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夏至,熊掌搜索上尽然热度最高的是夏至吃什么,或许这跟夏至本身没有关系,这类某某节吃什么,成了长久不衰的话题,在这个把减肥成了所有人话题的今天,吃依然有如此顽强的生命里,足见他在我们基因里留下的深深烙印。 昨天开始学着炒菜,才明白什么叫父母的影响对孩子是无形的,因为我完全无法想象一个菜是如何被“炒熟”的? 什么?菜不是都被炒熟的吗,不是的,在我的脑海里留下深深烙印的,是菜基本上都是被煮熟的。 小时候怎么都不理解怎么电视里演的穷苦人家那么穷,都揭不开锅了吃的还是米,后来才知道原来他们是很少吃面的,再穷的人家也是要吃米的,因为小时候吃米是奢侈的象征,一年顶多也吃不了几次米。 在那些还粘着母亲的时刻,厨房还是我常去的地方,洗菜摘菜切菜和面什么的,这些基本常识我还是懂的。 有人不懂基本常识吗?有,没进过厨房的人就不知道,我亲眼见过一个同事,直接把速冻汤圆放进凉水里煮,我以为的段子,终于进了生活。嘲笑别人的同时,自己却早已在无形中记住了厨房所有的一切,好与不好都在其中。 以为几乎很少吃米,吃捞面就成了我家不二之选,基本上每天两顿都是捞面,在我的印象中,炒菜就是把菜切好,锅中放油,之后把菜放进去翻炒,吵到一定程度,添水盖上,直至煮到熟。对于吃捞面必须有汤汁的时候,这种做法无疑是正确的,因为没有汤汁的捞面基本上很难吃,根本不可能像吃米炒菜那样来炒捞面的菜。于是在我脑子里,菜肯定就是被煮熟的,前期的炒只不过就是“炒一下”而已。并且以为这就是炒菜的常识,再后来常年不在家,虽然吃米吃面各半,但也再没进过饭店的后厨,所以对炒菜基本上还是最初的概念。 后来经过媳妇的指点,才知道如果是吃米,炒菜是完全不需要用水煮的,直接炒就好了,会熟的。好不容易自己做一次饭,前面流程基本都会,无奈后面炒菜开始,总是抑制不住体内的洪荒之力,总想往里面加水,我根本就想象不出来没有水它是怎么熟的,最后一分钟,还是忍不住往里面加了一点水,最后让他熬干,我才觉的菜是熟的。 都说父母是孩子的老师,这一点怎么理解都不过分,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大到怎么说都不为过的程度,而且有些影响是潜移默化长在脑子里的,想去除都很难。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我们深深的受着过去的影响,才变成了现在那么不同的我们,所谓相互理解大抵如此。因为经历不同,终究我们以为所有人都知道的,其实可能只有自己知道,我们以为天大的秘密,可能也不过是另一个圈子尽人皆知的常识,菜有生熟,面有软硬,米有甜咸,怪不得禅师总说认真吃饭就是大道,原来吃饭真的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记曰:菜非煮而不能熟也,成长就是一个不断破除原有观念围墙的痛苦过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