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法流注医学流派所使用的八个穴位又被称为八脉交会穴。所谓八脉,是指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通常统称为奇经八脉。它们具有统帅和调整十二经脉气血的作用。 在四肢部位,十二正经有八个穴位与奇经八脉相通,通称之为八脉交会穴,这些穴位分别是:后溪、公孙、列缺、足临泣、照海、申脉、内关、外关。下面我们就简要的介绍这8个穴位,对大家治病防病都有较大的帮助。 后溪穴 定位: 在手掌尺侧,微握拳,当第五掌指关节后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处。后溪穴位于手太阳小肠经之上,通于督脉。 歌诀: 手足孪急战掉,中风不语癫痫, 头疼眼肿泪涟涟,腿膝背腰痛遍。 项强伤寒不解,牙齿腮肿喉咽, 手麻足麻破伤牵,盗汗后溪先砭。 公孙穴 定位: 在足内侧缘,当第1跖骨基底的前下方。 公孙穴位于足太阴脾经之上,通于冲脉。 歌诀: 九种心疼延闷,鳍胸翻胃难停, 酒食积聚胃肠鸣,水食气疾膈病。 脐痛腹疼胁胀,肠风疟疾心疼, 胎衣不下血迷心,泄泻公孙立应。 列缺穴 定位: 在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一寸约为3.3厘米,全书同)。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列缺穴位于手太阴肺经之上,通于任脉。 歌诀: 痔疟便肿泄痢,唾红溺血咳痰, 牙疼喉肿小便难,心胸腹疼噎咽。 产后发强不语,腰痛血痢脐寒, 死胎不下膈中寒,列缺乳痛多散。 足临泣穴 定位: 在足背外侧,当足第四跖趾关节的后方,小趾伸肌腱的外侧凹陷处。足临泣穴位于足少阳胆经之上,通于带脉。 歌诀: 手足中风不举,痛麻发热拘挛, 头风痛肿项连腮,眼肿赤疼头旋。 齿痛耳聋咽肿,浮风瘙痒筋牵, 腿疼胁胀肋肢偏,临泣针时有验。 照海穴 定位: 在足内侧,内踝尖下方凹陷处。照海穴位于足少阴肾经之上,通于阴跷脉。 歌诀: 喉塞小便淋涩,膀胱气痛肠鸣, 食黄酒积腹脐并,呕泻胃翻便紧。 难产昏迷积块,肠风下血常频, 膈中快气气核侵,照海有功必定。 申脉穴 定位: 在足外侧部,外踝直下方凹陷中。申脉穴位于足太阳膀胱经之上,通于阳跷脉。 歌诀: 腰背屈强腿肿,恶风自汗头疼, 雷头赤目痛眉棱,手足麻挛臂冷。 吹乳耳聋鼻衄,痫癫肢节烦憎, 遍身肿满汗关淋,申脉先针有应。 内关穴 定位: 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内关穴位于手厥阴心包经之上,通于阴维脉。 歌诀: 中满心胸痞胀,肠鸣泄泻脱肛, 食难下膈酒来伤,积块坚横胁抢。 妇女胁疼心痛,结胸里急难当, 伤寒不解结胸膛,疟疾内关独挡。 外关穴 定位: 在前臂背侧,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外关穴位于手少阳三焦经之上,通于阳维脉。 歌诀: 肢节肿疼膝冷,四肢不遂头风, 背胯内外骨筋攻,头项眉棱皆痛。 手足热麻盗汗,破伤眼肿睛红, 伤寒自汗表烘烘,独会外关为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