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画新作专辑 古村系列作品1 布面油画120×170cm2019 古村系列作品3 布面油画100×80cm2019 古村系列作品5 120x170cm2019 古村系列作品6 100x80cm2019 古村系列作品7 100x80cm2019 古村系列作品8 120x170cm2019 古村系列作品9 120x170cm2019 古村系列作品10 120x140cm2019 古村系列作品11 120x170cm2019 古村系列作品12 100x80cm2019 古村系列作品13 120x170cm2019 古村系列作品14 100x80cm2019 古村系列作品15 80x160cm2019 古村系列作品16 100x80cm2019 古村系列作品17 120x170cm2019 古村系列作品18 100x80cm2019 晴雪 布面油画 140×200cm2019 蔗峪 布面油画 120×170cm2019 热留 170x120cm2019年 太行 100x80cm2019年 榔树园 120x17cm 2019年 党家山 120x170cm2019年 太行山村 100x80cm2019年 太行人家 100x80cm2019年 榔家园之夏 120x170cm2019年 晒秋 120x170cm2019年 苇水 120x170cm2019年 苇水之春 120x170cm2019年 董必庵 100x80cm2019年 炊烟 120x170cm2019年 春潮 布面油画170×120cm2019 城市 布面油画 150×180cm2018 陕北 布面油画 150×180cm2018 陕北郭家沟 布面油画 100×80cm2018 陕北云 布面油画 170×120cm2018 西班牙菲格拉斯 50x60cm 2019 西班牙马德里教堂 50x60cm 2019 西班牙托雷多教堂 50x60cm 2019 西班牙托莱多古城 50x60cm 2019 西班牙巴塞罗那 50x60cm 2019 托莱多远眺 50x60cm 2019 瑞士苏黎世 50x60cm 2019 《意大利之一》 布面油彩 60cm×80cm2018 《意大利之二》 布面油彩 60cm×80cm2018 《意大利之三》 布面油彩 60cm×80cm2018 《意大利之四》 布面油彩 60cm×80cm2018 《意大利之五》 布面油彩 60cm×80cm2018 《意大利之六》 布面油彩 60cm×80cm2018 《意大利之七》 布面油彩 60cm×80cm2018 《意大利之八》 布面油彩 60cm×80cm2018 《威尼斯 作品二》 布面油彩 60cm×80cm2018 油画人物 陕北郭大爷 布面油画 100x80cm 2015 休息的老人 布面油画 160x120cm 2015 王师傅 布面油画 70x40cm 2015 陕北写生 布面油画 100x80cm 2015 李大嫂 布面油画 70x40cm 2015 棚户区之二 布面油画 70x40cm 2015 张师傅你早 布面油画 70x40cm 2015 晚归 布面油画 80x100cm 2015 郭家沟 布面油画 80x100cm 2015 暖冬 布面油画 120x80cm 2005 新疆妇女1 100x80cm 2005年 新疆妇女2 100x80cm2005年 节日 布面油画 150x200cm 2013 流星雨 2002年作 130x200cm 白石老人 布面油画 180x150cm 2015 白石老人 2006年作 180x121cm 人体 2007年作 100x130cm 女人体 炭笔素描 2001年 人像写生1 100x80cm2004年 人物写生2 100x120cm 2007年 人物写生 2005年 老人像之二 布面油画 100x80cm 2014 叶大爷 140x70cm2004年 水墨作品专辑 ![]() 我的水墨画 文丨白羽平 近些年我画了大量的水墨画。