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来说,肾脏病的三级预防就是在疾病不同阶段采取针对性措施,早发现、早治疗,以延缓疾病进展或减少并发症。2020年,世界肾脏日呼吁全球共同宣传肾脏病的预防措施,从而促进肾脏疾病防治工作。 目前全球约8.5亿人患有肾脏病。我国成年人慢性肾脏病患病率约为10.8%,并且患病人数仍在逐年攀升。如不加以控制,慢性肾脏病最终可能进展成尿毒症,并且引起全身几乎所有重要器官的病变。预计到2040年,慢性肾脏病将成为全球第五大致死疾病。 一级预防又称早期预防,是指控制肾脏病相关危险因素,避免肾脏病发生。常见的危险因素包括:循环及代谢异常(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尿酸血症,高脂血症等)、肾毒性药物使用、肾脏和尿道结构异常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等。 1. 控制循环及代谢异常: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等发展到一定阶段都可引起肾脏损伤。而一旦发生肾脏病,又会进一步加剧紊乱,甚至引起各种并发症,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因此,早期积极控制循环及代谢因素贯穿肾脏病三级预防,是整个预防体系中的重中之重。 2.避免应用肾脏毒性药物:最常见的对肾脏毒性药物包括各类止痛药、某些抗生素、造影剂及含马兜铃酸的中药等。糖尿病患者、老年人、伴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更容易受到肾毒性药物的侵害,故在身体不适时应在肾脏专科医生的指导下服用相关药物。需要强调的是,莫要认为中药毒副作用小可随意长期服用,国内外有许多中药引起急慢性肾衰的报道,切莫因小失大。 3.提倡健康生活方式:包括戒烟限酒、合理饮食、适度运动和心理平衡等方面。其中,合理饮食提倡清淡饮食,足量饮水。如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或高尿酸血症等基础疾病应限制盐、糖、脂类或嘌呤的摄入。适度运动则应以有氧运动为主,一周至少3~5次。 4.肾脏和尿路结构异常:许多肾脏或尿路结构异常均可引起肾功能不全,如肾动脉狭窄、尿路梗阻等。早期干预往往效果良好。 5.重视肾脏病筛查:尿常规、血生化、B超等均是肾脏病筛查的重要手段。如您体检发现尿蛋白、血清肌酐升高或肾脏相关结构改变请及早至肾脏专科就诊。 即在已经发生肾脏病的情况下,避免疾病加剧。要在一级预防的基础上,通过应用低盐、低优质蛋白饮食和药物治疗原发病来达到延缓肾脏病进展的目的。其中优化血压和血糖控制,是教育和临床干预的主要目标之一。 1. 积极控制原发病:这是预防慢性肾衰竭的关键。我国慢性肾衰竭目前常见的原发病因是慢性肾小球肾炎,此外,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的发病率亦逐年攀升。因此如果您有上述疾病一定要重视,定期至肾脏科就诊,积极配合治疗。 2.低优质蛋白饮食:低优质蛋白饮食是肾脏病营养治疗的核心,肾功能基本正常的早期肾脏病推荐摄入每日0.8g每公斤体重蛋白。随着肾功能的进展,还需要采取更为严格的低蛋白饮食策略,慢性肾脏病3期患者推荐每日0.6g每公斤体重蛋白,进入4期后,进一步减至0.4g,优质蛋白比例应达到50~60%,并可补充α酮酸。 即并发症防治。在肾脏功能逐渐丢失过程中,身体的各个系统都会受到影响而出现异常,特别是心血管并发症、矿物质代谢紊乱等。需要在二级预防工作的基础上,及时针对这些并发症进行干预,以帮助身体维持稳定。 一. 心血管疾病防治:心血管疾病往往和肾脏病互相影响,是导致慢性肾衰竭患者死亡的首要原因。那么该如何防治呢? 1. 非药物干预方法:主要是管理生活方式相关因素,如戒烟,限制钠盐摄入,管理肥胖,运动等。 2. 控制代谢因素:定期监测,控制血压、血糖、血脂、尿酸等达标。 3. 积极治疗CKD并发症:如纠正贫血、酸中毒、矿物质和骨代谢异常、电解质紊乱等。 4. 合理、充分的心血管疾病二级预防:在专科医师指导下合理应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 5. 定期追踪检查:如心电图、心超、影像学检查 二.矿物质和骨代谢异常防治: 1. 饮食控制:应限制饮食中磷摄入,少食富磷食物,如坚果、豆类、动物内脏、零食等;烹饪降磷法:使用鱼肉、土豆等,先水煮弃汤后再进一步烹调,饮食中的磷可减少50%。 2. 药物降磷:在医师指导下应用药物,如碳酸镧、司维拉姆、碳酸钙等。 3. 避免高钙血症:对于高钙血症患者,应尽量避免使用含钙降磷药物,透析患者应选择合适钙离子浓度的透析液。 4. 尿毒症患者应定期评估透析充分性,并保持透析充分性达标。 5. 定期监测钙、磷、甲状旁腺激素及骨密度等。 早在两千多年前,《黄帝内经》中就提出了“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体现了我国传统医学对疾病预防的深刻认识。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每在疾病预防上花1元钱,就可以节省100多元医药费支出。因此,我们要重视对肾脏病的预防,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已有肾脏病的患者应定期监测血压、血糖、血脂、尿酸、尿蛋白、肾功能等指标,注意并发症的防控,从而减少肾脏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生存质量。 |
|
来自: charlie7u4249h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