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四章第四节

 轮扁堂 2020-03-16

第四节

故事正解

程门立雪

杨时是宋朝著名学者。他很爱学习,也非常尊敬老师。

相传有一次,他和一个同学在读书时争论起来。为了尽快弄清问题,他们就冒着鹅毛大雪,一同去请教程颐老师。

走到程老师家门口,杨时刚想敲门,忽然,听见程老师打鼾的声音,就悄悄地对同学说:“程老师正在午睡,咱们在这儿等一会儿吧!”他们就站在门口,默默地背书,静静地等待着。

过了很久,程老师醒来,发现两个学生站在门口的雪地里,就急忙把他们拉进屋里,心疼地说:“外边雪这么大,你们为什么不进屋呢?”

杨时望着程老师慈祥的面容,说:“老师,您在休息,我们怎么能惊动您呢!”

程老师听了,两眼望着门外漫天飞舞的大雪,久久没有说话。

问题讨论:

(1)杨时的好学是否只是表面的作秀?

(2)程老师最后望着大雪,为何没有说话?

怎样做才能成为智者?

1、孔子并非天生就是一个智者,除了爱好古代的东西,还需要做到什么?

原文: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1)古,敏(2)以求之者也。”

注释:(1)好:爱好。(2)敏:勤勉。

语译:孔子说:“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代的东西,勤奋敏捷地追求知识的人。”

解读:孔子虽然学富五车,但却否认自己是生而知之者。他之所以成为学识渊博的人,在于他爱好古代的典章制度和文献图书,而且勤奋刻苦,思维敏捷。这是他总结自己学习与修养的主要特点。他这么说,是为了鼓励他的学生发愤努力,成为各方面的有用人才。

2、孔子是怎样从松柏身上获取道理的?

原文:子曰:”岁寒(1),然后知松柏之后凋(2)也。“

注释:(1)岁寒:一年之中最寒冷的季节。(2)凋:凋谢。

语译:孔子说:”到了一年之中最寒冷的季节,然后才知道松树和柏树是不会凋零的。”

解读:大意是经历了年岁的寒冷,然后才知道松树和柏树不会萎谢的道理。比喻只有经过严酷的考验,才能识别一俱(?)的品质。两亿多年前,严寒使大部分植物灭绝,但却产生了耐寒的松柏;两千多年前,战乱使周王朝衰微,孔子发出了“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感叹。松柏傲寒而屹立,多么像在乱世和逆境中保持崇高尊严和气节的人啊!所以,古人称松、竹、梅为“岁寒三友”,赞美它们经冬不凋的品质,也就是赞美那些在艰难困苦中不屈不挠、坚持真理、守卫正义的人们。从植物本质特征上获得君子的性格,孔子以松柏喻人,其目的还是在颂扬君子的德行,所以孔子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3、子夏对于“好学”是如何定义的?

原文:子夏(1)曰:“日知其所亡(2),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3)。”

注释:(1)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弟子。(2)亡:同“无”。(3)已矣: “已”为动词,止,完结。“矣”为语气词“了”。“已矣”可译成“完了”,“算了”。

语译:子夏说:“每天知道一些过去所不知道的知识,每月不忘记已经掌握的东西,这样可以称为好学的人了。”

解读:这句话不是孔子所说,而是其子弟所言,但同样传承着孔子“温故而知新”的教育思想。它给我们两点启示:一是学习是一种终身学习,它没有所谓的终点、只有新的起点,学习贵在坚持上面。第二,学习是在学习——遗忘——温故这样反复循环的过程,才能把所学知识扎牢住。

详解:现代的教学理念引进了西方的教育理念,就是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学说建立起来的,学习具有周期性。而我们先哲早就发现了这个问题,所以孔子说的是温故而知新,子夏进一步作了解释和阐述,就是时时坚持学习,固定复习和实践的时间,掌握了这个知识或者技能而不忘,这样才叫真正的热爱学习啊。

附赠多闻

1、原文: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语译:孔子说:“不懂得天命,就不能做君子;不知道礼仪,就不能立身处世;不善于分辨他人的话语,就不能真正了解他。”

2、原文: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语译:樊迟问孔子怎样才算是智,孔子说:“专心致力于老百姓应该遵从的道德,尊敬鬼神但要远离它,就可以说是智了。”

古文常识

文言文用在句尾的“也”与“矣”都是助词,但用法上有区别:

也:需要看句子本身的性质,属于判断句的,“也”起加强肯定判断的作用。属于疑问句的,“也”起加强“问”的作用。翻译时,根据句子属性,可译成啊!呀!吗?呢?语气较轻的,可以不译。

矣:本义是完了,作助词时,一般表示时态完结。一般情况下,都可以翻译为“了”。如果是感叹句,还可以在“了”的后面加“啊”。

译文:也:(1)“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淮阴侯韩信,是淮阴人。”

                (2)“公子畏死邪?何泣也?”:“难道公子怕死?为什么哭(啊/呀)?”

            矣:(1)“吾命休矣”:“我要完了”。

                (2)“前人之述备矣”:“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            

例文:也:(1)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

                (2)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矣:(1)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2)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1、练习:请用“也”、“矣”造句。

            例如:(1)大事已成,此乃天意也!

                  (2)事已至此,悔之已晚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