或许我与水墨真的有缘,每次落松而自如,恣性挥写。 又能在平静中思考,我画水墨不是闲情逸致玩玩,而是把它当做不同材料的绘画形式来实现画面。水墨重写意、讲传情、象中有意,意中有象,空中之灵,回昧无穷,有一种超越表象的精神境界。 ![]() ![]() 想起上学时我画过大量的水墨和线描,对水墨和宣纸的媒介特性兴趣超然。水与墨之间的交融,又在宣纸上的流动渗透,产生不可控制的偶然效果,妙趣横生,是其他画种不可及的。它与西方油画有所不同,更随性更直接的自由书写,且意境深远。 ![]() ![]() 我的油画与水墨有直接的关系。水墨始终伴随着我的油画语言进行实践和创作。似与不似,气韵生动,等等都给了我无尽的营养和启发。有人说我的水墨亦水亦油,不错,这正是我不断追求的目的所在,我想在这亦水亦油之间相伴相生,相互融合,创造佳境。 ![]() ![]() 白羽平的新现实主义水墨 张伟 白羽平的水墨作品,以水墨为材质,以写意为手法,把水墨技法、内心独白、精神想像在平面空间中协调起来,将言说和抒情进行融合,建构一种感怀式的“文本”,尝试寻求一种符合自己人文理想和绘画语言表达的新载体。 他的作品既强调对绘画性的追求,也注重对精神性的表达,其创作艺术视角的转换,诗化表达的形式,使作品具有了不同于传统国画的图式和意义结构,在精神层面融化了现代性与传统性的对抗,消弭了东方艺术与西方艺术的隔阂,成为当下文化语境中,对内心世界的质朴的艺术言说,试图在传统文脉找到一种属于自我的表达方式。 ![]() 白羽平的油画作品在色彩、符号中浸润的是情感、心灵、意识的表达,表现的是经由自己的心灵、记忆所历经过的生命和情感的体验,他的艺术创作意象无不平实、饱满,却倾注深情,这得益于白羽平固有的生命阅历与历练,起始于个人对历史与当代社会状态的体察、感悟和价值判断,甚至包含了他个人的生活历程的反省与观照。 白羽平出生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经历了中国近60多年来最重要的社会变迁,从少年时代的政治狂热到青年时代的民主思潮,再到后来商品经济大潮的汹涌而至,使这一代人内心冲突此起彼伏,很多人很容易陷入迷失和迷茫的境地。 从他从事绘画的经历来看,白羽平从年幼时由国画启蒙,青年时从事过壁画的专业训练,民间美术的熏陶,此后充满对西方油画艺术的痴迷,他正是在这样的社会精神和学术背景之下,完成着个人的艺术把握和艺术表达定位。 他成名于油画风景艺术,获得国内艺术大奖不胜枚举,在油画艺术创作中,他把自己对中国传统的雅与逸融进作品里,元素的切换融洽而自然,将原本以色彩和透视见长、以刻画现实真实为能事的油画语言做了一次有效的中国式转换,饱含着东方的意趣。 恰恰这东方的意趣,构成白羽平水墨画的创作的核心---不断吸取、消化、掌握油画技法的同时,又不断保持、砥砺自己艺术敏锐性,他用毛笔、水墨表现平和情景,这种源自内心精神动力的图式建立,把拨动心灵的精神冲动融在画面的每一个细节,正是这些整洁的色调和酣畅的水墨交融互渗,唤起了一种宁静的感觉,呈现迥异于西方艺术的东方品格。 ![]() 白羽平的水墨作品与现实之间总是处在一种若即若离的状态,他坚持艺术的超时空性,很难看到他急迫的阐释追求,把自身对现实细致的观察、对视觉表现的探索,挪借到对于生活深处的省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觉经验,他正努力建构一种适合自己的独特的视觉语感,来释放他的精神与感知。 对于社会现实,白羽平具有异于常人的冷静判断,他总能够在纷繁复杂的表象下提取出内在的种种问题与真实——与流行的艳俗艺术不同,白羽平从不描绘低俗形象,恰好相反,他把凡俗的物象表现的高端脱俗,使作品呈现出大度和沉稳深邃的气质,绘画语言高超儒雅,甚至渗透出古意。 