上海的COVID-19患者的病死率与患者体内淋巴细胞数呈负相关,说明细胞免疫功能可能与病死率有关。该结果发表在预印本平台BioBxiv。

该研究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北京协和医院、上海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为研究点,从上海(338例)和北京(414例)提取了752例临床确诊的COVID-19患者的病例资料与与正常对照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

其中发烧是患者首要症状(86-90%),随后常见症状包括咳嗽(49.1-51.0%),疲劳(25.2-27.1%),痰(20.0-23.1%)和头痛(9.8-11.1%)。中国疾控中心2020年3月4日的官方报告,中国的COVID-19平均病死率为2.3%,其中武汉为4.6%(49540例确诊病例中2282例死亡),北京为1.9%(414例确诊病例中8例死亡),上海为0.9%(338例确诊病例中3例死亡)。

研究人员发现,武汉地区人们淋巴细胞水平为0.8(IQR,0.6-1.1)109/L,北京地区为1.0(IQR,0.7-1.4)109/L,上海地区为1.1(IQR,0.8-1.5)109/L,提示细胞免疫功能可能与患者病死率有关。

作者表明,无论COVID-19如何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淋巴细胞,在患者入院时应立即分析其淋巴细胞亚群。当患者被证实为COVID-19时,临床医生应对其淋巴细胞亚群进行检测,以便及早干预淋巴细胞耗竭引起的不良后果。

文章链接:

https://www./content/10.1101/2020.03.08.20031229v1

COVID-19潜伏期的最新估算为5.1天

潜伏期可以为传染病提供各种公共卫生信息,包括主动监测,控制和建模等。了解控制SARS-CoV-2感染风险所需的主动监测时间,对于卫生部门有效利用有限的资源是必要的。潜伏期的确定,对监测和控制疑似患者与密切接触者具有重要意义。

近日,Stephen A. Lauer等人研究表明,COVID-19的中位潜伏期约为5.1天,表明在隔离或积极监测密切接触者中延长时间是合理的,该文发表在《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研究人员对2020年1月4日至2020年2月24日之间报告的确诊COVID-19病例的汇总分析。收集了湖北省以外发现的181例确诊SARS-CoV-2感染患者的数据,共有181例确诊病例有可识别的暴露和症状开始时间窗来估计COVID-19的潜伏期。

通过用对数正态模型来拟合所有病例,发现COVID-19的中位潜伏期大约为5.1天,97.5%的出现症状者将在感染后11.5天内出现症状。这意味着,在保守的假设下,每10000例中有101例会在14天的主动监测或隔离后出现症状。

这项工作为COVID-19的中位潜伏期提供了额外的证据,研究结果支持目前关于隔离或积极监测可能接触COVID-19患者的人的建议,在极端情况下,更长的监测时间可能是合理的。

文章链接:

https:///aim/fullarticle/2762808/incubation-period-coronavirus-disease-2019-covid-19-from-publicly-reported

(注:medRxiv平台文章为预印本,没有经过同行评审,其中结论尚未评估,不应用于指导临床实践)

第 42 期前沿报道到此结束

编辑:唐强虎   审校:方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