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们最佩服的是钟南山院士,他帮助我们战胜了非典,如今84岁的他又冲到了抗击新冠肺炎的最前线。 在中国古代,也有一个抗击疫情的英雄人物,那是清代的伍连德。 1910年,从俄国西伯利亚传入的肺鼠疫,在哈尔滨大爆发。伍连德受命于危难之际,成功地战胜了那场造成近4万人死亡的大瘟疫。 在领导那次抗瘟疫的战斗中,伍连德发明了现在流行的医用口罩。虽然中国从西周起就注意到了口腔飞沫对他人的不卫生,但直到伍氏口罩发明,人们也只是用块布隔离食物,以防污染。伍氏口罩在上世纪初的抗肺鼠疫中,起到了重要的隔离作用。 伍连德还第一次进行了病死人遗体解剖,从而了解到当时的瘟疫是肺鼠疫。要知道,当时的中国,思想观念是相当落后的。不光是普通百姓,就是医务工作人员,对于尸体的解剖,也有种种顾忌。 更令人佩服的是伍连德为了阻止瘟疫传播而实行的火葬措施。那场瘟疫发生在冬天,土葬不可能进行,冻土无法挖成坟坑,死尸被堆在坟场成为传染源;即使是能够埋葬,尸体上的病菌也能够存活几个月,是传染的途径。别说当时人们不接受火葬,我们现在的上了岁数的人中,抵触火葬的人也很多。可是,伍连德争取政府的支持,坚持实行火葬,对于战胜瘟疫起到了重要作用。 像伍连德这样的战士,我们过去有,现在更多。在抗击新冠肺炎的时候,怀念伍连德具有特别的意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