贡布里希曾经对艺术图式所做分析:一个时代的公共图式或者艺术史留下的作品,其意义不仅在于给我们提供了欣赏的对象,更重要的是,这种图式、形式的背后浓缩了那个特定时代的艺术趣味、文化取向和美学追求。 白羽平的水墨作品之所以进行各种媒介的转换,一方面,他希望透过形式去言说传统绘画形式的观念表达问题;另一方面,这种转换还包括了某种置疑和否定的“解构”。 ![]() 笔触的写意性,不惟中国书画的笔墨,从印象派开始的许多欧洲油画,也把笔触的写意性作为绘画本体语言传递艺术主体精神性的重要手段。 白羽平的水墨画从用笔上放弃了中国水墨画“意在笔先”、“得意忘形”等等表达范式和美学追求,在纯粹的造型笔法与完全的自我表现的笔触之间,寻找着一种平衡,摆脱线条纯粹造型的作用,用笔奔放而灵动,善于运用生动的线条笔触,让画面空间充满活力,似乎于“无法”之中又暗暗“有法”的笔触组合,举重若轻地进行形象塑造。 他善于从速写的线条中提炼笔法,消解了线条的孤立和秩序感,同时继承了传统国画中以线造型、骨法用笔的审美要求,他的线条也会根据画面的要求具有不同的感受变化,通过色、线结合来塑造形体,特别是长短线的穿插与交织综合运用,以结构与感受为框架,在重复、堆积、迭加中造成运动感和体感。 他着意探究一种意境的深度,极端讲究每个细节与对应关系,注重画面每个地方的完整性,他的作品好像处于一种紧绷状态中,但他谙熟适度收与放之间的调节,能够真正先做到自在与放松,善于掌控画面结构层序推演,收放之间时常透露自己的定见,画面结构惬意而怡然。 在他的画里,任何局部都在整体的综合中起作用,贯穿感觉表达的明确与力度,他用流动的笔触与轮廓来引导观众,那些生命、自然、人际情感的点滴,质朴而自由的感受表达,在画面的每一个细节的经营上达成理想的极致,从而为观者带来视觉上的愉悦,也让人见识到他画里面所渗透出来的文学性,因此也有了史诗般的意味。 ![]() 印象派的绘画在对景写生的时,用闪烁、颤动、不规则或断断续续的笔触来表现对象,把绘画当成一种以自己属性来进行的创作对象,开始有意识地追求画面自己的内在结构与规律。 黄宾虹曾说:“近来拙作取法北宋为多,因其用笔之沉着,墨采之丰富,每与欧画符合。”黄宾虹研习宋画,正是为了革除元明绘画的空疏,追求虚中有物,无虚不实的境界。 黄宾虹认为:“北宋人多画阴面山,且用重墨,如夜行壑间,层层渲润,必待多次点染,须待岁月而后了,虽未免沾滞重浊,然于实后求虚,亦习画必由之径”。 白羽平尝试用浓淡干湿的墨、色取代了印象派式的方形笔触以此构成面,有时形成明暗效果表现形体,形成独特的审美意味。 他在用墨上规避、远离中国山水画在宋元以后逐渐成为表述定式的皴擦点染的程式化写意技巧,转而采用山水画诞生初期那种空勾无皴、色彩烘染平涂结合的表现方法,与画面墨色铺陈处的点点飞白,恰到好处的留白,共同巧妙地对应了“上古之画,迹简意淡而雅正”的古典理想,构成了一个丰富而统一的空间感。 画面显得繁而不乱,通过笔触的相互叠加与渲染,融合成为一个大气概括的整体视觉景观,笔墨世界的不同极点在这里完成了自然的转换,在当代的语境中构造出了一个具有现代诗学意味的世界。 ![]() 西方油画绘画经验与对诗书画印等传统文化的挚爱是白羽平创作的最直接的源泉,他的水墨画不是固守以往的所谓传统概念,而是包含了他对传统的僵化模式的怀疑,白羽平以更为自由的心态来看待这一切,他认为用什么媒介表达并不重要,并坚信自己的水墨绘画作品有着深度推进的可能和进一步蜕变的潜质。 白羽平将艺术探索的触角越过形式技巧的层面,深入到他们感兴趣的的领域之中,他尊重心灵深处之中的生命呼喊,在对意境的追怀与思索中自由穿越与重构,显示出生命的真诚,充满了灵性与智性的交融。 ![]() ![]() ![]() 2019水墨山水作品 ![]() 山光 ![]() 秋景图 ![]() 山居图 ![]() 暮色 ![]() 清流 ![]() 夕照 ![]() ![]() 斜日穿峰 ![]() ![]() 山壑斜阳 ![]() ![]() 山骨 |
|